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直流伺服系统多模模数字控制器,将控制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以提高系统快速性及其精度,最后,对系统进行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达到无超调及快速性好的指标,与单纯的PI控制系统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刘春蕾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6-9
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的多模智能协调控制策略.该控制器充分利用了模糊控制和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优点,并将其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同常规切换控制相比,它把点切换改为相对平滑的智能切换,大大提高了伺服控制的动、静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抑制负载变化和各种干扰对系统的影响,能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伺服系统在快速性、准确性和鲁性等方面的较高要求,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变结构双模控制器。在偏差较小时采用具有时变、非线性、“时间次优开关超平面”的滑模控制,以保证系统的鲁棒性和快速性;在偏差较小时,根据状态变量的幅值可自动转化为线性二次型PI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直流伺服系统的模糊控制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模糊控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用于直流伺服系统的PI和参数在线自调整的复合模糊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模糊控制的灵活性、适应性,同时又具有PI控制精度高的特点,可明显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效果。利用MATLAB的SIMULINK和Fuzzy Toolbox实现了直流伺服模糊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仿真实验表明,系统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满足伺服系统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5.
6.
王贤亮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8,(16):104-105
本文利用51单片机及相关元器件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实现对伺服系统的控制,从而降低主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整个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遗传算法在直流伺服系统摩擦补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流伺服系统中存在的摩擦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进行摩擦补偿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直流伺服系统的摩擦特性建立摩擦模型,再将摩擦补偿引入直流伺服系统的反馈控制结构中,获取伺服电机的位置误差.采用遗传算法对摩擦补偿模型进行系统辨识,使摩擦补偿量在数值上不断地逼近实际的摩擦干扰,并利用摩擦补偿量来抵消摩擦给伺服系统带来的影响,遗传算法中目标函数的选择考虑了系统在过渡过程和稳态时的控制要求.经过参数优化得出的摩擦补偿模型,弥补了以往直流伺服系统受摩擦干扰影响动、静态性能较差的缺陷,从而保证了伺服电机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与无摩擦补偿情况相比,直流伺服电机转速响应的调节时间缩短了0.12 s,稳态误差降低了1%,系统具备较强的抗摩擦干扰能力和参数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该文讨论了一套高速高精度数字伺服系统的行程限制问题,介绍了这套系统的概况,根据行程限制的指标要求把受控对象的运动区域分为限制区和制动区,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此区域内受控对象的运动特性。据此,提出相应的行程限制控制算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对行程限制问题的分析正确,算法简洁有效,并对伺服系统的行程限制的普遍问题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直流伺服系统的特点以及驱动电路在其中所发挥的特性,本文基于IR2130的特点对直流伺服系统中的驱动器进行了设计,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决。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用MCS-51单片微机控制的脉冲宽度调制直流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应用软件流程框图,并指出系统调速范围受到限制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DSP的全数字直流位置伺服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全数字直流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充分利用DSP周边接口丰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采用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对象参数大范围变化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 系统的动、静态性能良好, 定位误差小于0.3° 相似文献
12.
基于DSP的全数字滑模变结构直流伺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TMS320F240DSP丰富周边接口及运算速度快等特点,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对直流伺服系统进行控制。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且硬件结构紧凑。 相似文献
13.
14.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阀控型电液伺位置系统的点位控制,设计了仿人智能控制和速度,加速度反馈补偿仿人智能控制器,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工程背景下,采用速度,加速度反馈实偿仿人智能控制,稳态误差小于0.3mrad,调节时间小于200ms超调量等于零,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PID控制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对于大质量的随动系统,常规的PID控制技术不能满足理想的控制效果。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了模糊PID控制完成了火炮随动系统的控制设计,并建立数学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算法要比常规的PID算法精度高,鲁棒性好。 相似文献
16.
交流伺服系统位置控制器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采用带速度和加速度前馈的数字PID调节器与数字阶式滤波器构成的复合控制器,可以显著提高控制系统的精度,大大降低跟随误差。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和复合位置控制器可以实现对位置指令的快速无超调跟踪,且稳态无静差,满足高精度伺服系统控制的要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高精度伺服系统中,摩擦力是影响其低速性能的关键因素。介绍了LIP摩擦模型的特性及其数学描述,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前馈摩擦力补偿方法。通过在伺服系统中仿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推导出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根据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理论,提出了PM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在控制结构,并实现了以DSP为控制器,IGBT为功率开关器件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转矩闭环系统,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采用模糊算法且要求运行更快更精确的微机控制直流无刷伺服系统,分析了模糊控制器在伺服系统中稳态误差、调节时间和响应时间方面的性能。采用DSP数字处理器实现伺服控制,用MatLab语言仿真了模糊控制的响应,并且提出了PI控制加模糊控制的算法。 相似文献
20.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以脉冲序列为位置给定、采用矢量控制方式的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位置伺服系统。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准线性化解耦,交流电流控制方式和伺服增益调整方法。文中给出了用高性能十六位单片机8096组成的交流伺服系统构成图,概述了主要硬件单元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