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络在中医学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人、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和药物归经的主宰。《黄帝内经》中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等记载。经络的分布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网络全身,无处不在,无所不通。经络的基本作用是联络、调节和营养。但经络的现代医学生物学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很重要,而且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  相似文献   

2.
经脉、络脉简称为经络。经 ,原意为“纵丝”,即直行主线之意 ;络 ,则为网之意。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以营养周身、协调阴阳、防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因为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 ,外络支节”,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经络系统中 ,以十二经脉为主 ,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具有手足部位、阴阳属性、所属脏腑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十二经脉中的辨证观点1 .1 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一个相互对立的统一体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辩…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代道教美学思想的代表,张宇初的文艺美学思想中不乏辩证成分,在"文质"关系和"虚实"关系方面都留下了一些精辟之见。在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张宇初认为"华"与"质"各有其长处与短处,处理文质关系最理想的方式是由"华"反"质",达到"文"与"质"合乎自然的和谐;在"虚实"关系问题上,张宇初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认为应以"虚"为本、"实"为用,在文艺作品中做到"虚实"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由于微型小说写事不能秩序渐进,大起大落;情节不能有头有尾,丰富多变,所以,它的含蓄之处不仅仅只局限在主题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结构上。如果说,微型小说的主题含蓄技巧能够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①这几个字来形容的话,那么,它的结构含蓄技巧则可以用“虚实相生,隐显得当”这八个字来概括。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有云:“古文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蒋和《学画杂论·章法》曰:“曾伦玉版十三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与画参会亦…  相似文献   

5.
方寅 《科技信息》2011,(31):413-413,435
本文主要讲述了居民在进行室内装修过程中,由于各种施工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来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作者讲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当前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一些思考。同时,本文由虚实结合、绿色设计、装修的风格及室内的空间等方面谈论了当代家庭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炙原理,祖国医学遗产中早有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故血和则经脉流行。”所谓经脉不通则痛、气伤则痛,说明血气与痛的形成及消退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现代主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理解,它可能和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有关,即神经——体液在机体的针刺镇痛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刺镇痛效应的出现,需要一段诱导时间;针麻后不留针,仍可进行手术。这都说明针刺镇痛的发展与消退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缓慢和持久的特点来看,可能有体液因素的参与。动物交叉循环的实验也指出,通过神经的作用,可能有某种体液因素产生。在针刺的作用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出现明显的变化。如针刺免或大白鼠某些穴位,肾上腺皮质活动明显加强,表现为尿中17一酮类固醇含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变厚增重、皮质内胆固醇及抗坏血酸含量减少、束状带糖元下降、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高、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等。在临床实践上,也发现  相似文献   

7.
唐代晚望诗艺术特色表现在虚实交错的布局、丰繁意象的选取和真性情的表达这三个方面.同时,虚实交错的布局构成了晚望诗远近互文、动静交相的美感;丰繁意象的选取导致了晚望诗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饱满;诗人真性情的表达构成了诗歌具有沉郁、清丽、雄壮、感人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
“园林小品”的界定及在园林中的应用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小品的概念随园林的发展而变化,现代其范围和种类更丰富。依据审美和实用的功能来分,有艺术类小品和实用类小品;依据小品的功能来分,有休息类小品、装饰类小品、展示类小品、服务类小品、管理类小品等。园林小品在园林中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点缀着园林空间,其运用技法主要要求有: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功能艺术,相辅相成,顺其自然,锦上添花,主次分明,寻其对比,布局合理,尺度适宜,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光色配合,巧其点缀等。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阐述了造型艺术中虚实的特征;通过三维空间中点、线、面、体的视觉感知实验,总结出了立体形态中虚实构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通过产品设计实例的形态构成分析,说明了虚实关系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并结合形象、意境等方面评析虚实相生手法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监控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无法直观体现数控机床实际运行状态的问题,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孪生理念,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数控机床虚实交互监控系统.以某型号数控机床为例,首先通过Portal软件对系统架构和相关功能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PLC和以太网传输到系统中进行模拟量转换;然后通过OPC-DA将系统中的数字孪生数据与数字孪生体相连接,实现信息的接收和传输,完成虚实结合;最后采用该方法对机床的振动信号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面板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数控机床虚实交互监控系统和数字孪生体对加工过程进行双重监控可以更加有效、直观地体现机床的实际运行状态,并且利用虚实交互监控系统对数字孪生体进行虚拟控制可以进一步扩展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几千年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炙、气功、按摩各科的临床实践,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行气血,平阴阳,法自然,处百病,调虚实,决死生的整体机能调节、控制和反应系统。就其形态内涵而言,经络是“经脉”、“络脉”,以及“经筋”、“皮部”的总称,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全身的气血运行通道。  相似文献   

13.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中的核心元范畴,它辐射到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四大层面,涵盖了文学、绘画、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近30年来,不同学人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个案及中西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眼光短缺,盲目重复撞车;缺乏对虚实范畴与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研究;对两种指向之间关系缺乏科学认识;中西比较时,忽视了各种范畴术语背后的文化的差异;等等。  相似文献   

14.
人体体表是否存在经脉及其相应的结构和功能,是经络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为生理学表征的经络现象应有其物质的实在基础.若能阐明它的物理性实质,则可揭示经络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科学规律.该文介绍利用最新的生物医学光学测量方法以及红外热成像层析系统,来研究人体的经络现象,并构建了经络光学的研究体系,还实验探索了人体经脉腧穴红外辐射特征和光波沿经脉线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提出了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课堂+网络"的虚实结合、功能互补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并对新课程教学模式下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汉文字是中国书法之源 ,汉字书法作品具有表意—理性、虚实相生和象形—审美、抒情合溶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社会功能等万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中医学分析病机 ,应根据虚实的多少、先后、真假等的不同 ,掌握反映真正虚实的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9.
淡妆浓抹总相宜——论《子夜》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子夜>的结构①各条线索同时提出,交相发展;②结构严密完整,前后照应;③情节安排疏密相间,虚实结合,有张有弛.  相似文献   

20.
桂枝     
又名辣桂、安南桂、交趾桂、桂枝木、嫩肉桂。中药基源本品为樟科樟属木本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的灌木丛中,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在浙南山区有野生分布。养生功能本品为发散风寒及解表中药,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等养生功能。药理研究显示,桂枝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