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当强迫力的频率等于物理系统的无阻尼自然(固有)频率时,系统会产生共振.该文研究了受迫振荡的耗散系统的相图变化,解释了动力学特征——共振。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化对声化学机理的认识,从声场下空化泡的微观动力学出发,在研究分析现有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空化泡的振荡过程及崩溃时界面的传质,提出以共振空化泡为中心的假设,经理论推导建立了新的模型.该模型较深刻表述了实际声化学作用过程,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声化学效应和解释各种实验结果.尽管新模型的推导机理与现有模型不同,然而所得到的数学方程与其是等价的,而且从化学动力学深度上拓宽了模型的应用范围,更具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使用电子自旋共振(ESR)、X一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了金属卟啉及负载化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结构。结构展示:载体与金属卟啉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金属卟啉负载后中心金属离子电子云密度升高,聚合物和氧化物载体对金属卟啉的影响不尽相同,前者通过P-π共轭效应作用,后者可能形成了一种新物种。  相似文献   

5.
在空速4900h~(-1)、温度400℃条件下,采用瞬态响应法研究了文题内容,表明苯氧化反应遵循气相苯与吸附氧生成中间产物,继而再氧化生成顺酐的机理。对苯催化氧化系统,采用浓度振荡可以提高顺酐的选择性,且不规则方波振荡可以达到比规则方波振荡更佳的效果。实验结果在单管试验中得到了验证,根据瞬态响应曲线,可以选择振荡周期。当振荡周期τ_1=40s,τ_2=20s时,单管反应器的顺酐收率比定态结果高5%。  相似文献   

6.
基于悬臂共振法的IPMC杨氏模量的动力学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IPMC智能材料杨氏模量的测定存在方法单一、破坏材料本身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悬臂共振法的动力学测定方法.该方法通过激励装置使IPMC发生有阻尼自由衰减振动,采用激光位移传感技术记录其振动历程,然后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其基频,最后采用悬臂共振法建立IPMC的横向振动方程,引入边界条件即可计算出其杨氏模量.这种方法与目前存在的拉伸法和弯曲法相比,具有测试方便简单、对材料本身不产生破坏、测定结果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当FitzHugh-Nagumo(FHN)神经元模型在弱信号激励下只有阈上振荡响应时的随机共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FHN神经元模型的分岔参数的增加,发生了一个由两个吸引子(阈上振荡和阈下振荡)变化到一个吸引子(阈上振荡)的分岔;当FHN神经元模型的分岔参数位于分岔点的右边时,在弱信号激励下系统的响应只有阈上振荡存在,此时在外噪声或者内噪声的调制下,系统响应的能量向输入信号频率处集中,而信噪比随噪声强度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单峰曲线,随机共振发生了,并且此时随机共振发生的机制是由于系统运动在分岔点左右三个吸引子(两个在分岔前一个在分岔后)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用虚拟自旋-1/2算符和张量算符理论获得了核四极共振中自旋I=1和3/2的粉末样品对脉冲的响应。分别考虑了轴对称和非轴对称的情形。无论是I=1或3/2,是η=0或η≠0,除了初始磁化强度M0和rf场投影因子r不同外,它们对脉冲的响应的计算公式相同。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和实验角度研究了利用瞬态共振声谱法测量气液两相介质中气体含量的可行性.首先,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腔内单气泡大小和位置以及腔内气体含量对谐振腔共振频率的影响;然后,建立一套瞬态共振声谱测量系统,实验考察了谐振腔共振频率和共振幅度随腔内气体流量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了瞬态脉冲法和稳态扫频法所得测量结果的异同点.数值结果表明,谐振腔共振频率对腔内所含气体的体积变化非常敏感,在扰动体的体积非常小的情况下(与谐振腔的相对体积〈0.1%),小气泡非常小的体积扰动就能引起共振频率的偏移发生很大的变化;小气泡位于腔体不同位置处时,所引起的共振频率偏移大小不同,在腔体中部时达到最大;而对固体小铝柱而言,相同的体积扰动所引起的共振频率差异基本可以忽略.实验结果也表明谐振腔共振声谱对腔内气体含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液两相介质中气体含量较小时,共振频率和共振幅度随含气量的增大急剧减小;而当含气量达到较大值时,共振声谱的这种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平缓.共振声谱实验测量结果的这种变化趋势与理论模拟结果相一致.另外,对气液两相流这种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的混合介质而言,在利用共振声谱法测量其含气量时,由于稳态扫描方法测量时间较长,无法完全反映被测介质的瞬态性,此时采用瞬态脉冲法测量更适合.该项研究在油井含气量的定量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精确计算地震过程中桥梁的瞬态波响应,研究了多次重撞击现象对桥梁地震响应和安全性能的影响。针对剧烈竖向地震作用下梁可能偏离支座的双跨单墩连续梁桥,采用Ber-noulli-Euler梁模型描述上部结构和St.VENANT杆理论模拟桥墩结构。将竖向地震动以正弦激励形式的人工地震激励代替,应用瞬态波传播理论研究地震过程中上部结构和桥墩之间的多次重撞击现象。提出了计算桥梁多次重撞击瞬态动力学响应的瞬态波效应法。该方法避免了求解耦合重撞击力的强非线性方程,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多次重撞击过程和分离过程中的瞬态波响应,准确描述结构中的撞击波传播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重撞击力数值巨大;随着桥墩弹性模量的增大,最大重撞击力逐渐增大,而最大墩顶位移逐渐减小;竖向地震动引起的多次重撞击对桥梁的地震响应有较大影响,应当在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使用牛顿算法的韧性M估计方法来估计自回归语音信号模型的线性预测参数,该方法 语音信号模型浊音激励源的非高斯特性,能有效地抑制异常值的影响。使用所提出的韧性线预测算法来检测共振峰,获得了比使用常规线性预测方法更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考虑瞬态冲击和弹性变形的滑动轴承特性与动力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同时考虑瞬态冲击载荷和轴瓦的弹性变形,模拟了舰船在风浪拍击时推进轴支承滑动轴承的润滑特性与动力学响应,研究了聚四氟乙烯(PTFE)弹性金属塑料瓦滑动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油膜压力和轴心轨迹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运用有限元法求解雷诺方程,将油膜力转化为轴瓦节点力计算了弹性变形;用欧拉法求解轴颈的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动态轴心轨迹。对比了刚性瓦与PTFE弹塑瓦滑动轴承的特性,结果表明,轴瓦弹性变形对油膜厚度和油膜压力分布的影响不可忽略,并且轴瓦弹性变形可以提高滑动轴承的承载能力。对比分析了4个不同方向瞬态冲击载荷作用下PTFE弹塑瓦滑动轴承的特性和轴颈的动态轴心轨迹,提出可通过改变轴承静载荷方向、减小瞬态冲击载荷方向与轴承偏心方向的夹角来增加最小油膜厚度,降低最大油膜压力,减小动态轴心轨迹的位移响应振幅,进而改善滑动轴承润滑状态,减小轴瓦的弹性变形量,提高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研究经氧、氮、氩、氢、一氧化碳及四氟甲烷气体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羊毛和棉纤维的自由基。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在纤维基质中生成自由基,自由基的强度与纤维基质、微观结构、等离子体气体种类以及处理条件有关。考察了自由基的热稳定性和经时变化。  相似文献   

