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氨挥发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通气法田间原位实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株行距杨麦间作系统、单作麦田系统的土壤氨挥发特点。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与单作系统土壤氨挥发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不论是基肥期还是追肥期各处理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6~7 d,占总累积挥发量的60%~83%;间作系统不同施氮水平土壤氨挥发速率及挥发累积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单作系统相应施氮水平下的挥发速率及挥发累积量;在整个冬小麦生长季内,株行距2 m×5 m的杨麦间作系统(I1)和2 m×15 m的杨麦间作系统(I2)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分别比单作系统降低了0.76~4.23 kg/hm2和2.13~4.16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氮肥调控下测墒滴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浆动态的影响,通过2013-2015年的大田试验,在3个施氮水平(90 kg·hm~(-2)、240 kg·hm~(-2)和350 kg·hm~(-2))下,于冬小麦的播前、拔节期及开花期通过测墒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以全生育期0灌溉及漫灌作为对照,分析了滴灌对冬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田间耗水量随滴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贮水和降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下降,灌溉水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籽粒产量最大,达到10 109.79 kg·hm~(-2),WUE和IUE分别比漫灌显著提高50.52%和68.01%.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均明显高于弱势粒,灌浆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测墒滴灌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终极生长量,并且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提升灌浆能力.综合看来,施氮量为240 kg·hm~(-2),测墒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较高,籽粒的灌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干旱区青稞水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在青海省海西州利用滴灌技术,采用"3414"肥料设计,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青稞产量、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2P3K2处理下,穗粒数、单株籽粒重和千粒重显著提高;在N2P3K2处理下青稞产量达到最高,为10 905 kg/hm2;N,P,K肥在青稞上的增产效果大小为NPK;施N(N2P2K2)量138kg/hm2处理下,N肥利用率最高为39.06%;施P(N2P2K2)量137.7 kg/hm2处理下,P肥利用率最高为15.13%;施K(N2P2K1)量37.5 kg/hm2处理下,K肥利用率最高为56.19%。N2P3K2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达到了18.19 kg/(hm2·mm)。滴灌条件下合适的N,P,K配比,可提高青稞对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新疆绿洲棉田盐分及作物生长对灌溉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使得膜下滴灌逐渐取代大水漫灌,在新疆及中国北方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研究灌溉方式转变后的土壤盐分动态及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年和2012年开展了棉田膜下滴灌和漫灌对比实验。基于6 900个土壤样本的水、盐结果及相关的作物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下,50cm土壤深度内盐分在出苗期和灌溉期升高约25%,呈现出累积趋势;而漫灌条件下,灌溉期盐分得到充分淋洗,降低明显;滴灌盐分的入渗深度约为50cm,而漫灌则达到150cm以上。作为对土壤水盐分布改变的响应,膜下滴灌根系更为发达,滴灌条件下棉花根系总量是漫灌条件下的1.6倍;膜下滴灌和漫灌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是0.68kg/m3和0.22kg/m3。膜下滴灌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在长期应用条件下需注意防治淋洗水量不足引发的盐碱化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地抑制肥料氮淋失;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模式NH_3挥发总量显著小于常规灌溉,同时降低肥料氨挥发量在总氨挥发中所占的比例;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随着生育阶段的推移,各处理植株吸收肥料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值亦呈下降趋势;此外,节水灌溉模式稻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少于常规模式,降低幅度为14.6%,作物吸氮量则明显高于W0,相比W0模式,W1和W2模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和14.2%.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干旱区春油菜水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在青海省海西州进行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油菜产量、水分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2P2K1处理下,株高、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籽粒重明显提高;在N2P2K1处理下春油菜产量达到最高,为5 215kg/hm2;N,P,K肥在春油菜上的增产效果为NPK;施N量186.3 kg/hm2(N2P2K2),N肥利用率最高为36.58%;施P量158.7 kg/hm2(N2P2K2),P肥利用率最高为15.32%;施K量18.75 kg/hm2(N2P2K1),K肥利用率最高为55.97%。