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代存在文武举互换现象,文举改换武举是有“文人武化”的基础,而文举难考和经济条件限制是促因。武举改换文举成功者多以文武双全自居,体现出其根深蒂固的“文人”身份认同感,故宋代禁止武举试换的举措未能成功。但只有中武举后试文举的,却没有中文举后再试武举的。这些都是宋代“文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高振立 《科技信息》2013,(18):201-202
宋朝承袭唐朝,北宋开始武举在真宗咸平三年,并逐渐向制度化、程序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考试程序、内容、录取名额、授官制度等。宋代武举的设立,促进了民间武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军队和民间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及阴阳家思想的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是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具相当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以及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旺盛需求的现实,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高职教育在我国仍未进入成熟阶段,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仍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和解决,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种种障碍.本文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军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使我国武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正常发展轨迹,却也促进了"武术"下移民间的步伐。也正是基于武举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中华武术文化传统武学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论武术对唐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术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唐代发展军事武艺的三大要素是:1.重视骑射,2.精选民间武艺人才入军旅,2.唐代的武举制为唐军队培养了批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校管理体制和制度规范了校园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以往受计划经济影响的高校管理体制和制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和教育哲学观,在管理上的整齐划一使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模式化,形成个性的缺乏和对权利的趋向等人格缺陷,这些影响是隐性的,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分析和揭示这些不利因素,对高校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更好地选拔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涉及考官制度方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考官体制。现对发解试考官的种类、职责、资格及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处罚作一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军校任职教育已逐步成为军事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任职教育表现出种种弊端,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任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并对任职教育中撰写教学案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对我国军事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其科学完整的军事人才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包括军事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军事人才须符合新型高素质标准,军事人才的培养造就主要靠教育训练,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要不拘一格,军事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学分制是高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保证.本文论述了学分制的特征,指出了学分制对教育观念的冲击,并对学分制下的师生互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晚清河南的军事改革从同治六年(1867)开始,到清末新政时期全面展开,在武器近代化、兵制改革和近代军事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晚清近代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讲武是古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初尚武精神的普遍存在为讲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应的时代背景并促进了盛唐帝国的形成。宝应以后,唐代讲武废而不兴,与唐中后期财政艰难的状况有关,是安史乱后唐中央限制地方武备扩张政策的一个部分,还是府兵制崩溃后原有训练体系丧失的结果,更与科举制的逐步兴盛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对应统属关系,东宫武装的整体地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重九起义之后,云南革命党人成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云南都督府。贵州革命党于1911年11月3日发动反清起义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1911年12月25日,蔡锷代表云南都督府致大汉贵州军政府的一则专门政府电文,主要内容关系贵州辛亥革命和滇川及全国革命形势,对整合西南地区革命力量联合推翻满清政府并获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遇春是我国清代中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维护清代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以寡击众、出奇制胜;剿抚兼用、降低成本;围点打援、犁庭扫穴;身先士卒、驭兵有法;自创阵法、锻造劲旅等五个方面对其军事才能作较为详细的论述,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蒲与路是金代最北部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是上京路的路下属路,虽称之为路,但并非金代最高行政单位的路,其实为节镇州。对蒲与路的管辖范围、官员设置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管理情况,以及蒲与路城的交通、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解决人们对蒲与路行政级别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咸丰(1851—1861年)至光绪(1875—1908年)初年,河南承担的军饷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承担的是清军"围剿"太平军、捻军的军饷,后一阶段则是左宗棠西征和西北、东北的军饷,其总量远远超过了河南经济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宋代翰林图画院的职衔包括待诏、艺学、祗候、学生、工匠五种,但没有“画学正”,也没有“供奉”;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录用方式主要有“接收”、“荐入”、“诏入”、“考入”和“学补”,但也有“保引”、“承袭”和“荫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治藏军事是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和论述了清代关于历次对西藏的用兵、治藏军事制度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和特点、治藏的军事思想以及它的历史影响等问题。认为清代治藏军事是清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重要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清代通过用兵西藏,维持了西藏地方安宁,加强边境巡防,抵御外敌入侵,巩固国防,捍卫祖国统一,加强了中央政府在各民族心目中的威望,推进了西藏地方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相互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