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顾客跨期转换选择行为抽象为折线竞争,在双寡头竞争模式下,构建了零售商单一直销渠道和直销与中介商销售双渠道的动态定价模型,求解了零售商及中介商的定价策略,探讨了模型的简化运算方式,并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顾客跨期转换意愿对决策均衡的影响。研究表明:折线竞争模式下,存在多个顾客的价格及收益决策可转化为单个顾客的一维决策问题;当顾客跨期转换意愿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时,引入中介商分销的双渠道优于单一直销渠道,但随着顾客跨期转换意愿的增加,双渠道销售所带来的市场扩张效应减弱,且跨期转换意愿高于一定阈值时,双渠道销售模式不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存在数字盗版的信息产品在线渠道供应链,旨在测度在线产品需求对传统渠道需求的溢出效应,并分析这一溢出效应对消费者为伦理型和普通型、销售模式为批发或者代理模式的在线渠道供应链的影响。根据是否考虑溢出效应和不同销售模式分别构建了无溢出效应的批发模型、无溢出效应的代理模型、有溢出效应的批发模型和有溢出效应的代理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在线渠道参与者的最优价格、需求以及利润,力图为在线渠道参与者的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不考虑溢出效应时,盗版监管力度越大,对在线渠道参与者越有利;当正溢出效应较强时,反而对制造商不利。不考虑溢出效应时,在线渠道参与者只在代理模式下达到帕累托;考虑溢出效应时,在批发模式和代理模式下都可达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制造商在混合型电商平台上5种销售模式:分销模式、使用平台物流的代理模式(FBP)、非平台物流的代理模式(SOP)、分销+FBP模式、分销+SOP模式的选择问题.分别构建了不存在数据驱动营销(DDM)和存在DDM两种情形下电商供应链模型,刻画了不同条件下制造商的最优销售策略.研究表明:不论是否存在DDM,纯代理模式所获取的盈利总是低于分销+代理模式,因此FBP和SOP作为严格劣势策略而始终被剔除在外.若不存在DDM或DDM的效率较低,制造商在佣金费率和单位销售成本均较大时选择分销模式,反之选择单位销售成本相对较低的代理渠道组成分销+代理模式.有悖于直觉,当DDM的效率较高时,佣金费率低诱导制造商选择分销模式,高佣金费率反而使制造商倾向分销+代理.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扩展分析了制造商和平台的利润增长率变化以及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多寡.  相似文献   

4.
不透明销售(opaque sale)是近年来电子商务中一种流行的商品分销模式.针对卖方定价式(标价)不透明分销模式(posted-price opaque sale),建立了单一直销渠道和直销与标价不透明销售双渠道共存的寡头竞争模型,求解得出相应的市场均衡价格及均衡收益,并分析均衡成立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市场中休闲型顾客对产品的估值或支付意愿较高时,双渠道销售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服务供应商的均衡收益·然而,对于与服务供应商合作的不透明中介商来说,随着休闲型顾客对产品估值的增加,中介商的均衡收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休闲型顾客对产品的估值非常低时,中介商经营标价不透明渠道所得的收益甚至为负值.因此,当休闲型顾客对产品的估值非常低或非常高时,中介商都不适合与供应商合作.尤其是若休闲型顾客对产品的估值很低,而此时供应商的库存水平又很高,中介商与供应商签订不透明分销合作协议最不划算.该研究可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定价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线上线下渠道与现代物流是构成"新零售"的核心要素。假设零售商通过现有线上线下渠道销售产品,考虑网上订单配送过程中不存在物流中断和存在物流中断两种情况,分析零售商渠道选择决策(增设顾客自提渠道与否)和价格策略(线上线下分散定价vs同价)。研究表明,(1)增设顾客自提渠道有利于缓解物流拥堵,但零售商能否获得更多利润,则取决于运输成本、顾客到实体店成本、顾客自提补贴等因素;(2)当运输成本较低或顾客易于到达实体店,零售商偏好于线上线下同价策略;反之,零售商偏好于线上线下分散定价;(3)考虑配送过程中物流中断成本,能让顾客自提渠道的价值进一步体现,也使零售商更偏好于线上线下分散定价。  相似文献   

6.
