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3.7 nm光辐照乙醇溶液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紫外光诱导不同浓度乙醇溶液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对其产生机理和谱线特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当用紫外光照射乙醇溶液时,乙醇分子对253.7nm的紫外光产生吸收,并在400nm附近辐射出荧光;紫外光诱导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的荧光光谱特征几乎相同,只是荧光强度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将为乙醇作为有机溶剂、催化剂、猝灭剂时对其它大分子产生荧光光谱及其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原理的包裹荧光素和罗丹明类染料的新型荧光纳米颗粒(粒径为100 nm).结果表明,该荧光纳米粒子其他核壳型荧光纳米颗粒相比,具有泄漏率低,光稳定性优异的特点.荧光免疫分析表明该纳米粒子可以应用于生物分析中.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系列中氮茚化合物,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情况,探索了化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其光学性能之间的某些关系,结果表明溶剂极性对该类化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化合物的Stokes位移、荧光强度以及荧光量子效率的影响都较大,中氮茚化合物分子的荧光特性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的分子结构,特别是各种能增强系间穿越过程的取代基的存在,而外界因素,如介质,温度、压力、浓度、酸度等对试剂荧光特性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丹明B荧光光谱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罗丹明B浓度、溶剂的极性、pH值大小、表面活性剂的增敏等因素对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影响,探讨了以上各因素影响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罗丹明B浓度的增加,荧光光谱波长红移,强度先增后减;溶剂极性增加,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则由于溶剂特殊效应的影响而减小;pH=1.0~3.0时,荧光强度随pH的增加而增大,pH>3.0时,荧光强度几乎无变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的荧光强度具有增敏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掺杂Gd^2 的铕-聚N-乙烯基乙酰胺(PNVA)的配合物.测定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最佳激发波长为262nm;在此波长激发下配合物发出较强的荧光,不发光的Gd^3 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光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而不发光稀土Gd件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射峰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4-溴-1,8-萘酰亚胺包裹CdS纳米微粒后,它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由348.28nm移动到349.79nm,并且吸收强度有明显的增加。在相同激发下(360nm),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光谱轮廓与4-溴-1,8-萘酰亚胺基本相同,但发光峰有“红移”,而且发光强度略有下降。在40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的发光峰在570.55nm;在33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峰在499.66nm。同时,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谱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Hb)存在形态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蛋白质分子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使胁荧光增强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明显;同步荧光光谱中随波长差(△λ)的增加,胁荧光峰位置发生约10nm的红移,荧光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血红蛋白406nm处Soret带吸收峰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降低或升高、红移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实验过程中,胁形成低聚物或单体,结构发生去折叠并伴随血红素基团的裸露,温度及pH值在溶液体系中也会影响胁变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拓展荧光碳点在溶剂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我们采用以天然木质素为碳源,邻苯二胺为氮源,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黄色荧光碳点.获得的碳点尺寸在10 nm左右,形貌为圆盘状,并具有高的结晶性和石墨化程度.该碳点具有独特的发光特性:以水为溶剂,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出黄光,且具有激发独立性,此外,在不同溶剂中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基于此,进一步将该碳点应用于溶剂传感器,特别是有机溶剂中水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碳点不仅表现出基于发射波长变化的比色传感特性,而且还具有基于荧光强度变化的定量检测能力,可望实现有机溶剂中水含量的双模式传感,为高性能光学传感器的开发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纳米二苯甲酰甲烷钐配合物Sm(DBM)3,并以红外光谱(IR)、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FS)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在聚乙烯吡咯烷酮中呈纳米颗粒分散,分散尺度为20-35nm,其主要荧光发射峰的位置、强度、主峰的半高宽等与普通二苯甲酰甲烷钐配合物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三价铕掺杂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荧光性能优异的Eu(acac)3(络合物A)与EDTA双酐掺杂在4,4 二氨基二苯甲烷形成的聚酰亚胺(PI)中制备了发光纳米复合材料.荧光测定结果表明,材料荧光强度随Eu3 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从透射电镜照片观察到络合物A在含PI溶液中是以粒径介于100~200nm的纳米球存在,而且可以明显看到每个小球都被PI包覆,厚度大约为6nm,形成了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1.
碳量子点是一类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新型荧光纳米材料,与半导体量子点等其他荧光纳米颗粒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乙炔为碳源制备碳微球(CMSs),然后用壳聚糖(CS)和SiO2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对CMSs进行了化学修饰的研究,得到CS/CMSs和SiO2/CMSs复合物,最后考察CMSs及其复合物在254nm紫外灯激发下的荧光性,讨论不同溶剂和不同浓度对CMSs及其复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和荧光光谱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原始CMSs、氧化CMSs、CS/CMSs和SiO2/CMSs在有机溶剂(乙醇和CCl4)和水中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荧光颜色向长波方向移动(紫色→黄色),且随着浓度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浓度太大时发生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2.
