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的存在方式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必要从人的存在方式上建构其哲学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并且不断地追求健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在人与人或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承认互主体性原则的规范和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时代,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存与发展境遇,譬如增强了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张扬了人的个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等等。但它同时又使人陷入新的生存悖论,具体表现在人的感性发展、社会政治、信息获取与传播、主体性发展以及人际交往上等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中,主体的自然性是主体性的生物学基础,主体的社会性是主体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源。主体性是表征主体本质力量的哲学范畴,是关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界定,其内在结构是知、情、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人的个性培养主要是个体主体性培养,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个性培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对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创造性和主体实践性的认识,完善教育目标,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并在资本控制下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数字拜物教现象。数据和数字技术商品化、资本化成为新的物神,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人类生存的“场域”,导致人的虚拟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相混淆以及社会关系呈现出数字化的状态。数字拜物教内化了数字技术资本化的政治取向,内含了数字技术调用社会资源形成宗教场域的感性逻辑,内蕴的数字资本新剥削形式深化了社会的技术性贫困。要通过技术发展、制度治理和价值文化三个层面共同发力,才能扬弃数字拜物教,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7.
陶能祥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10-114
在教育界对主体教育理论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的大背景下,认为幼儿也具有主体性.其特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幼儿主体性发展是其以主体身份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发展,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主体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它既是人类证明自己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建构自我价值体系的基础。然而,人类的自我主体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强,而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转移。尤其是到现代社会中,随着消费文化的兴盛,主体开始转向他者身上,这种结果导致自我主体性的不断减弱以致消失和他者(他人与他物)主体性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主体性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人文关怀的缺失。还原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必须保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张力,倡导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张力,倡导图书馆实践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王慧 《科技信息》2007,(7):146-146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与增强的过程,网络社会也不例外。网络社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因此我们需要在网络社会中学会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负责,才不能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11.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农民主体性的实施和发挥,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下农民主体性缺失现状,基于村落体育文化视角,探研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以助力农民主体性生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研究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通过典型村落实践叙事,对村落体育主体性进行解读,探讨其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是建立在村民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主体、权力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村落体育主体性是一个渐进生成的过程,同时存在着村民作为实践主体的不在场、权力主体的让渡和价值主体的偏移现象,在新时代背景和语境下,村民价值主体性是村落体育主体性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向标;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村落体育主体性,应该坚持“马克思价值主体性”的村落体育发展方向,坚持村落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村落体育服务于村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认识论本身不断发展,思维的建构性揭示出认识是反映、反思与建构的统一.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张小梅 《科技信息》2009,(36):I0069-I007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肯定并强调社会发展依靠人并且为了人的社会发展理念。它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贯穿于这一理念的关键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要明白人是社会中的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社会的不断发展要依靠调动人们的自觉能动性来推动。要清楚人也是社会中的价值主体,社会的发展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我们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应该切实把人作为主体看待。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道德内化和人的主体性相辅相成。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道德内化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内化的原动力,人的主体性决定道德内化机制的动作效果。而人的主体性又在道德内化中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主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主体能力的不断扩大,主体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道德内化进一步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维护了人的尊严和权利,使人们更加自由、平等,更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谭苋 《科技资讯》2014,12(21):157-157
主体性观念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其探索的脚步,主体性在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始终处于一个基础性思想地位,探讨主体性既可以促进人类进步,也会导致很多恶果.正因如此,各大高校在教育领域如何实现通过政治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多个主题性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浅谈学生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论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其表现,分析了主体性教育的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工业文明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全球性的生存危机,人类在反思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从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并通过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两个尺度的论述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文化力量之一,数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社会,数学已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公民为了学习数字化技术,需要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提高公民素质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先哲的基础之上确立了"人的主体性"思想,主要涉及消灭异化劳动、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方面的内容。这一思想有着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的本质特征,在当今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