在对称信息框架下,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了制造商分别通过双渠道模式与店中店模式销售两种替代性产品的供应链决策模型。分析和比较了双渠道模式与店中店模式对供应链成员最优定价策略、需求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在哪种销售模式下,尽管服务能有效增加产品需求,但当服务水平超过某个阈值时,制造商和零售商都不再有动机来提升服务水平;(2)"客流量"效应对两主体的定价策略、需求和利润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供应链渠道销售模式选择。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产品替代性的增加并不一定始终导致零售商和渠道总需求下降;当制造商服务水平介于某两个阈值之间时,制造商和零售商均喜欢店中店销售模式;否则,供应链将采用双渠道销售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B2C电商的零售属性和在线市场平台属性,从制造商的角度构建了新旧产品四种供应链渠道运营模式,即新旧产品线上分销模式、线上混合销售模式Ⅰ (新产品代销、旧产品分销)、线上混合销售模式Ⅱ (新产品分销、旧产品代销)及线上代销模式,同时基于顾客新旧产品偏好的异质性,建立了新旧产品的需求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种销售渠道结构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定价,为制造商新旧产品的渠道选择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当B2C电商平台收取的交易费比例较小时,不论消费者对旧产品的接受程度大小,制造商应选择线上代销模式来销售新旧产品,反之,制造商应选择线上分销模式来销售新旧产品;当B2C电商平台收取的交易费比例和消费者对旧产品的接受程度同时较大或者同时较小时,混合销售模式Ⅰ优于混合销售模式Ⅱ;当B2C电商平台收取的交易费比例和消费者对旧产品的接受程度大小互反时,混合销售模式Ⅱ优于混合销售模式Ⅰ.  相似文献   

8.
在单制造商通过单零售商销售品牌产品的供应链中,建立制造商有权开通直销渠道与零售渠道竞争、零售商有权提供自有产品与品牌产品竞争的供应链竞争模型.在双方进行Nash定价博弈的框架下,研究了开通直销渠道和提供自有产品的条件、双方的定价策略和供应链的均衡结构问题.结果表明:当直销渠道的操作成本和自有产品的单位成本较低时,双方的竞争可以降低因双方独立决策而引起的"双边际效应"的负面影响,实现"双赢".制造商应提高顾客对直销渠道忠诚度,零售商应提高顾客对自有产品忠诚度,同时缩小两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信息产品供应商在销售产品时有多种渠道可以选择,可以通过在线直销,也可以通过传统的零售渠道方式.而在零售模式下,供应商可以与零售商之间采用Fixed-fee协议或Per-copy协议.供应商在面临这些不同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时,产品质量、销售价格以及消费者对直销渠道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决定了最终的选择方式.通过对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给出了供应商通过直销渠道和零售渠道销售产品下的收益最优化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产品评价值服从均匀分布的情况时,零售渠道下采用Fixed-fee模式有利于供应商,而在双重渠道下,供应商采用Per-copy模式更有利.而且当供应商采用直销渠道销售高质量产品,由零售渠道销售较低质量产品时,供应商能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需求预测的店中店模式决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Yue等人的需求预测模型, 研究了产品替代度、市场波动以及渠道成员需求预测精度对店中店模式和 传统模式下渠道成员收益的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说明了制造商在不同情况下应如何选择销售模式. 研究表 明: 第一, 在产品替代度较小时, 制造商和零售商均倾向于选择店中店这一销售模式, 反之, 则双方更倾 向于选择传统模式; 第二, 当市场波动较大时, 制造商更倾向于采用店中店模式, 反之, 则双方更倾向于 选择传统模式, 同时在一定的市场波动范围内, 采用店中店模式对渠道双方均有利; 第三, 店中店模式下 制造商的需求预测精度越高, 制造商越倾向于采用店中店模式, 且该需求预测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 采用 店中店模式对渠道双方均有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依赖网络渠道风险和零售渠道搜索成本的消费者选择模型,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类双渠道供应链结构下的厂商最优决策和渠道效率问题, 以及不同双渠道供应链结构对在位厂商和供应链效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 双渠道供应链的效率依赖于网络渠道的购买风险和零售渠道的搜索成本, 渠道风险能够调节分散决策模式下的双重边际化效应. 