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F0002-F0002
小型自主航行观测技术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区域性海洋监测系统技术"重大项目的研究课题.课题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展开研究工作,在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协助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小型自主航行观测技术是融合水下自主航行器技术、海洋环境测量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平台技术的新型海洋环境观测技术,创新地实现了航行剖面观测与定点坐底观测技术的一体融合.观测平台根据观测任务的需求搭载上视、下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温盐深传感器等多种海洋环境观测设备,在用户设定的航线上自主进行水面、水下走航测量,并且在到达预定地点后,自动下沉进行定点坐底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和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海洋环境数据产品普遍存在近海和深海数据量少、时空分辨率低、可靠性和信噪比差以及生物化学参数更加稀少、缺乏成熟产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数据准备、数据加工、产品制作为核心工作内容的海洋环境变化关键参数数据产品研制方案。提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数据融合技术研发,进行多源数据整合和数据源建设;进而进行数据处理的共性技术以及不同参数的差异化技术研发,开展海洋水体物理要素数据产品、海面环境参数数据产品、生化环境参数数据产品研发;同时针对不同环境参数的数据特点,设计共性功能和差异化功能兼备的数据管理系统,拓展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产品影响力。最终发展具有区域优势、性能指标优势、技术方法先进且具有普适性的海洋环境参数数据产品,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变天气为武器,让“雷公”、“电母”下凡参战!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美军正在进行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最近,据美空军的一份秘密研究报告透露,美军正密谋研制天气武器,呼风唤雨,将天气变化产生的雨水、冰雹、冰雪作为空袭“杀手锏”,赢得“无伤亡”战争的胜利。一、海洋环境武器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各种高、精、端技术层出不穷地涌现,在军事科学家和海洋学家、化学家的鼎立合作下,海洋环境武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并显示出巨大的作战威力。现在,环境武器家族日渐庞大,可分为陆地环境武器、气象环境武器、海洋环境武器和…  相似文献   

4.
海洋浮游生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类群,主要由属初级生产力的浮游植物和属次级生产力的浮游动物组成.海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群结构、群落多样以及生活史在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地球花学循环、海洋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35-36
主持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负责人:石绥祥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攻克基于网格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结构技术、网格环境下的信息发布技术、信息交换、远程多维动态可视化等关键技术,为海洋环境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技术进行技术储备,并为业务化运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洋武器     
海洋环境武器主要是利用海洋、岛屿、海岸以及相关环境中某些不稳定的因素,如巨浪、海啸等,同时借助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从这些不稳定中诱发出巨大的能量,使被攻击的军舰、海洋和海岸军事设施,以及海空飞机丧失效能。目前,海洋环境武器还处于襁褓之中,但其美妙的前景已令各海洋大国的军事科学家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7.
香山科学会议第244—248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香山科学会议相继召开了第244—248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就“环境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危险性评估理论与技术”、“化学生物学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和创新药物研究”、“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海洋环境预测”和“癌症的靶向治疗”等当前前沿科学问题进  相似文献   

8.
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预报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鱼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通过10多年的系统研究,基本掌握了海洋环境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渔场的变动机制及特征指标,建立了远洋鱿钓渔业生产统计和海洋环境数据库、渔情预报模型,实现了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预报的业务化。研究认为,产卵场的表温对柔鱼的资源补充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2月份适宜水温范围的大小可作为预测柔鱼补充量的指标。黑潮和亲潮的势力强弱及其空间配置左右着柔鱼渔场形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对柔鱼产卵场、索饵场及资源丰度的影响明显。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成果已被我国40多家在西北太平洋从事鱿钓生产的企业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邵毅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3):17-17
海水的温度和电导率(盐度)是最基本的海洋水文参数,尤其是浅海温盐变化快,监视浅海不同深度的温盐状况,在预报和减灾上可以为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和灾害性海况遥测提供数据资料;在军事上可以提供海洋环境实测数据,用于声纳作用距离预报和潜艇航行航道保障;在海洋养殖中可以预报海水环境变化规律,控制生物较佳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8):19-19
高性能七电极电导率传感器技术课题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课题,属于海洋技术领域探索类课题。  相似文献   

11.
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是世界各海洋大国激烈竞争的战场;也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应当给予深切的伦理关怀。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海洋科技的历史发展、当代展现及未来憧憬,分析海洋科技发展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公众海洋科技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外来生物入侵对海洋带来的威胁,综述了国内外控制压载水带来海洋入侵生物的传统方法,指出这些方法存在安全性差、能耗高、腐蚀船体等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利用大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生成高浓度羟基自由基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低浓度、高效率、低成本和无负面环境效应等优点,是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渔业社会发展缓慢,渔区现代化受阻,社会矛盾突出。要实现海洋渔业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树立人海和谐的理念,合理配置渔业资源,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规范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孕育、创生和演进历程,环境伦理学已经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环境伦理学作为介于环境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伦理学的其他一些边缘分支学科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发展中,环境伦理学有可能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汇融合中形成一系列次级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正确选择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于提高环境管理成效和顺利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评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其所反映的工业化国家曾走过的"先经济,后环境"的发展路径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并论证"技术进步非对称性是环境恶化的根源"及"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的观点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理论与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探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的有关理论,其次探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方式。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技术创新系统内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一方面离不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不能给其所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市场选择机制,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态型的经济活动形式,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必须实现价值转换:技术效益型向技术生态型的范式转化;线性创新模式向环型创新模式转化;技术创新战略的生态性转向和提供新的创新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循环模式中,存在着四个知识和信息循环:环境——生产,环境——中间试验,环境——R&D活动。环境——创新源。这是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