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能更好、更经常地作出亲社会行为,对周围成人和同伴亲切、友好;移情能力较缺乏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很少,而消极的、不友好的行为则较多。因而,如何利用移情作用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尤显突出。突出移情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结合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经验,综合实地调研和资料调研结果,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及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给出了具体的培养建议.旨在从基本的身体运动教育出发,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倡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穿亲社会行为训练.  相似文献   

3.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经持续40多年,无论是理论建构还足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非常显著的成果.本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以及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最后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有益展望.  相似文献   

4.
亲社会行为不仅是道德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认知水平的发展、性别差异、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幼儿学习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加强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强化幼儿积极行为、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6.
7.
刘小平 《科技信息》2010,(36):I0062-I0063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它更广泛的行为。本文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结构和特点出发,从认识亲社会行为、鼓励亲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技巧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素芳  贡喆 《科技信息》2013,(4):360-361
本文运用儿童社会行为访谈问卷,对72名4-7岁幼儿进行问卷访谈,研究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幼儿对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在有意性、社会动机、社会地位、消极影响、接纳倾向上对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认识存在差异;2、幼儿对两种社会行为的认识从同情上看年龄差异显著;3、幼儿对两种社会行为的认识从有意性和接纳倾向上看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曹莉萍 《科技信息》2013,(8):358-358,359
本文探讨了儿童助人、合作、分享和安慰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发展特点,全面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生物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应策略,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游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是儿童成长历程中最自然、最主要的活动,它对儿童的心灵教育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儿童游戏对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所需诸要素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庭在孩子心理发展上有着关键性的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探讨,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有积极密切的关系,最后提出建议,为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具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度过,如何引导好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良好隶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琳 《科技信息》2013,(2):139+141-139,141
本文通过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利用榜样示范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群体规范培养而通过的亲社会行为等,并使人们认识到哪些因素制约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刘佼 《科技资讯》2014,(11):194-196
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人格特质反映了个体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大五人格特质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和宜人性,人格特质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该研究目的:探索大五人格特质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关系。方法:以225名高职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和亲社会行为倾向测量问卷(PTM),探讨了五种人格特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结果:(1)外向性、开放性和责任心与亲社会行为倾向显著正相关。(2)外向性、神经质、责任心和宜人性人格可以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倾向。结论:高职生的人格特质具有可塑造性,可以塑造高职生更加完善的人格特质。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可以为提高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参考群体,特别是其中的归属群体,是大学生亲社会思想的影响者及行为的引领者。文章通过情景模拟实验验证了不同群体及不同群体规范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群体、不同群体规范影响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大相径庭,且归属群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鼓励是他们亲社会的最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揭示了被试的移情能力和攻击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身体攻击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一年级身体攻击水平低于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控制年级、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三个人口学变量后,偏相关结果显示,移情与言语攻击呈显著正相关。移情与敌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258名湘潭市普通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学生的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与亲社会行为存在密切关系,社会自我因子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正相关,并且这两对亲社会行为都具有积极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发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两性在交际角色的自我定位、交际行为举止、话题和语言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就交际态度而言,女性较低调、合作、更在乎对方的感受,男性则更积极、主动、乐于对谈话过程的操纵;就措辞而言,女性更礼貌、婉转,男性则顾忌较少、言语更直截了当;在话题选择方面,女性的话题较琐碎和生活情感化,男性的话题则更具竞争性和实用性。从社会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言语行为的这些性别差异可能与两性从小归属的亚文化群、两性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以及两性希望树立起来的社会形象等方面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人们除了运用语言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外,还常使用非言语性的手段,如表情、姿势、目光和手势等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行人际沟通。非言语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文化对非言语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自然联结、地方依恋、环境关心及青少年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然联结量表、地方依恋量表、环境关心问卷及亲环境行为问卷,对501名青少年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自然联结、地方依恋、环境关心及青少年亲环境行为两两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自然联结和地方依恋均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环境关心在自然联结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