此外, 双渠道的市场覆盖效应和渠道竞争效应取决于两类渠道的提供主体. 最后, 制造商网络渠道策略与利润分成比例有关, 当分成比例高于某阈值时, 委托第三方网络商提供网络渠道的策略优于制造商自己进行网络销售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供应链的渠道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对双渠道供应链消费需求形成冲击,造成大量线下需求转向线上消费.针对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恢复过程,考虑线下渠道的延迟恢复和顾客的线上消费习惯,构建以制造商为主导的延迟微分博弈模型,分析并求解分散式决策和集中式决策下双方的最优恢复努力、恢复水平和价值函数现值,通过设计双边成本分担契约以实现协调.研究发现:集中式决策中的线上线下渠道恢复努力均大于分散式决策;延迟时间存在一定的阈值,当小于该阈值时,集中式决策下的最优价值函数现值较高,反之分散式决策下的最优价值函数现值较高;分散决策时需求转移系数与线上渠道恢复水平正相关、与线下恢复水平负相关;双边成本分担契约中的分担比例与需求转移系数正相关、与零售商的边际利润负相关.以上结论可为疫情影响下的双渠道供应链恢复决策的制定及协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政府碳排放奖惩机制下,本文构建了制造商分开销售新产品和再制品时的三种渠道结构模型:制造商通过零售商和第三方平台分别销售新产品和再制品(MRP结构);制造商通过零售商销售新产品,并开设直销渠道销售再制品(MR结构);制造商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再制品,并开设直销渠道销售新产品(MP结构).进一步地,借助理论和数值分析探讨了不同渠道结构下政府碳排放奖惩力度对渠道成员的最优定价以及渠道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再制品的接受度较高时,碳排放奖惩机制有利于扩大再制品市场份额,促进再制造生产.直销渠道的开设成本和碳排放奖惩力度会显著影响制造商的渠道策略.具体而言,较高的直销渠道开设成本将促使制造商选择MRP渠道结构;当直销渠道开设成本较小时,政府奖惩力度的增加促使制造商最优渠道选择由MP渠道结构转为MR渠道结构.另外, MP渠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高,而MRP渠道结构下消费者剩余最低.当制造商在MR和MP渠道结构间进行选择时,政府设定较低或较高的碳排放奖惩力度均可实现制造商和消费者双赢.最后,从再制造外包和平台销售模式两个方面拓展模型,对比分析了拓展模型中制造商渠道选择策略的差异与共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含有线上直销渠道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披露模式和零售商披露模式对产品质量信息披露效果以及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影响。建模讨论了消费者对供应链中两个渠道内产品关注度不同时产生的均衡需求,分析了质量信息披露策略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定价策略的影响。考察了生产成本、不同客户关注度以及渠道间竞争强度等因素对制造商、零售商披露策略的影响。通过对比两种披露模式,得到双渠道供应链中最优信息披露模式选择决策。研究发现:产品质量水平较低时,选择零售商披露模式对制造商更加有利,反之则选择制造商披露模式更优;当渠道间产品差异足够大时,零售商比制造商的披露意愿更强烈,且零售商披露模式可以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客户对两个渠道关注度增加都会提升制造商信息披露的意愿,零售商面临增加的实体店关注度时更愿意披露信息,但面临增加的网店关注度时其披露意愿与渠道间产品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渠道选择和消费者行为角度,研究消费者退货情形下线上零售商最优定价决策与线下体验渠道选择问题,建立了单渠道策略与O2O渠道策略下的供应链博弈模型,通过比较两种渠道策略下的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成员最优定价决策及其利润来考察O2O渠道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消费者退货成本较低时,退款保证会使线上零售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消费者需要为退款保证服务支付一定的溢价;线上零售商实施O2O渠道策略存在可行条件,仅当产品符合消费者需求概率较大时,才能有效提升制造商利润水平和消费者剩余;在O2O渠道策略下,产品需求总是增加,但却不一定对供应链系统有利.