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美国宇航局近来拍摄到一组十分罕见的景象——两个星系内核即将发生碰撞,它们当中都包含数百万倍于太阳质量的黑洞。  相似文献   

2.
星系大碰撞     
尽管星系常常被认为是很稳定的结构,但是从天文学的时间尺度来讲,和星球之间的碰撞一样,星系之间的碰撞在星系演变过程中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由于星系中物质的分布比较稀疏,所以星系碰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碰撞,而是一种引力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据预计,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会在40亿年后和室女座星系团发生碰撞,两者会在70亿年后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星系互相碰撞是宇宙中常有的事件。科学家认为,室女座星系曾经和其他星系发生过碰撞。虽然叫作碰撞,但星系中物质的密度是非常低的,因此星系之间并不会发生物理上的碰撞接触。因为恒星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相似文献   

4.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1,(10):51-52
碰撞星系形成“感叹号” 美国宇航局最新发布一张“宇宙感叹号”图片,深太空天体W340是典型的教科书实例,它是数百万年前由两个星系碰撞形成的,距离地球4.5亿光年。这两个明亮星系的碰撞在太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目前所拍摄的W340是它们碰撞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5.
自然信息     
星系之间的碰撞近年来,观测到很多可能是星系之间的碰撞现象。例如,1979年发现星系NGC1316的形态异常,而且没有一个整体的自转。于是天文学家认为,可能是NGC1316吞食了一个曾经靠近过它的伴星系。不  相似文献   

6.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123亿光年、令他们很吃惊的星系——它每年竟然能诞生4000颗恒星,而我们的银河系相比之下每年却平均只能“生育”10颗恒星。天文学家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系还很年轻,只度过了自己一生中的大约十分之一。这种高产星系被认为实际上是一系列碰撞的星系,随着星系碰撞,气体被压缩,从而激发恒星形成大潮。在这幅多波段图像中,红色表示大量新恒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绿色表示气体云集处,蓝色表示产生恒星不太多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星系的碰撞 有许多射电源看来与银河系内的大体无关。但是,如果微波来自其他星系,那么要使这些微波到达地球而仍能被我们探测到,这些星系输出的微波就必须远较我们银河系发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人们仍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并早在  相似文献   

8.
活动星系核     
1944年,天文爱好者雷伯(G.Reber)用简陋的自制射电望远镜在天鹅座发现一个“射电星”.七年以后,它出人意外地被证认为射电星系.以后所作的计算表明,其对应的能量约为10~(60)尔格.这就意味着,它的射电辐射比我们银河系的要大几十万倍以上.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自然激励了不少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曾有人揣测,这也许是两个硕大的星系相互碰撞的结果,但由计算得知,两个星系碰撞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只有一亿分之一,就是说这种“射电暴”现象应是极其罕见的.随着射电仪器的发展,五十年代以来又先后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射电星系,因而碰撞说就不得不被放弃了.观测发现,一个射电星系的典型结构是,光学中心体两边有一对射电“瓣”.自然可以推测,  相似文献   

9.
沈天增  高建功 《科学通报》1996,41(11):977-979
宇宙暗物质问题是当今天体物理中争议最久而仍未获得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大部分暗物质不是重子物质,而是只参与引力相互作用的无碰撞粒子。这些无碰撞粒子能够在任一引力势阱中聚集,从而构成“丢失的质量”。 Padmanabhan等曾用线性近似方法研究过星系引力场对均匀无碰撞暗物质云的扰动效应。本文研究无碰撞粒子在外场中的分布时不是将外场视作微扰,而是用迭代方法求解Boltzmann方程和Poisson方程。在所得出的引力中,除了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项外,还存在与距离一次方成反比的引力。此结果可对星系旋转曲线的平坦性提供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09,(12):12-13
星系并不总是离群独居的,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及引力作用下,两个星系会发生碰撞并并合;而在此过程中挤压出的气体云将成为孕育新恒星的摇篮。但是计算机——甚至是巨型计算机——都几乎无法模拟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的挑战在于对多天体的处理,其中包括预设的两个星系中的天体数目以及相互之间的引力形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国家天文台计算天体物理中心建造了GRAPE专用超级计算机,旨在量身订制以模拟星系间上亿个质点的相互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7,(12):4-4
天文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神秘的暗物质很可能隐身于大星系碰撞过程中形成的矮星系里。暗物质是不会发出或反射光线的物质,它们构成了宇宙质量的大部分。科学家发现了3个矮星系,它们的质量是其中星体和气体总质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13.
无碰撞简并粒子系统的引力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天增  高建功 《科学通报》1996,41(9):780-782
无碰撞粒子系统引力不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源于:(1)在各种尺度的恒星系统(星系、星系团等等)中,平均碰撞时间与该系统的动力学时间相比较是很大的.故这些系统都是无碰撞系统;(2)占宇宙绝大部分质量的暗物质,极可能是宇宙早期遗留下来的大量静质量不为零的粒子(如中微子等),由于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很弱,都应视作无碰撞引力系统.在标准宇宙模型中,像宇宙中微子那样的暗物质粒子在宇宙早期已从热平衡中退耦,且保持着退耦前的Fermi分布形式.Weinberg首先指出了存在完全中微子简并的情况.讨论星系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有必要研究无碰撞简并粒子系统的引力不稳定性.在应用动力学方法研究无碰撞等离子体的稳定性问题中,已建立起很多成熟的方法.虽然无碰撞引力系统与无碰撞等离子体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很基本的差别:等离子体在大尺度上是中性的,可形成稳态的均匀平衡结构;而引力系统不会形成稳态的均匀平衡位形.自引力系统的这种本质上的不均匀性,使得研究这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大为复杂化.Sweet曾指出,当扰动的波长可与系统的尺度相比拟时,这种宏观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极其困难.不过,假定自引力系统与静电的等离子体一样,可以形成一个无限大的均匀介质,这会在数学处理上  相似文献   