14.
压电层合圆板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主共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非线性压电效应,即电致弹性和电致伸缩效应,根据Hamilton原理和Rayleigh-Ritz假设模态方法建立了表面粘贴压电陶瓷片薄圆板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使用多尺度方法计算压电层合板驻波振动的主共振一次近似响应,给出解的特性与系统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主共振响应存在多解和跳跃现象.改变激励频率(调谐参数)时,主共振解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有2个,主共振解的真正实现取决于其稳定性条件及初始条件;当激励频率由高向低变化时,存在振幅突跳和滞后.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出了在给定的参数条件下用软特性压电材料层合圆板的工作频率选取范围.数值积分的结果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薄板状材料,提出了一种利用复合板共振频率测量未知材料的弹性模量和Poisson比的新方法。首先推导出复合薄板的弯曲共振频率理论公式和径向共振频率理论公式。然后对弹性模量和Poisson比已知的黄铜片进行实验,测量铜片与压电陶瓷构成的复合薄板的共振频率。利用径向共振频率公式计算得到,黄铜的弹性模量为105.6GPa,偏离已知弹性模量1.5%,从而验证了该理论公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配置法,将描述等温积分固定床反应器动态响应的偏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用吉尔法求解该刚性较强的常微分方程组。运用“改进单纯形法”从苯浓度在原料气中呈阶跃变化时瞬态响应实验数据出发,对反应器动态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估计。获得了不同温度水平下的动力学参数,进一步的计算表明,动力学参数满足阿累尼乌斯关系,求得了相应的频率因子k。和活化能E。  相似文献   

17.
SERS天线共振子模型理论对Ag,Cu和Au增强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ERS天线共振子模型理论计算了Ag,Cu和Au三种金属的SERS增强因子.结果表明Ag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区域的增强因子为104~105,Cu和Au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增强因子较小,而在近红外光区域的增强因子可达105左右.这一结果同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19.
20.
通过对核子-核反应截面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指出各自的特点和计算中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两种计算方法结合起来的设想,希望能解决整个能区内核子-核反应截面的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