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15份原产地明确的苦丁茶冬青野生种质材料作为参照,利用RAPD—PCR技术对26份苦丁茶冬青栽培材料的原产地进行了分析.从40个10bp引物中筛选出16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该16个引物对上述41份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38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90条,占扩增出的总带数之79.8%.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各份材料之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并用UPGMA法构建了聚类树状图.供试的41份种质材料在聚类图中明显地分为两个类群,即海南岛类群和广西南宁类群.26份原产地待查的种质材料有12份归聚于海南岛类群,说明它们的起源地在海南岛境内;另14份原产地待查的种质材料分布归聚于广西南宁类群,说明它们的原产地在广西南宁地区或毗邻区域内.所有供试的41份苦丁茶冬青材料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5654~0.9813之间,表明这些种质材料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其不同的起源地域可以从聚类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以作为判断苦丁茶冬青起源地域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用于探讨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苦丁茶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实验性高血脂小鼠分别用1.2%和2.4%的苦丁茶水灌胃45d后,取尾血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相对活性,并计算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浓度及动脉硬化指数(AI),并与绞股蓝茶的降脂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饮用苦丁茶可以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小鼠的TC、TG和LDL-c、VLDL-c(P<0.01或P<0.05),显著升高HDL-c含量及HDL-c/TC(P<0.01或P<0.05),而作为阳性对照的绞股蓝茶组HDL-c与高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二个苦丁茶组与绞股蓝茶组的LDL-c/HDL-c及LCAT相对活性均与高脂组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由此说明,苦丁茶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提示苦丁茶的降脂机理与其能够升高LCAT相对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大叶冬青苦丁茶树主要分布于浙江新昌县的深山树林里。约20年前,新昌农艺师俞安财在山间发现了苦丁茶野生种苗,从此细心种植、培育,与苦丁茶结下不解之缘。在公路旁一幢苦丁茶树环绕的房子就是俞安财老人的住处,墙壁上"创世企业"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字里行间充满着自豪感。在这里,老人家培育心爱的苦丁茶近20个年头,默默倾注着心血。苦后甘甜回荡浓郁的茶香弥漫着挂满各种荣誉的厅堂,茶几上放着几杯泡好的苦丁茶,一片片翠绿、狭长、饱满  相似文献   

4.
大叶冬青((Hex Latifolia)俗称苦丁茶、大苦酊,属冬青科冬青属,常绿小乔木.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有野生分布.垂直分布于海拔300~1000m.  相似文献   

5.
苦丁的经济价值与海南岛发展苦丁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丁即冬青科的大叶冬青,为高达20m的阔叶大乔木,其老叶嫩芽均可茶药两用,经济价值极高,本文介绍了苦丁的历史沿革,苦丁的药用功效和保健作用以及苦丁的植物学特征,并根据苦丁的生长习性和海南岛的各种自然条件分析了海南岛发展苦丁种植业的可行性,指出了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与常用茶中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苦丁茶又称苦丁、苦簦、皋卢等 ,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常饮的代用茶 .几千年民间饮用和现代医学验证苦丁茶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活血脉、降血脂、降胆固醇等功效 .近 10年来 ,科技人员对苦丁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确定其中含有化学成分达 2 0 0多种[1] ,一部分与普通茶叶相同 ,如咖啡碱、多酚类、儿茶素、氨基酸等 ,但含量比普通茶叶低[2 ] ,此外 ,苦丁茶还含有熊果酸 (Ursolic acid)、β 香树脂醇 (β Amyrin)、蛇麻脂醇 (Lupeol)、熊果醇 (Uvaol)和 β 谷甾醇 (β Sisterol)等 .但…  相似文献   