N2P2K1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达到了8.75 kg/(hm2·mm);最佳施肥(N2P2K1)较推荐施肥(N2P2K2)处理下的土地生产率、水分生产率、净收益和单方水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春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施氮量和灌溉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关系,本研究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常规灌溉Wc和适度亏缺灌溉W1、W2、W3,Wc灌水量5250 m3/hm2,W1、W2、W3总灌水量均为4575m3/hm2和施氮量,常规施氮N20(300 kg/hm2)、氮肥后移N16a (240 kg/hm2)、氮肥前移N16b(240 kg/hm2)、不施氮N0(0 kg/hm2),对春小麦开花前后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理论值以适度水分亏缺下氮肥前移N16b积累的干物质量理论值高于氮肥后移N16a。氮素积累量在4个灌溉水平下以适度亏缺灌溉的W1水平最大,施氮量为0-300 kg/hm2范围内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转运量和贡献率以茎鞘为最大,叶片次之,颖轴最小,水分和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氮素的转运。适度亏缺W1水平下N16b施氮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与N20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W1水平N16b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达到33.38%,显著高于N16a、N20,N16b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7.66%,显著高于N16a、N20。综上结果表明:W1N16b处理既保证了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又减少了水氮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W1N16b为本实验下的最优水氮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柴达木地区枸杞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选取10年生宁杞1号为研究对象,在枸杞一个生长季,设置10个处理,除不施肥的CK处理外,其他处理施用相同的商品有机肥和重过磷酸钙,N667~N0处理依次施氮667、534、400、267、133、0 kg/hm2,N400 NI2.00、N267 NI1.34、N1...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翻压绿肥减施化肥对后茬作物小麦土壤氨气排放时空变化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采用通气法捕获氨气,在定量翻压毛叶苕子减施不同比例化肥和不翻压毛叶苕子减施不同比例化肥情况下,分析比较小麦基肥与追肥时期各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季,同一施氮水平下,翻压毛叶苕子与不翻压毛叶苕子处理相比,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累积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施氮水平下,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翻压毛叶苕子的情况下,施用70%的化肥可达到单施100%化肥的产量效果,且该处理下氨挥发累积量较单施70%化肥无显著差异,与单施100%化肥相比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青海地区种植小麦时合理减施化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的最佳N,K配比,在大通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P2K3处理下,株高、大(中)薯数、单株薯重明显提高,小薯数明显降低,块茎产量达到42 000 kg/hm~2。施N量120.00 kg/hm~2(N2P2K2)处理下,N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08.33 kg/kg;施K量67.50 kg/hm2(N2P2K3)处理下,K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11.11 kg/kg。N2P2K3处理下水分生产率明显提高,为5.59 kg/m~3;单产耗水量明显降低,为0.18 m~3/kg。滴灌条件下马铃薯增产和水肥利用最佳的N,K肥用量分别为N120.00 kg/hm2和K2O 67.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滴灌、漫灌和对照3种处理方式下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探讨其生长、光合、蒸腾特性和水分运移对不同灌溉技术的响应,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栽培樟子松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灌溉方式下樟子松的生长(地径、树高、冠幅、抽穗长和生物量)与光合特性[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EWUE)];采用土壤剖面观测法比较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溉时间下土壤水分垂直和水平运移的变化规律,并利用经验模型对土壤水分运移轮廓进行模拟。【结果】①滴灌处理下樟子松的地径、树高、冠幅、抽穗长和生物量分别比漫灌方式下高1.5 cm、0.5 m、10.0 cm、5.9 cm和11.5 kg,分别比对照高3.4 cm、0.9 m、60.0 cm、7.2 cm和2.5 kg;②滴灌处理下樟子松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漫灌和对照(P < 0.05),各种灌溉方式下的上述指标大小具体表现为滴灌>漫灌>对照;水分利用效率大小表现为对照>滴灌>漫灌,表明樟子松可在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生长;③在灌溉2、4和6 h后,樟子松林地滴灌比漫灌处理下土壤湿润锋的垂直运移距离和停灌后最终垂直运移距离深,两种灌溉方式下3种不同灌溉时长的土壤湿润锋的最大水平运移距离都出现在0~20 cm土层,然而停灌后的垂直运移距离以滴灌>漫灌;④利用经验模型对土壤湿润体轮廓进行模拟,设定:为垂直方向上任意位置处土壤水分水平运移距离(i=1,2,3,4);LMR为土壤水分水平最大运移距离;RMH为垂直方向上任意位置处土壤水分垂直运移相对距离;ai为模型参数。