NaYF_4:Yb,Er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合成及表面修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稀土硬脂酸盐为前驱体,利用热分解法在液体石蜡-油酸体系中合成出具有较高发光强度的NaYF4∶Yb,Er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以及荧光光谱对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推断出该合成反应的机理为固-液两相反应.详细探讨了反应时间、温度以及溶剂组成对纳米颗粒荧光性能的影响.通过Lemieux-von Rudloff试剂将包覆有油酸分子的纳米颗粒表面羧基化修饰,使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13.
用几种光谱方法研究了n C60纳米颗粒与牛血红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溶剂置换法制备n C60的水分散液,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n C60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n C60与牛血红蛋白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n C60纳米颗粒对牛血红蛋白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作用;n C60可猝灭牛血红蛋白的内源荧光,且最大发射波长发生明显的蓝移现象;随着n C60浓度的增加,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的同步荧光强度降低,其中酪氨酸残基峰位发生蓝移,而色氨酸残基峰位基本保持不变。研究表明n C60与牛血红蛋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n C60可引起牛血红蛋白构象的改变,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小,n C60与牛血红蛋白的作用位置更接近酪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种基于杂环体系噻吩的新化合物2,5-二(对-N,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噻吩,测定结果表明其能发射出强的蓝绿色荧光,发射蜂位于530nm左右,荧光寿命约为1ns。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化合物的荧光光谱表现出显著的溶剂效应。800nm fs激光的激发下,目标化合物发出很强的频率上转换荧光,双光子激发荧光谱在外形上与单光子激发荧光谱非常相似。用荧光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温度和浓度对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PS在四氢呋喃溶液中有2个荧光发射波长:334、345 nm,并且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原因可能是溶剂效应限制了PS分子链的运动,使分子间碰撞的几率减少。另外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PS的荧光强度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当溶液处于较高浓度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大,PS二聚体的形成导致发生荧光淬灭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在银纳米粒子(AgNPs)的作用下,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的荧光性能,本文合成了30个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模型化合物(MC),并制备了银纳米溶液.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分别测定了MC溶液的荧光光谱以及MC-AgNPs溶液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1)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及其与银纳米形成超分子体系在乙醇溶剂中均可发射荧光.与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溶液的荧光波长相比,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银纳米超分子体系的荧光波长均有明显变化,偏移值一般在10 nm以上,有的红移,有的蓝移.(2)大部分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在银纳米的作用下,其荧光发射强度增加,少部分荧光发射强度降低.(3)如果基团对X-Y相同,相对于取代-N-(2-羟基苯亚甲基)苯胺,一般而言,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在银纳米作用下的荧光发射波长要长一些.本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于利用银纳米进行生物检测或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及波长为407nm的紫色发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诱导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分子产生荧光,用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记录荧光谱。通过分析比较TR溶液与溶剂的荧光光谱,得到了这2种激发光诱导的TR分子荧光光谱的特性。该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将荧光光谱法用于TR的定性、定量分析乃至结构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西科学》2007,14(4):364-364
实验室中经常用金纳米颗粒作为示踪剂,比如探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某种DNA或者蛋白质。为了防止不同金纳米颗粒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科学家经常在金纳米颗粒表面覆盖一层保护性分子层,最常用的是含硫的分子团。如果改造这些合硫分子团,使其具有特殊的绑定位点或者荧光标记,观察和区分金纳米颗粒将更加容易。尽管如此,科学家对金纳米颗粒的结构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有认为金纳米颗粒是胶质的,形状杂乱,大小不一,有的认为它们是具有同一尺寸和结构的离散分子。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具有推拉电子结构的4-(3,5-二叔丁基-苯氧基)-N-苯基-1,8-萘酰胺,测定了其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其溶液样品的Stokes位移随溶剂极性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样品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寿命,发现质子性溶剂如甲醇可能与样品分子形成氢键从而使样品分子的荧光寿命大为缩短。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C6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复合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60分子已均匀地分布在PMMA中,凝胶以后形成了C 60-PM MA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谱研究了该复合膜的结构,结果表明,在200℃真空退火后 C60分子 趋向相互聚集并形成晶化C60颗粒,其尺寸强烈依赖于C60含量.随C60含 量的增加,晶化C6 0颗粒尺寸增大.高C60含量的复合膜中多晶状态的C60 颗粒,呈现面心 立方(fcc)结构〈111〉方向的择优排列特征;并且观察到XRD信号极强的、异常的333衍射 峰现象,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