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的作者讽刺的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士林”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毒害下,把读书人的“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精神普遍堕落不堪。因此作者痛感到整个社会“士品”的破产,他产生了一种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和富贵功名的否定,倾向于不热衷功名富贵而义利分明之士,和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猫城记》一直以来都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历史上对《猫城记》的评价也多从艺术上、思想上予以否定,现在的研究多着眼于重新评价上。《猫城记》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和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之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其中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由对“政治暴政”批判向对“经济暴政”批判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促使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由对哲学的研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世界现、政治立场、学术理论上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是对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进行重新阅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部小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读.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旨并非是揭露和控诉封建科举制度乃至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孔乙己对自己可怜自尊的极力维护和世人对其自尊的肆意践踏构成的冲突,揭露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两个或更多的文艺现象之间的共同性或差异性。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范进和孔乙己两个艺术典型,一个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一个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相距五十年左右,而两个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美学性格以及塑造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有别,两个艺术形象及其塑造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反映了鲁迅小说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将范进和孔乙己艺术典型及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比析,从而阐明孔乙己是范进形象的类似再现。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下的近代政治、社会与文化赵慧峰科举制度是一种用考试的办法选官取士的制度,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官员选拔录用办法,从隋以前的荐举到陌以...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它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抨击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流传扩散,毒化了人们的灵魂,浸染了社会风气。作品中的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折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人物最富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刻划了一个自私至极、势利透顶、庸俗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9.
《实理公法全书》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全书》采用几何方法,旗帜鲜明、逻辑严密地运用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人人平等”等思想,大胆地否定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金芹先生在1987年第6期的《郑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关于<孔乙己>写作年月与主题思想的探索》一文。这篇文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的《鲁迅研究》1988年第1期曾予以收录。该文大致观点是这样的:鲁迅的《孔乙己》不是写于1918年冬,而是写于1919年3月;因此,《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应是“不仅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而且辛辣地  相似文献   

11.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经典作品之一,问世后在世纪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其批判却存在以下缺陷:用历史的“旧镜片”来观察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带着“偏见”来理解《单向度的人》和马尔库塞的思想;孤立地、片段式地批判《单向度的人》和马尔库塞的思想。这些批判是一种“单向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比较研究,指出:鲁迅和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们自觉地肩负着“解剖社会”和“解剖自我”的双重使命,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改造国民灵魂、探索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根柢及知识分子自我超越之路,构成他们创作的主旋律——巴金是继鲁迅之后的最伟大最深刻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学探索始终是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奋进的,代表了当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最痛苦的是魂”——《随想录》是第二次理性觉醒中的《野草》,具有弘扬人的主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具有现代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的重点在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解剖社会”为主,而《随想录》则以反对现代造神运动中的封建专制主义为重点,以“解剖自己”为主,并通过真诚的自我忏悔来“解剖社会”,用真话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张洁在《无字》中的男性批判经历了从“神”到“鬼”的嬗变过程,她笔下的男人由开初的单纯、可爱、很有味道渐渐被异化变形成为复杂、冷酷、诿过自保和唯利是图。但是,张洁对于男性批判并没有拘囿于打击报复某一两个伤害女人的男人,其真实意图在于从历史革命大背景中寻找、挖掘男人性被政治、被男权文化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实理公法全书》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作 ,《全书》采用几何方法 ,旗帜鲜明、逻辑严密地运用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人人平等”等思想 ,大胆地否定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对科举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就是“开科举止”,它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从隋初到清末,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I例举的评价,论者毁誉不一,而近人的评论言其非而不言其是,似觉有些偏颇。其实,任何一种制度若是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讲,利弊得失很难说得清楚,因此,对科举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有必要作一番历史考察,阐明其产生的缘由,指出其兴盛和衰败的原因,以还其历史的真面目。科举制度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是对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隋以前,曾经实行过“世卿世录制”、“养士军功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反映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反思和爱恨交织的心理,表明蒲松龄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连升三级》是王冬青为高甲戏创作的丑行剧目。该剧通过胸无点墨的地主公子贾福古在官场上的神奇遭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杰出的讽刺艺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文革”期间,该剧被定性为“黑戏毒草”,遭到不公对待。“文革”结束后,该剧得以重排演出,成为高甲戏的艺术经典。  相似文献   

18.
鲁健 《世界知识》2010,(19):66-66
在我看来,尼尔·波兹曼(已故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的《娱乐至死》,已不仅仅是一本传媒学或文化批判学的研究著作,而成了一本哲学著作,它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对人自身生活方式的看法。尼尔·波兹曼在页首说“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也让我想起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对于这篇不满三千字的小说,究竟应该怎样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构思技巧,历来是教师们十分重视的。笔者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酒店”的背景作者把主人公孔乙己活动的背景安排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这是有深刻的用意的:其一,酒店是小市镇中游手好闲之徒经常来往的地方,这对于刻划孔乙己的坏习惯是十分适宜的;其二,酒店又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议论问题的中心所在,这对于揭示周围人物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科举制度,到明清两代,弊端已经充分暴露.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集中在败坏人才与禁锢思想自由上,即"破坏天下之人才"与"限以一先生之言".他的结论是"举业盛而圣学亡".经世致用与学术民主是黄宗羲心目中"圣学"的核心.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为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倡导学术民主,期望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黄宗羲强调"道非一家之私",以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达到较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期望能出现"各持一说,以争鸣天下"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