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一句中的“绿如蓝”是比喻,前一句中的“红胜火”是比托。两者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就非类事物的共同点作形象的比较。因为是艺术的形容,重在使人感受,故即使形容得再过分一些说“绿胜蓝”也  相似文献   

2.
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用最突显、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事物来代替与之相关或由该事物联想到的另一事物。省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经济性”是人类行为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为了满足交际的“经济性”,人们通常选择简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转指与之相关联的、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事物。这正是转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思想。转喻与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紧密联系使其反映和实现人类思维的“经济性”需要。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一座迷人的“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这样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与杰出的幽默讽刺艺术的作品实在是不多见的.《围城》用以造成喜剧效果的主要途径有修辞、逻辑、漫画三个方面.比喻和比拟,是小说中使用最广泛,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它们来“乱点鸳鸯谱”,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容貌”、“气质”,根本不“般配”的事物“撮合”在一起,以其思维的机智或事物的反差造成幽默。如以官吏商人换外汇来类比学国文的人要留学的虚荣心理;以政治家的大话喻某些女人的眼睛;以国民党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语喻人物举动;…  相似文献   

4.
张晓红 《科技信息》2007,(13):171-172
比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一种普通、具体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来说明另一种事物或抽象深奥的道理,使之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人们在表述时用与不用比喻所起到的效果大相径庭。请看下面两句:  相似文献   

5.
:“影响式”和“揭示式”评论句是评论句中两种富有特色的句式。“影响式”评论句表达“甲事物影响乙事物”的语义 ,下位句式有直表式、使令式、绍介式三种。在绍介式中 ,“为”字句值得关注。“揭示式”评论句表达揭示事物的性质、意义的语义 ;具有揭示作用的动词有四类 :“说明”类“反映”类、“意味”类、“告诉”类。  相似文献   

6.
“其李将军之谓也”属“其……之谓”句型,其确诂在于准确理解太史公所述《李将军列传》之旨及该句中“其”字的应有语法意义。列传全文决定该句的译意,而非用“其……之谓”句型的定论去硬译,高考答卷及某些权威所拟译答,与笔者和其他权威所拟译答比较、相去甚远。哪种译答更切司马公的原意,让二说并存,展开讨论。有助于文言翻译之研、教、考、学诸项活动的深入。仅就笔者所见,不管哪一说,尚未有对该句之译作出具体说明,拙文所拟,姑算作道个“所以然”吧!  相似文献   

7.
以毒攻毒在中医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是治疗理论史上的一朵奇葩。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种理论也渐渐得到其他国家医学专家的认可。以毒攻毒实质上运用了事物相互克制、相互转化的思想。不过,我们还能跳出医学治疗范畴,在其他领域推广使用"以毒攻毒"法。  相似文献   

8.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考察了“把”字句与SVO句之间的变换情况。“把”字句不能变换成SVO句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由于句法或语义的限制 ,这类“把”字句是强制性的 ,没有与之相对的SVO句形式。另一种是语用限制 ,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互相变换的“把”字句和SVO句 ,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用“把”字句表达 ,在另一种情况下适宜用SVO句表达 ,必须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9.
害羞总是不期而至,让我们瞬间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战胜它:例如用讽刺、自嘲的方法完全扭转局面或者干脆试着去适应环境,甚至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内疚感来“以毒攻毒”。  相似文献   

10.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考察了“把”字句与SVO句之间的变换情况。“把”字句不能变换成SVO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句法或语义的限制,这类“把”字句是强制性的,没有与之相对的SVO句形式。另一种是语用限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互相变换的“把”字句和SVO句,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用“把”字句表达,在另一种情况下适宜用SVO句表达,必须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中,“Excuse me,Sorry,Please……”等是礼貌用语,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客气和友好.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下,有些礼貌语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如:“I beg your pardon.Could you say the sentenceagain?”在上一句中,“I beg your pardon?”用正常的语速读,并且尾音读得很低,表示没有听清或没有听懂对方的话时所说的一句道歉话,相当于“sorry”.如:  相似文献   

12.
释“恭俭”     
“恭俭”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学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巽乎人之求之与?”《论语》是儒家经典,自汉代郑玄以后,一千七百年来为之作疏解者代不乏人。即此“温良恭俭让”一句,如把目前能见到的诸家疏解文字汇集起来,篇幅也是颇可观的,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即今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二字。它可用来解答一切事物存在、转化、消亡之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明: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对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说“个”     
“个”,本来是常见的表个体单位的量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指人,可以指物;可以用于具体东西,也可以用于抽象的事物。对于一些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都可以用它计量。如“一个人”“一个苹果”“一个阶级”“一个观点”,等等。但是在某些语言环境中,“个”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并不表示计量或不单纯表示计量,因而在确定它的词性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5 法律5.1 法 一般而言,任一事物之生成都可以用“○”表示。○的外部消息表明: 事之终始,物之本末,皆为一中之空“○”。○的结构消息显示: 事物终始之基本周期为一园周“○”即一周天,以360为其度。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以及语言本身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中不断地造出新词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如当社会上出现“犁”这一事物时,在壮语中人们便运用音义任意结合的方法,用“cae”这个符号来表示它;又如社会上有“猫”这一事物,在壮语中人们又运用摹声的方法,用“meuz”这个符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对确定性的集合,事物可以用属于或不属于来表示,即可用“0”或“1”这种二值逻辑来表示。这种逻辑体制对电子计算机而言,无疑有两大优点,精确和硬件容易实现。但其缺陷是很难描述人的大脑思维,也难以表达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大量模糊信息。在模糊集合中,事物能用隶属度来表示,隶属度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因此说模糊理论采用的是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和“是”在先秦典籍中不做表“决断”的动词用的观点,举例说明:先秦有使用“是”作动词用的判断句;同时,对某些“是也”句和复句中的“是”的动词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过去,专家们为了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干扰和污染,通常采用过滤、吸收和屏蔽噪音的方法。例如用隔音板、泡沫塑料和砖石墙等材料过滤吸收噪声,用棉花堵住耳朵等原始方法屏蔽噪声。但效果不理想,也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从30年代起,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即设想“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