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技术联盟协同创新合作伙伴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要素展开分析,揭示基于伙伴选择的技术联盟协同创新能力动态提升机理。研究表明,绩效提升和竞合关系是当前技术联盟协同创新合作伙伴选择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知识共享、相互兼容性、主体的能力、承诺等是合作伙伴选择的关键要素,合作伙伴的合理选择能够持续提升技术联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而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突破创新资源稀缺性限制、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基于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论,在充分考察区域创新主体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模式,并对联盟的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继而,基于模糊宗派博弈模型对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保持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和有效性的收益分配设计方案。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多主体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创新绩效;联盟稳定有效的条件是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具有宗派性质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收益的无剩余分配是保证联盟稳定的必要条件,且适度让渡宗派成员收益提高非宗派成员收益能够有效提高非宗派成员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联盟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驱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对加快长三角地区技术产出以及实现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联盟运行水平仍有待提升。为此,基于开放协同视角,从目标协同、知识与技术协同、信息与沟通协同以及服务协同四个层面入手研究长三角地区创新联盟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了构建知识融合与技术积累协同发展机制、联盟区域协作信任与沟通机制、信息化与创新联盟深度融合机制、集成服务"六个平台"以及新建一批跨区域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     
《广东科技》2013,(11):38-39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一般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产业技术联盟是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它是生产力要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杜爱霞 《创新科技》2017,(10):11-13
"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新形势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内部纷争会降低联盟协同创新的效率,严重的还会导致联盟组织体的瓦解。但知识产权自身具有共享性特质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构件更为创新联盟知识产权共享机制的建构做出了现实呼应。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5,(4):50-53
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视角,在新熊彼特理论框架下,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技术创新要素以及企业、金融和公共部门等制度创新主体,根据技术创新要素与制度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阐释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政、产、学、研、用深入融合的一种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合理有效的选择合作伙伴是产业联盟构建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点。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所应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AHP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马红岩 《创新科技》2015,(11):16-18
本文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专利联盟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模式.从形成结构洞优势提升能力、构建企业文化营造环境、吸引人才造就优势三个方面分析自我创新能力的形成;从寻求多元主体协作方面实现企业协同创新;从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形式推动专利联盟创新优势的形成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
近日,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榜单",海宁市位居全国第七、全省第一. 近年来,海宁聚焦创新主体、载体建设、要素保障,着力打造科创企业繁茂地、科创平台聚集地、科创生态新高地.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壁垒,海宁陆续制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企业HR和CTO联盟建设方案》.2...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创新科技》2019,19(5):9-15
中西部地区面临着研发活动"空心化"、科技成果"孤岛化"、创新资源"碎片化"等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两张皮"的困境,制约了区域"产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高级化进程,其根源在于对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认识不清,导致资源错配和低效率。本研究从创新要素富集度和产业要素承载力两个维度,构建衡量区域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融合程度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融合度将区域划分为4个类型,进而提出不同类型区域促进二者融合的模式及实现路径。最后,结合中西部地区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融合的目标,从开放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等层面提出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组织网络化发展及创新范式网络化背景下,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该文分析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构成和内涵,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能力要素-知识活动过程-知识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从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基于知识获取-流动-应用的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要素构成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培育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提升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政府引导下政产学研组成的科学城协同创新主体,发挥创新联盟主体的优势互补,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政府引导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应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影响协同创新联盟主体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分析联盟主体参与意愿、政府的激励力度等因素对协同创新体系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的监管意愿对企业与学研方的策略选择影响显著,且企业更加敏感。政府的奖惩措施、消极合作的机会损失对企业与学研方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学研方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大连市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创新资源,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设立创新驱动重大专项资金,出台《大连市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管理办法》。组建了10个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梳理出31个技术创新链、107项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从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方面阐释了要素配置变革的演化差异,同时概述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三种类型,进而研究了全球要素分工演变逻辑,随后通过对"机会窗口"理论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发展创新驱动经济的区域战略选择。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首先要尽快培育一个基于高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特征的创新系统;并通过在初级要素密集型产业中引入高级要素推动其转型升级;再积极扶植大型的本土跨国公司,发挥他们在识、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上的优势;之后,推动高级要素密集型产业和初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融合;最后,还要为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合作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进而打造产业间协同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模式对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是推动我国产学研全面发展的全新模式。但我国的协同创新绩效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限制了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详细指标,并通过对专业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9类二级指标进行了量化打分,最终通过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得出最终的绩效打分,丰富了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注重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优化结构。高校协同创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创新主体多元、要素多元、利益多元的实际提出的,协同的程度直接影响创新绩效,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或者说是创新方式的创新),即由"单兵作战"转向"整体联动",由"独奏曲"转向"协奏曲";高校协同创新的哲学基础是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哲学,其前范式是协同制造。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要避免只强调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应坚持以人为本、三维考核、效益最优及差异化等原则,以保障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设计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机制并理顺其作用机理是联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基础类、核心类和保障类3个层面提出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分析产业技术联盟的作用机理,包括互惠共生机理、协同创新机理、学习试错机理和网络突变机理。最后,提出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机制和作用机理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20.
核心军工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以核心企业主导-外围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形态为特征,由企业主体要素、知识供给要素、制度供给要素、市场服务要素和文化要素等构成,其运行包括动力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江南工业集团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增强核心主导型企业的创新辐射能力、孵化和培育优势民企、创新挖掘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能力、加强市场中介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