则滴灌和漫灌的最优模型分别为多项式模型(MR1)和Baldwin模型(MR4), $M_{\mathrm{R} 1}=L_{\mathrm{MR}}\left[a_{1}\left(R_{\mathrm{MH}}-1\right)+a_{2}\left(R_{\mathrm{MH}}^{2}-1\right)+a_{3}\left(R_{\mathrm{MH}}{ }^{3}-1\right)+a_{4}\left(R_{\mathrm{MH}}^{4}-1\right)\right]$; $M_{\mathrm{R} 4}=a_{1}+\left[\left(R_{\mathrm{MH}}-1\right) /\left(R_{\mathrm{MH}}+1\right)\right]+a_{2}\left(R_{\mathrm{MH}}-1\right)$。【结论】在北方干旱区,滴灌区樟子松的生长和光合特性明显优于漫灌;在持续灌溉2、4和6 h后,滴灌试验区60 cm土层以上的土壤湿润锋在最终水平运移距离上均大于漫灌区。将滴灌技术应用于樟子松林木培育,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促进树木生长,且樟子松的光合特性受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合理的灌溉可改善林木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形态特征与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交替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形态、分布与根系活力的影响,为构建高效根区交替滴灌方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以当年扦插的葡萄幼苗为试材,通过在植株东西两侧安装滴灌设备,模拟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探讨树体两侧均采用地面滴灌方式(处理1),树体两侧均采用地下滴灌方式(处理2),树体东侧为地面滴灌方式,西侧为地下滴灌方式(处理3)3种交替滴灌方式根系直径、重量、长度、表面积、体积的分布规律及根系活力随灌水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根系总重、总长、总表面积与总体积均以处理3最大,处理2次之,处理1最小;各处理西侧的根系总重、总长、总表面积与总体积均大于东侧;处理1葡萄根系长度在土层深度0~20 cm处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55%,处理2在土层深度20~40cm处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49%,处理3的根长分布规律东侧与处理1一致,西侧与处理2一致;不同交替滴灌方式对不同土层深度内根系活力的影响不同,处理1在0~20 cm处根系活力最大,处理2在20~40 cm处最大,处理3对东侧土层内根系活力的影响与处理1相同,西侧与处理2相同。由此可见,处理3和处理2对根系构型的建成诱导效应优于处理1,促进根系下扎,使根系在土层内分布更加均匀,保持根系活力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膜下滴灌特征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膜下滴灌的特点,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膜下滴灌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与沟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1998年4~9月在新疆石河子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进行的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与沟灌应用推广的试验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花的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项指标分别较沟灌棉花高出18.9%和143.7%;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测算,膜下滴灌棉花较沟灌棉花增收节支8155元/hm^2,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加工番茄田间小气候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里格尔87-5番茄为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与沟灌两种方式的田间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滴灌番茄生育前期提高土壤温度,旺盛生育期有降温效应,保持土壤湿度,防止灌溉水渗漏,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优于沟灌,明显改善了番茄生育期的生态小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新疆棉田土壤盐分的运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定时定点取样与室内化验就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滴灌年限两方面对新疆棉田膜下滴灌盐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壤土中的盐分分布较粘土中的呈更规律的变化;不同滴灌年限中滴灌年限越长,棉田中的盐分积累就越多,分析结果显示,定期大水漫灌洗盐、做好春灌水工作以及恢复排碱渠作用是土壤脱盐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内蒙古西辽河灌区玉米适合的节水灌溉模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本文研究了玉米在3种灌溉方式(膜下滴灌、低压管灌、喷灌)的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膜下滴灌的节水增产增效最具优势,与其他两种灌溉方式相比,膜下滴灌分别增产14.27%、24.56%,纯收入增加2.92%、4.8%.  相似文献   

18.
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是激励农业节水的内在动力。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的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农业补偿现状调查,分析了目前膜下滴灌技术的农业节水补偿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推广和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水方式对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和2005年在石河子大学实验站黄萎病圃进行了滴灌和沟灌两种不同灌水方式对棉花黄萎病发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生长期的病情,还是最后剖杆检查的病情来看,滴灌发病均重于沟灌,中后期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