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凯 《枣庄师专学报》2010,27(1):103-109
王綮、黄滔、徐寅三人被称为“晚唐律赋三大家”。研究他们的用韵,既能把握晚唐的语音风貌,又能窥视九世纪闽方言的若干特点。三大家的独特用韵现象集中表现在异部通押和异调通押两个方面。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通过对异部通押的讨论来寻找九世纪闽方言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豪 《皖西学院学报》2023,(1):127-132+150
兰茂《韵略易通》、本悟《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三部韵书体例相承、韵字相近、旨趣相符,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内在继承性。然本悟《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与兰茂《韵略易通》形式上并未完全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韵字的改(错)用、释义的变用,以及反映语音演变的相关批注,形式上的差异内含作者的语音革新意识,如韵部的分并、入声韵的演变、因声母清浊产生的声调变化等。  相似文献   

4.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5.
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舍,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丘处机的诗词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与略后于他的元好问的古体诗、词用韵韵系相同,可以归纳为18部。  相似文献   

7.
赵瑞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3,(9):116-117,134
宋代以《青玉案》为调名的词作,格律规范严整,声调优美,总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青玉案》一调以仄声韵为主、用韵多集中在第四韵部,这与宋人喜用《青玉案》一调表达婉曲缠绵之情感,有着密切关联,而句句押韵、隔句押韵,遂使所传达之情感更加迂回曲折。  相似文献   

8.
本以上古《诗经》韵系和中古《广韵》韵系为参照,对曹操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把它与《诗经》和《楚辞》中的合韵进行比较,以加深对魏晋时期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分析曹操的诗歌用韵,发现共诗韵部间界不分明,有跨部押韵的现象,在声调上亦有上平入三声混押,相同韵尾的入 也有通人“同用”“独用”与上古、中古音系相比,也是从其合不从其分。因此,用韵宽是曹操诗歌的显特点,其原因是受汉魏人开放的化心态,曹操本人锐意革新、无所顾忌的性格和当时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韵镜>是图解<切韵>系列韵书的产物.对其研究发现,<韵镜>并非以206韵的顺序一以贯之的.作者的这种用意,实际上反映了其本人对某些韵部具体音值的认识.这样的安排,也可以在其他音系研究的著作中得到证明.这同时再次表明<切韵>是一个庞杂的综合音系.  相似文献   

11.
《古音略例》是明代杨慎为了更好地考定古音音读而作的分析古韵韵例的著作。它列举了先秦、两汉散文中的少数典型韵例,考察分析了《诗经》等韵文中的特殊韵例,纠正了前人对某些韵例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2.
儿化音是湖南人学习普通话的重难点。基于湘方言区学习儿化音的客观现实,结合培训实践,试图提出儿化音培训、学习的有效方法或相应的对策。澄清er韵的卷舌音的概念认识,并提出十二字音变规则:丢掉韵尾、构成新韵、换成他韵。  相似文献   

13.
三声通协即平上去三声通押(含入派三声)是北曲的基本特征,也是词曲分别的关键。现存元散曲曲牌绝大部分用韵是三声通协,仅有的非三声通协数调多本为词调。而现存宋词中三声通押之调历来被视为词者多可以曲牌视之,或近于曲体。三声通协不始于古体诗,《康熙词谱》谈及宋词三声通协往往援引古例、古韵是不恰当的。今存三声通协者最早见于唐五代以民间词为主的敦煌曲子词,此正为后世曲体之源。不过,唐五代传统文人词创作罕用三声通协,依然十分严格地遵守平声押平声、上去声押上去声、入声押入声的用韵传统,这也是宋代包括后代词人所遵循的用韵传统。三声通协用韵宋代文人创作渐显渐多,应看做是受曲体用韵的影响,其形式有大曲、只曲,现存大曲歌词皆属曲体,只曲也多为曲体或近于曲体。从宋人曲体的创作环境来看,宋代产生曲韵之书并不奇怪。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方文学,清代嘉兴诗人的鸳鸯湖棹歌真实地记录了嘉兴风土人情,并形成了独特的棹歌体,闻名海内。文章以朱彝尊及众嘉兴诗人唱和的《鸳鸯湖棹歌》为窗口,通过分析鸳鸯湖棹歌的水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文化滋养下的嘉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根据象似性理论,分析认为汉语儿歌中的象似性包括语音和句法层面上的象似性。在语音层面上,汉语儿歌的象似性主要表现为拟声词及叠韵、押韵等语音象征形式。在句法层面上,顺序、距离和数量象似性原则在汉语儿歌中都有表现,其中以数量象似性的重叠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