14.
黑洞相撞     
《大自然探索》2011,(3):9-9
天体物理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成功模拟了迄今最极端的两个黑洞相撞:其中—个黑洞的质量是另—个的100倍。科学家说,当发生两个黑洞碰撞的现实情况时它们的质量不可能一样。当两个星系相撞时,它们各自包含的黑洞就可能发生碰撞,两个黑洞的质量比有可能从2比1到100万比1,两者将互相坠入对方,通过辐射引力波而失去大量的轨道能量。  相似文献   

15.
太空牛仔     
宇宙中的大部分是虚无的,在那广袤无际、寒冷彻骨的宇宙真空之中,最永恒的是黑暗。黑暗内有无数模糊纤细的光线,这些光线就是星系。有些星系是孤独的流浪汉,大多数星系挤作一团,在宇宙的无边黑夜里结伴飘荡。在银河系里大约有4000亿个恒星,有些恒星光芒常年不变,有的恒星闪烁不定,有的恒星则疯狂地旋转。发蓝光的恒星属于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中年星;发红光的恒星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老星;发白光或者黑光的恒星已经奄奄一息,即将死亡。银河系中还运行着无数的小行星,大约80%的小行星含有铁、镍等金属。自22世纪初以来,一颗颗小…  相似文献   

16.
流浪黑洞     
在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中,男女主角前往黑洞附近的某颗行星,并在那里待了 1小时,而在一个距离黑洞遥远的世界上此时已经过了十多年.黑洞会让时间变慢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惊奇地发现,有时,当黑洞互相靠近并彼此碰撞时,竟然会创生能够在太空中游走的黑洞——"流浪黑洞".黑洞碰撞看似稀奇,但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将与室女星系在40亿年...  相似文献   

17.
周又元 《科学通报》1984,29(6):337-337
在活动星系核的研究中,星系核光学光度的确定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星系核各可观测量的相关性分析中是首要考虑的量,而且在分析星系核的内部过程与发射机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实测决定这个重要参量有很大困难。因此,从理论上通过其它的可观测量来估算星系核的光学光度就更显重要。1971年Sandage提出,N星系是由核和一外围星系所  相似文献   

18.
星系,特别是活动星系的研究,是当代天体物理的前沿。星系核活动,这一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事件,其能源、机制是天体物理的一大疑谜。研究星系之间在引力影响下吞没、扰动及潮汐作用等过程对星系核活动及星系演化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十分热门的课题。这方面现有的研究集中在:(1)从理论上讨论在一定条件下,引力扰动如何引起物质向星系中心下落;(2)从观测上分析特殊星系的形态特征,并与潮汐扰动下这类特征的理论预言进行对比;(3)寻求星系核反常活动与伴星系存在之间可能的统计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从类星体发现到现在差不多有20年了,但是关于这种引人注目的天体的真正本质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然而对于类星体是活动星系核的天体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点是没有异议的.除了类星体外,活动星系核的成员有:赛弗特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某些强的射电星系、N型星系和窄发射线型星系.这些星系  相似文献   

20.
王凯翔  刘成则 《科学通报》2024,(Z1):473-475
<正>长期以来,星系(galaxy)和星团(star cluster)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天体.星系在暗物质晕中诞生成长,有较为复杂的恒星形成历史,是由大量恒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等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往往有着庞大的结构.星系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包括椭圆星系、旋涡星系、不规则星系等.多个星系通常以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形式存在,形成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同时,也互相影响着各自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