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安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65-69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学重在引导学生研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个案,以之为例,可以见出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真正回到文本,避免教材中干枯的引介和错误的讲解;其次从批评史的角度拓宽学生的思考视野,从过往的批评解读经验中总结出尽可能完备的见解;最后,在历史相对性和真理恒久性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文学传承,让经典真正成为经典。只有进行真正的传承,才能让经典在当下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场域视角看,翻译文本建构是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双重影响制约下的产物。蓝诗玲翻译的鲁迅小说,凸显了翻译文本建构的社会性与译者主体性。蓝诗玲在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选取上遵循目标语翻译规范,采取"忠实性再创造"翻译方法,维护并巩固现有的文学场域力量格局,增加自身文化资本,在场域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社会化过程中内化而成的译者惯习使她在语词与句式处理层面上偏离主流规范,以直译或异化法传递中国文学特质与文化特征,凸显中国文学经典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学经典和审美教学相辅相成,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学生在西方文学经典的浸润下,促进了审美意识的积累与形成。在当代西方文学经典教学中,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异和现代教育的转向,西方文学经典的教学遇到了较大的困境。尽管如此,让学生在西方文学经典阅读中获得美学力量,一直是当代文学教育者的追求。因为在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同时,西方文学经典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经典研读课程中,实行以理论为基础依据、以实践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实现对文学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改,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研究思路的开发和拓展,进而建立起新的高校的文学经典研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当前高校文学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向。而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探讨来说,不但能够增强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把握,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们的文学情操,提升学生诗词文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对于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迅猛使我们以往的观念滞后,本科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其核心竞争力降低,而新的形势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基础教育语文课改的发展趋势,精心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四级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四种实践能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作为公共课目前已走入教育的边缘地带,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不高,教学仍然止步于文本解读,文学对人生的深广关照并未凸显。文学教育应帮助学生在“我的”经典的阅读中满足审美需要,获得洞见人生的力量,涵养自由之精神,构架健全之人格,使文学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文学解读是读者参加作品意义世界建构的一种活动,强调读者活动是文学本体的构成部分,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强调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在读者的解读活动中生成,没有读者就没有文本的鲜活的生命。文学解读的功能主要有阐释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尤其是在维果斯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并由英国应用语言学者威廉姆斯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人员伯顿在1996年建立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文学教学要把教学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阅读品味、能力培养、协作交流、激发学习主动性几个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视角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中的性别偏见,重新评价女性创作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拓展文本阐释空间;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建构先进的性别观,尤其有助于促使女大学生构建健康完善的人格,增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更加突出.给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举办人文讲座等,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质;给中文专业学生开设文学文本解读课程,引导他们走近和欣赏文学经典,可以帮助他们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