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后奥运”时代构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由解析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模式,目的是倡导回归文化教育母体,做好"体教结合",培养文武双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2.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体育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竞技体育结合高校是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一种新的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问题,实际上涉及探索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优秀运动员健康和谐成长,不仅关系到运动员本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建设。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在回顾中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方针政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以及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实际,搭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构架,构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体育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竞技体育结合高校是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一种新的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问题,实际上涉及探索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中存在着仅仅重视技术和竞技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通过长期观看体育赛事,看到近年来运动员在职场上屡次出现的各种问题,折射出运动员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必须对我国运动员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措施是:应该给以他们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汪顺江  元宇  阮银霜  杨柳 《科技资讯》2013,(24):244-244
以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精英竞技阻断了体育改革之路、运动员寻租空间预留大、传统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弊端突显、政府垄断性的管理制度利益化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睽隔化导致体教结合不力.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观,为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梁永康 《广东科技》2012,21(5):29-30
针对当前广东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理念的两方面创新。①逐步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适度引入市场,多方筹措资金,实现各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资金投入的相对均衡。②不断拓展和丰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切实做到以教练员、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使用制度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各种潜能,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推动广东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支撑基础,而近年来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很多因素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主要有:青少年的总量减少是目前后备人才资源减少的根本问题;项目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后备人才的均衡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质量是制约其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竞技体育的负面影响也极大地阻碍了后备人才的贮备;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目前退役安置措施也较大地影响了后备人才的贮备;整个竞技体育的培养体系的不畅也极大地影响了后备人才的发展;管理体制的不畅也较大地影响了后备人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作为特殊人群,他们的文化学习经历与一般人的不同。因为国家的运动训练教育与传统的文化教育是分开的,很多运动员没时间去学习文化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运动员短暂的竞技运动生涯结束后,通过获取高学历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保障已成为趋势。不论从国家政策层面的演变发展趋势,还是现状当中大众所看到的实例而言,高学历已经成为我国运动员后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我国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和15-17岁女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特点,从运动员选材的理论入手,遵照运动员选材原则和方法,通过专家问卷和统计优化,确立了我国15-17岁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指标和指标权重,并对指标进行详尽的分析,初步构建了15-17岁女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指标体系,为这一年龄阶段运动员的选材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是当今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竞技体育自身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竞技体育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重新审视竞技体育对体育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正确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国家的体育教育政策和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并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能促进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2.
业余体校一直为竞技体育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业余体校的培养模式难以解决学训矛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体教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现象,以竞技体育文化为内核的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一般体育文化的范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更说明了竞技体育文化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的整体进步,竞技将更贴近人性,更能表现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与价值,存在方式与独立尊严。此文从竞技体育的文化本质、竞技体育文化的民族精神、竞技体育文化的人本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崭新并不断完善的文化体系,为更深入地分析竞技体育文化的内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揭示竞技体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缺少人文关怀产生的弊端和加强竞技体育人文关怀后的现状,强调竞技体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联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规律,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与总结。认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协调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应该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为促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而不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正日益走向繁荣和兴盛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仅体现在奥运会金牌数量等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同时更体现在中国体育文化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崛起之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力求通过体育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阐述,重新审视中国体育价值观迷失的原因所在.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强国的发展是要寻求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态平衡,既要保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又要不断的吸收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精华;既需要保持对外开放,又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色;既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又要体育文化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8.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8].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进一步探索了地(市)"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浅谈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推动群众体育普及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中,竞技体育永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