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226个四川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球(Googol Earth)标定村落的经纬坐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地形、坡向、流域、城市、交通、经济等因素.结果表明:1)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集聚型,集中分布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地区,不同市州传...  相似文献   

2.
以大运河沿线区域48个行政单元内的5个批次共3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2工具,运用距离分析、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运河沿线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的时空不均衡性,且村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在局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冷热分区;整体表现为“局部高集聚,全局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在邢台、鹤壁、邯郸、安阳4个区域呈现出高集聚状态,在杭州、宁波、绍兴区域呈现出次高集聚,其他区域低集聚;在距离大运河河道60 km以内的传统村落具有趋向于河道分布的特征;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大运河本身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5.
分析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区域内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文章以苏鲁豫皖四省8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省域尺度下研究区的传统村落均为聚集分布模式,安徽省集聚分布显著。(2)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河南的平顶山市、信阳市。(3)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苏鲁豫皖传统村落总体上呈“一主+两次+多中心”的团簇状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状分布较为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横“V”字型。(4)该区密度因素(如GDP密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普通道路密度、河流密度等,最后是地形因素;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受11个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2种类型,说明该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异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更明显,其中GDP密度、一般道路密度和其他10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湖北省前四批118个传统村落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10. 5与Envi5. 3软件对湖北省的地形、水系、人口等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凝聚型,2个较高密度区分别位于恩施州与黄冈市;地形和水系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村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海拔较高的省域交界地带以及河流附近;而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为传统村落的完整保留提供了重要基础;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存在的根基,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以往学者少有结合云南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准确的参考及服务,以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模型,如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省传统...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2)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县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错位度。(3)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受到地形地势、城市辐射、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及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态;(2)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湘西少数民族、湘南汉族两大集聚区;(3)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公路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而城市化率和到中心城市的距离的影响力次之,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最弱;(4)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在村落分布条件类似的区域展现出空间集聚特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11.
研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广西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西森林乡村整体分布类型为集中型,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征;(2)广西森林乡村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存在4个高密度核心区;(3)广西森林乡村分布在县域尺度上呈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高-高集聚在桂林南部地区、贵港和玉林交界处呈片状分布,高-低集聚分布在桂林、柳州、崇左市区周边,低-高集聚分布在贺州的平桂区、北海的银海区以及防城港的东兴市,低-低集聚分布在崇左、来宾、柳州、桂林靠近市中心的地区;(4)受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广西森林乡村多分布于地势平缓、水源充足、森林抚育面积大、文化资源丰富、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村寨分布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海拔、坡度和坡向数据,计算111个民族村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基于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民族村寨分布于244~1256 m的高程范围,1.14°~40.47°的坡度范围,东坡和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民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在2~1370 m的范围内。分析表明,民族村寨整体上在坡向和与水系距离上属于随机分布,在海拔和坡度上属于高值分布,在与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距离上属于低值分布,黔东南州民族村寨分布的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武陵山片区127家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法等分析了片区博物馆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片区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集聚型,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区域;4大类型博物馆数量相对均衡,每个类型都存在高密度分布区;以国有博物馆和无级别博物馆为主,其中无级别博物馆呈集聚型分布.影响片区博物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为了优化武陵山片区博物馆的空间布局,从深入挖掘资源、响应市场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个国家级、省(直辖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全局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揭示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集聚型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在集聚尺度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强度的峰值由83 km变化至100 km;2)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个城市之间分布不均匀、分层明显,数量上川多渝少,等级上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点的高密度区居多;3) 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集群效应,核密度分布以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为双核心点,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密集区和次密集轴带;4) 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其中政策和高A级景区是影响重点村分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苏州市汽车服务业POI数据,以镇街为尺度探讨汽车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分布特 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苏州汽车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1)苏州市汽车服务业企业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出“多中心、块状集聚”特征;(2)不同类型的 汽车服务业空间集聚强度不同,集聚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销售型、服务型和维修型;(3)汽车服务 业企业分布受交通条件、集聚条件、人口密度和城乡区位等多因素影响,其中集聚条件对汽车服务 业的区位选择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两类已有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并探讨两者间的异同。采用GIS空间分析中的最邻近距离、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指标, 利用SPSS及地理联系率等地理分析方法, 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方面, 探讨国家级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得到如下结论。1) 两类国家级湿地公园不同发展过程与各自主管部门的决策及政府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 两类国家级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类型均属于凝聚型, 区域呈集中分布, 分布均衡性低, 区域间差异大; 但呈现不同的分布密度特点。国家湿地公园在苏南?浙北、鄂东?湘北和鲁西南3 个地区形成高密度圈,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则在苏南和鲁东北地区形成两大高密度圈。3) 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不仅受湿地资源等自然条件影响, 还受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及政府理念、资金投入、法制建设等人文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沿,乡村旅游资源也逐渐进入游客和学者的视野.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湖南省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以衡阳市268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在县域尺度上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岳区;各县(市、区)之间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公路指向性及河流指向性;优势的旅游资源带动、强有力的旅游政策扶持、便利的景区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是影响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省晋城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点集聚在阳城县北部、市区中心和高平市中部,陵川县居民点分布比较分散,高平市、沁水县、阳城县和泽州县呈现为高度聚集分布;(2)高程、坡度、河流等自然因子和距离道路、中心城镇距离等人文因子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单因子影响最大的为高程,交互影响最大的为高程与距离中心城镇距离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