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含有线上直销渠道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披露模式和零售商披露模式对产品质量信息披露效果以及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影响。建模讨论了消费者对供应链中两个渠道内产品关注度不同时产生的均衡需求,分析了质量信息披露策略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定价策略的影响。考察了生产成本、不同客户关注度以及渠道间竞争强度等因素对制造商、零售商披露策略的影响。通过对比两种披露模式,得到双渠道供应链中最优信息披露模式选择决策。研究发现:当产品质量水平较低时,选择零售商披露模式对制造商更加有利,反之则选择制造商披露模式更优;当渠道间产品差异足够大时,零售商比制造商的披露意愿更强烈,且零售商披露模式可以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客户对两个渠道关注度增加都会提升制造商信息披露的意愿,零售商面临增加的实体店关注度时更愿意披露信息,但面临增加的网店关注度时其披露意愿与渠道间产品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阶段Stackelberg动态博弈分析,构建了一个制造商、两个竞争零售商与最终顾客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分销渠道质量控制模型,研究了创新驱动下在三级供应链中如何设计分销渠道策略和如何制定产品质量控制策略的问题.建立了分销渠道三种策略模型 (直接渠道策略、间接渠道策略、混合渠道策略),并分析了创新驱动下三种分销渠道策略对制造商产品质量决策、零售商产品采购决策、 期望收益函数以及最终顾客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可以证明:当存在创新驱动条件下,产品质量水平、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均将上升,制造商期望收益将下降,零售商期望收益将增加,最终顾客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当制造商选择间接渠道策略时,产品质量水平和零售价格均将下降,最终顾客的消费者剩余也会降低;当制造商选择低产品质量而采取间接渠道策略时,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当制造商选择高产品质量而采取间接渠道策略时,消费者剩余最低,这些结论也是对本领域相关研究的有力补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为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双渠道价格竞争和消费者渠道购买行为的角度,研究具有双渠道的商家是否应进行BOPS(buy-online-andpick-up-in-store)渠道整合的问题.建立了实行BOPS模式前后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定价与服务合作模型并得到相应决策,讨论额外消费、渠道竞争和消费者渠道行为等因素对于定价与服务决策的影响,最后进行数值模拟给出实施BOPS的适用条件.研究发现,额外消费程度的提升在实行和不实行BOPS模式的情形下都对系统有益,且在实行BOPS的情形下更明显;在有限的额外消费条件下,渠道竞争可导致线上线下渠道两价制的策略优于BOPS一价制策略;存在消费者在渠道间分布比例上的帕累托改进空间,且当更多消费者愿意通过BOPS模式购物时,系统和供应链成员实行BOPS更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回收渠道决策的效率,主要采用Stackelberg博弈,在竞争的制造商共用零售商的市场结构下,研究了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的决策过程。经过分析论证得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是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当竞争程度较低时,制造商选择零售商间接回收废旧产品,竞争程度较高时,制造商选择不回收废旧产品。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广告存在损害顾客忠诚度和降低品牌形象的情形.为分析制造商以成本分担形式开展合作广告的前提条件,以及合作广告对消费者需求和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影响,以两条"单个制造商-单个零售商"组成的竞争供应链为对象,构建了供应链之间的Nash博弈和供应链内零售商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考虑广告长效作用,对两个销售周期的合作广告和非合作广告博弈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制造商仅在广告负效用显著和商品替代率高的条件下开展合作广告;当商品替代性不显著时,合作广告可以有效提升需求,反之则降低需求;合作广告并不能提升零售商收益,但当商品替代率低时,可以改善制造商收益,同时提升供应链总收益.研究结果对地方性广告实践中的供应链成员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