7.
桑寄生茶、苦丁茶系广西传统保健茶品。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和,强筋益肝;苦丁味苦性寒,含有丰富的L—氨基酸和维生素B_(17),维生素B_(17)对癌细胞有较强杀伤力。 本文介绍以苦丁茶、桑寄生茶,、罗汉果等为原料制成的清澈透明、口感苦甘柔和的功能茶汁饮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调查研究表明,海南岛石灰岩地区共有野生分布的国家及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6种,隶属19科,24属,其中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19种。并建议将84种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植物名录。本在分析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现状评估、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天坑地区拥有许多特色的药茶资源。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神木天坑五棱苦丁茶总黄酮进行提取,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然后以神木天坑的五棱苦丁茶、异叶梁王茶的叶片为材料,以苦丁茶叶片为对照,测定3种药茶的总黄酮含量;同时,为研究3种药茶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试验。结果显示:乙醇浓度40%(V∶V)、料液比1∶50 (g/mL)、提取温度64.9℃、提取时间35.2 min、超声波功率316.8 W和超声频率35 kHz时,苦丁茶、五棱苦丁茶、异叶梁王茶总黄酮得率分别为10.61%、4.98%和15.73%。当控制黄酮浓度为1 mg/mL时,3种茶叶黄酮均具有较好的总还原力,抗氧化活性较好,其中以异叶梁王茶对·OH、·O2-和DPPH·的清除率最大,分别为53.02%、49.84%和73.96%。试验结果表明异叶梁王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为其资源开发奠定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区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云南普洱茶、贵州苦丁茶、河北茉莉花茶中的锌(Zn)、铁(Fe)、铜(cu)、盌t(Mn)4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方法:将样品用干法进行消解,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3种茶叶中Zn、Fe、Cu、Mn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Zn、Fe、Cu、Mn4种微量元素在3个地区茶叶中含量分别是云南普洱茶:43.43ug/g、57.28Ixg/g、33.14txg/g、135.67txg/g;贵州苦丁茶:19.91ug/g、32.98ug/g、9.74ug/g、77.08ug/g;河北茉莉花茶:36.09ug/g、84.37ug/g、28.52ug/g、220.08ug/g。结论:3种茶叶中均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不同地区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苦丁茶黄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郁建平  万晴姣 《贵州科学》1998,16(4):286-290
对贵州5种主要苦丁茶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薄板层析研究,用HPLC对黄酮醇类进行了定量,与银杏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主要苦丁茶植物中黄酮含量丰富:一些种的黄酮甙元含量和银杏叶相当。这表明,苦丁茶是一类有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东北部木麻黄立木生物量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木麻黄是海南岛沿海主要的造林防护树种,量化估测木麻黄林生物量有利于明确木麻黄的碳汇贡献能力。【方法】以海南岛东林场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4株标准木,并获得其生物量实测数据。基于筛选的41株木麻黄样木生物量数据,分别选出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优独立模型,依据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的理论和求解方法,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与材积变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木麻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并采用加权回归消除各模型的异方差。【结果】地上、地下生物量最优独立模型为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一元方程,立木材积的最优独立模型为以胸径D和树高H为自变量的二元独立模型; 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能够很好地解决生物量相容性的问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立木材积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并很好地改进了单株预测精度(平均百分标准误差EMPSE均小于10%)和控制了平均预估误差; 同时,得出生物量转换因子(EBCEF)和根茎比(R)的二元方程。【结论】此次建立的木麻黄生物量非线性联立方程组可用于大范围尺度估算木麻黄防护林的生物量及其碳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海南岛的热带森林对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热带森林遭到巨大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海南岛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必须与保护、恢复和改造森林资源相结合,扩大森林面积,推广当地“以林代林”等先进经验。在沿海地区营造防护林,以防风固沙。绿化低丘,台地,以保持水土。把山地热带草地改造成为热带山地森林,把橡胶园改造成为一个复合的森林体系。这个体系既能生产橡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海南岛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才能把海南岛建设成为瑰丽多彩的热带绿色明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南岛廿蔗生产发展很快。本文分析海南岛甘蔗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预测2000年甘蔗发展的规模与地区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基础,研究了我省野生茶树资源的植被类型、自然分布规律及其形态特征以及适生条件与种性关系.其分布海拔在1000~1900m,≥10℃年积温在4000~5000℃,极端低温不低于-10℃.从形态性状上和生化分析得到,野生茶树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下长期生长,形成了许多固定的特征及其潜在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建议加强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西北部几处新发现的海滩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岛新发现了三处海滩岩露头。本文从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了它们的成岩环境,结合~(11)C测年分析,估算出琼西北沿海地区4000多年来的平均构造沉降量大于0.5mm/a。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对海南省发展滨海旅游业建设海岛公园的重要性及其地理基础,提出海南省目前旅游业发展方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多种旅游形式,使区域旅游一体化,把海南建设成为美丽的海岛公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探讨海南岛西岸的上升流与暖池的特征及生成机制。【方法】首先构建更为全面的控制模型(控制实验),包括日平均风场、热通量、侧边界通量、潮汐强迫以及河流径流等强迫场,然后在控制实验基础上,构建无潮汐强迫、无热通量强迫、无季风强迫等3个敏感性实验来分析3种强迫因子对海南岛西岸上升流与暖池的作用。【结果】夏季海南岛西岸存在上升流,该上升流受热通量和潮混合共同控制,缺乏其中任何一项上升流都会消失,而西南季风起反作用。另外,海南岛西岸在冬半年为暖池控制,秋季更为显著。东北季风引起的垂向混合与潜热通量对暖池起相当作用,ENSO事件对暖池的强度也有一定影响。【结论】控制实验结果与"908"调查结果及历史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在流场与水团验证方面效果理想。另外,敏感性实验结果得出了比前人更完善的海南岛西岸上升流与暖池生成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岛不同生境的蔬菜螨类进行了调查,发现海南岛蔬菜螨类计有8科8属23种.其中有1个科、2个种是海南新记录.同时发现了11种蔬菜螨类的寄主植物是我国新记录,基本明确了23种螨类的分布,寄主范围及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海南大学校园园林树木的种类、生态适应性、园林用途及其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制定了校园的园林树种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