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杜威主张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的内部存在教育目的,而外部并不存在教育目的,看似矛盾的论述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深入研究他对三种不全面的观点和三种流行的教育目的观的评述,揭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天”说     
“天”的观念对于中国上自君王下及黎民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古人对“天”的阐述,力图以全新的科学哲学概念对现代“天”的本质属性作新的概括,开拓对于“天”及“天人合一”社会结构探索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天信仰是继殷商帝信仰之后出现的一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从天之源及天帝信仰、诸子经典中关于天之论述、天帝信仰衰落及其对后世之影响三个方面,对早期中国的"天"信仰进行了论述,试图从信仰的角度找到一把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本篇是一篇安命论。本篇对于真人的三个层次的描写,即是对于人应如何存在的思考。“真人”一词是从“真知”一词推引而出,就好象《齐物论》中“成心”一词乃从“成形”一词所出一样,这是庄子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其中的逻辑是一种类比逻辑。天人关系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涉及到本然状态与人为状态的关系,又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还涉及到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正是在天人之辨这样一个不同于《逍遥游》抒发对于大自由的向往的新的理论基点上,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对其理想人格作了集中的阐述。在真人三解这一部分,庄子以对一种人格形象的描述,来阐述一种安命的处世态度,并且是在更深的层次──生命跨物种的周流──上进一步阐发了天人之辨。引人注目的是,这样集中地对理想人格形象作出描写,是《庄》书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人生观是贺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认识人生必须超出人生,深入无人之境,即跳出对感性生命的小观,实现对生命结构的大观,通过知人、知物、知天、知死,不断拓展生命的视野与空间,进而在以人观人(人—人)、以物观人(人—物)、以天观人(人—天)、以死观生(生—死)的四维考察中,洞悉和领悟人生。  相似文献   

6.
杜威“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之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中国,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其核心目标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出"做中学"这一命题有着重大关联。因此,探究杜威"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哲学思想体系里面体现了西方历史文化所特有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是受到近现代哲学理性主义和近现代自然实验科学发展的影响而形成,是近代科学实验精神在其哲学思想领域的反映和表现。杜威科学精神包含四个方面:理性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批判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过去对“实事求是”的解说 ,都仅仅是从认识论层面理解的 ,缺乏存在论的高度。如果说“实践”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 ,那么“实事求是” ,作为对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 ,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实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的 ,而是人的存在本身 ;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所谓“客观规律” ,而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 ;“求”作为对这种存在论真理的追求 ,本身也属于人自己的一种存在论事实  相似文献   

10.
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圣人思想”建立坚实的本体论基础是宋明理学的一大特点。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栽的哲学体系也是由气一元论推出性二元论,再通过“变化气质”和“大心”返回到“圣人合一”的状态。正是通过这种本体论和伦理学的双向视域,张栽建立起了适合后期封建社会伦常秩序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1.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苟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目的应该放在培养一个和谐的人上,通过接受一定的教育能够使人明白生存与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再谈杜威的教育思想——探讨“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适应19世纪末美国社会大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与革新。特别是"做中学"教育原则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同样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而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体制、教学策略等却远不能满足。因此,借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肯定成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对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晚明关中大儒王徵一生喜读奇书,善制奇器,堪称奇人,是儒学思想家、西学思想家、科技发明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与著名的天主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起被合称为晚明四贤。王徵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制器趣味、从政经历和宗教生活是贯穿于他一生各主要阶段的三条基本线索。王徵著述丰赡,今有《王徵全集》二十二卷行世。畏天爱人,既是王徵宗教信仰的根基和道德规范的准则,也是王徵经世实践的尺度,又是贯穿其学术思想的主线。有理由认为,作为王徵资心之学精髓的畏天爱人思想,正是他全部著作及学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期间,西方的耶稣会传教士为在中国传扬天主教,选择了学术传教的策略,而且首先选择的就是“天学”。当时耶稣会传教士传人的天学,即是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之嚆矢。围绕着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多,其结论亦大相径庭。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与我国长期以来对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教育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有关的材料对几种观点进行分类解析,提出个人的见解,以作为今天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之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基于其"实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在知识论上他强调知行合一;在道德论上他注重行为与动机、个人与社会的调和;在审美观上他注意生活的经验。所以,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帮助受教者使之生长、发展、改造经验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之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和为贵”、“求同存异”的说法。在西方的古代哲人那里,也有着“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和谐”问题提到相当理论高度,并进行了深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9.
《华东科技》2004,(1):40-41
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保健品行业将进入一个飞速整合的时代,保健品产业面临洗牌的新局,唯有把企业文化融入生产,将技术变成内容,用高科技打造产品,用产品引导人们生活时尚,用服务延续产品生命力,才能率先在本行业的主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让品牌与辉煌共舞。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天”作为终极信仰被虔诚的信奉。董伸舒将“天”作为其阴阳五行说的最高范畴,借助“阴阳五行”沟通“天”与“人”,进而“以类合之”,推论出“天人一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的“忠君”理念,为其大一统理论张目;一方面又旨在宣扬儒家的王道主张,为其施行保驾护航。如此,董仲舒将政统与道统这双重的政治旨归均在“天”的名义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