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评述白馥兰所著《明代技术与社会》。该书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展示了技术史研究的新视野。技术既是生产的物质手段,又是维系社会价值体系和秩序的知识网络。该书考察了技术在明代社会的转变中发挥的作用,揭示了明代在技术领域有多方面的创新,不是停滞不前的时代。该书采用“技术群”的概念,重点探讨农业、纺织和民用住宅建筑三方面的技术,认为是维系明代社会物质文化秩序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2.
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女红,通过发掘传统意象符号体系及其设计话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并结合当代文化语境,不断探索其开拓与创新的路径。作为设计师,不仅需要从女红的意象符号体系及工艺中梳理其审美范式,抽绎出女红富有“魅力”的审美特征,同时需要立足于当代女红发展的多元“际遇”,阐释其符合当代文化情境的价值,探索其在当下融合文化传承、主体精神建构与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对其文化与艺术“魅力”作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国科技史料》和《自然科学史研究》两种重要科学技术史期刊1994~2005年发表的中国技术史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对近十年来中国技术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国技术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进行总结,从而就中国技术史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影响日趋明显。白馥兰作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美国学者,积极将“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到对中国技术史的研究中。她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纺织技术与生育技术的性别解读和历史梳理,揭示了中国古代性别观念与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展现了新视角应用于技术史研究的可能性与独特魅力。这一工作为中国技术史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同时还表达了对传统技术观的挑战与对传统编史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国科技史料》和《自然科学史研究》两种重要科学技术史期刊1994~2005年发表的中国技术史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对近十年来中国技术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国技术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进行总结,从而就中国技术史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鄂东地区民间挑补绣是我国女红艺术之奇葩,既是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心智的创造与情感意愿的表达。针对这一现象从历史与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妇女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篷勃开展、诸种女性主义思潮在学术舞台此起彼伏的状况不同,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多元角度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发展中国妇女人类学研究,它不仅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多元性有重要价值,而且也将为世界妇女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的民族志方法、市场体系理论、民间宗教等范式的反思,结合人类学对中国社会的应用性,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如将人类学的社会意义培育于公共空间之中,关注人类学的宇宙观等,并就田野工作的方法、经验及研究选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对异地民俗文化的追求,使得民俗传统文化备受瞩目。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解读民俗旅游,并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乔家大院木雕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各种木雕装饰的内容,挖掘木雕艺术诠释的文化内涵和渗透的民俗思想。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进一步加深对民俗旅游的理解和认知:民俗旅游彰显人类文化;民俗旅游传递人类文化;民俗旅游丰富人类文化。指出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民俗旅游对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升华。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技术进化的历史,吉尔在<技术史>中提出了其特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该书表现出两个层次:技术的静态结构和系统;称为"技术进化"的动态因素.进而,技术系统和非技术系统的相互关系也应作为技术史的研究对象.此外,还以中国古代技术史作为案例,对全球技术系统视角下的技术史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研究中国的西方人类学者所遭遇到的困境为例说明本土人类学崛起的背景,认为只有超越文化局限,才能建构中国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费侠莉、白馥兰对中国古代妇科医学史和技术史的研究,刘兵、章梅芳合著的《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示了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视角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价值。费侠莉通过对中医妇科在宋明之际发展的研究,白馥兰通过对房屋建筑、纺织技术、生育技术的历史研究,分别揭示了中医妇科和日常技术实践的父权制意蕴。该书展现了性别视角与人类学视角、反辉格和后殖民主义视角的联系,而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与传统的实证主义编史学的根本区别还在于所持的科学技术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湘潭举行。文章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从文化看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未来等三个方面对本届年会的交流论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认为中国要发展人类学,既要多了解世界人类学理论,又要着手研究本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国内外关于藏族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认为藏学与人类学关系密切,人类学拓展了藏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理论与方法。提出构建“藏学人类学”、提倡田野调查法、人类学要承担起避免文化冲突的重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人类学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缺口,开启了许多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以及与不同学科的新的互动方式,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人类世界的新的认知方式。而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理解中国的本土艺术,建构中国的本土经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运用数学上定量分析的方法去观察探讨人类群体诸多文化现象是文化人类学上最新的一个方法,应予以重视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一直是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一研究传统是有其国外的学术传承渊源与国内社会历史背景的。二战后,尤其60年代以来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反省“欧美中心主义”传统的同时一改过去只对非西方社会文化进行研究的传统,大量开展了对自己社会文化的研究。面对我国正发生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应打破过去只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传统束缚而将汉族社会文化纳入自己主要的研究界域中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