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刘军华  刘利华 《科技信息》2013,(19):186-187
宋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造就了梁山的辉煌,但也由于宋江坚持招安使梁山队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宋江的重要性研究者有共识,但关于宋江这个人物的性格历来多争议,从"忠孝仁义"的角度来看,宋江的孝、仁、义都只停留在表面,忠才是宋江思想里的坚持,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论宋江     
宋江“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好汉”是其成为梁山英雄的基础;宋江的政治、组织、军事才能是他为英雄们拥戴的必备条件;宋江是梁山事业的维护者和领导者;宋江的招安是受其思想的局限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忠君观念与绿林化精神的冲突是作痛苦和悲剧心理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作并不一味颂扬这些英雄行为的原因。作强烈的忠君观念指引着梁山英雄接受招安,但他又清楚招安的结果势必带来英雄的覆灭。宋、方挥戈,实为同类相残。鹬蚌相争,将同归于尽。忠义本应两全,但义不得已而毁灭。所热爱的英雄必须毁灭,使他产生浓烈的悲剧意识。这些矛盾长期撕扯着灵魂,使他产生近似于自虐的心理倾向,产生一种刺痛自己的需要和满足。《水浒传》这一悲剧的创作使作获得了刺疼自己的快感。作在作品中表达的他对传统思想某些领域的思考,使他成为明代反传统思潮发轫前,对传统思想产生重大疑问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宋江是《水浒》中最主要的人物,历来对他的评论最多,争议也最大。评定家们多从他的忠义方面进行论证,涉及他感情生活方面的论文却没有看到。本文试从宋江的爱情悲剧这个角度来论述宋江其人,这对全面了解宋江形象也许是有意义的。 一、宋江并非不爱阎婆惜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宋江的爱情仅限于发生了感情纠葛而言,不同于现在指代的爱情。因为按我们今天的标准,也许宋江的爱情根本算不上有什么爱情,然而,宋江和阎婆惜自有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 《水浒》中没有对爱情的热情礼赞,作者对此甚至是采取抵制态度的。因此,一对对夫妻几乎没有感情的交流与缠绵,一对对情人多以奸淫的扭曲形式出现。并且都以悲剧告终,无可讳言,作者在  相似文献   

5.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其性格的反抗性和妥协性使梁山事业出现兴与败。他仗义助人的品德、"替天行道"、"忠义两全"的纲领,使成梁山事业及其本人奋斗的兴旺与成功;他忠义思想形成的妥协性及时代的局限等原因导致梁山义军的覆灭与其本人悲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最矛盾的地方就在于又造反又招安。在对宋江曲折的人生道路的解读中体察并接近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阐释其在造反和招安的表面矛盾后隐藏的深层秘密:抱负与地位的落差是宋江造反的能量基础;主观上不愿终生与主流社会为敌,不愿永远做"乱臣贼子",客观上梁山的经济问题、暴力问题难以合法而有效地解决,是他被招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晁盖与宋江不同,他是极力主张造反而反对招安的。但联系《水浒传》中晁盖的言行来看,此论则完全错误。晁盖根本没有造反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是力贬宋江的代表人物之一。金圣叹贬低和否定宋江具有自己的手法和评价标准,他通过人物形象对比、歪曲作原意、篡改原等方法,运用“忠君”和“真、趣”两大学批评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宋江忠义说。  相似文献   

9.
忠臣义士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忠义思想是造成悲剧审美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审美价值具有感人肺腑的悲剧效果.而忠义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伟 《科技信息》2011,(19):I0218-I0219
宋江人物的命运悲剧一方面显示了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以及某种根深蒂固的力量,使得生存其间的个体生命无法挣脱命运的天罗地网。另一方面,宋江的"保义"思想里有一种自认卑贱的奴才思想。这种思想使宋江经常处于罪与无罪矛盾中,他在处理维持统治秩序的"忠"与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义"的关系时,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水浒传》核心人物的宋江,一直是《水浒传》研究的热门话题,他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既忠且孝、既忠且义,他的重情重义与无情无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他人生理想的错位与现实处境的错位又与义军的成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庄子关注人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忠孝在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庄子从名实和真假关系出发,批判了世俗错误的忠孝观,提出了"不用而寓诸庸"的践行忠孝的方法。庄子理想的忠孝观是"入于寥天一"。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是以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同时,“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论语》中“孝”的运用,具有“家”与“国”两方面的二重性,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孝”在“家”的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制度儒学将政治和教化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孝不仅构成道德伦理的根基,更发挥着协调群体关系、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制衡等积极作用。制度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起点在于孝道。由孝上升到孝治,是制度儒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儒学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冷漠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儒道的对立表现在许多方面,忠孝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道家反对仁义忠信,却又阐论孝道观念,认为孝是人类本然状态的自然情感,所以在孝与仁的关系上儒道两家显然是相对立的.道家崇尚自然本真状态的孝观念,这在"二十四孝"的老莱子"戏彩娱亲"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孝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孝德教育不力造成的孝德缺失,不仅让一些父母体会不到儿女的温暖,反而感到痛心甚至绝望。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孝德教育,避免悲剧的发生,是当今社会广泛关心、关注的焦点话题。动漫孝文化,是一种备受青少年喜爱的孝德教育的新载体,对广大青少年吸引力大,感召力强,影响力深,它必将成为承载青少年德育之重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8.
白站国 《孝感学院学报》2011,31(2):10-13,85
湛若水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其孝道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以心学为根基,天道和人性相结合的孝道思想的形而上学构建;二是缜密而别具人情味的忠;三是孝道规范原则中体现出"以心制事"的原则;四是孝道实践当中的个体主动性的高扬。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初形态的儒家从孝德的层次和境界、行孝的标准和原则以及孝德与仁德、孝与忠的关系角度入手,将"孝德"从个人、家庭领域扩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使它成为一个丰富和完整的伦理概念。从孔子到董仲舒,"孝德"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由伦理向哲学转变;实践层面上,则由道德规范向意识形态转变。与此同时,它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批评。对儒家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的两种转变,还需要从孝德自身的内在逻辑中来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20.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