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适合甘孜藏自治州高寒草地生态环境条件的牦牛与普通牛的杂交组合,1977~1982年在石渠县国营牧场进行了多组合比较试验。一、试验点概况石渠县国营牧场位于川西北草地西北  相似文献   

2.
3.
用6种不同的授粉方法对百合野生种种间、栽培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杂交亲和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布鲁拉诺×渥丹、毛百合×细叶百合、垂花百合×细叶百合)的有胚率分别为3.05%、6.50%和6.08%,杂交亲和性很差的杂交组合(兰州百合×卷丹)的有胚率为0.00%.同时发现,百合种花柱的长短和粗细对切割花柱授粉法中蒴果的膨胀程度有不同的影响,提出百合种间杂交育种较为合适的授粉方法.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牦牛205万头,是我州畜牧业的支柱。但牦牛是一个原始品种,晚熟,生产性能低,其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从1976年起开始运用普通牛冻精配种改良牦牛,以期提高其生产性能。牦牛同普通牛杂交属种间杂交,据文献报道,由于受种间隔离机制及精卵细胞捂抗作用的影响而受胎率低,妊娠后期易患羊水过多症而流产率高。1976和1977年我州用黑白花奶牛冻精配种牦牛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论点。为探索提高牦牛用普通牛冻精配种的受胎效果,1978—1982年在石渠县国营牧场进行了不同组合受胎效果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5.
根据川西北高寒牧区自然气候条件和牦牛终年放牧、不拴不系、无棚无圈的生产条件,通过六年多的试验和实践,在川西北草原牦牛改良研究协作组制定的“应用普通牛冷冻精液改良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初稿及修订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形成本规程。  相似文献   

6.
7.
对普通小麦T,K,A型同核慢质雄性不育系与不同恢复系配成18个组合的恢复度及其F1折杂种优势和超标优势进行分析,得出了各不育系所适用的恢复系,并提出在考察K型不育系F1恢复度时采用国际法较为准确,而且不育系的易恢性同时受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因子的双重影响。另外,通过对各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得出“三系”杂种F1的穗粒数在构成产量三因素中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鹅掌揪属种间杂交中的花粉技术和授粉技术,结果表明:(1)中国马褂木、北美鹅掌楸及其杂种F1间、(杂)种内单株间花粉品质差异很大,同一单株花粉品质随开花时期不同而呈规律性变化,以盛花期花粉萌发率为最高;(2)鹅掌楸及其种间杂种的花粉经4℃贮藏后其萌发率迅速下降,杂交工作应尽可能使用新鲜花粉;(3)不同花期人工授粉结实率不同,杂交工作应充分利用盛花期的10d左右时间。1d内以13时左右的授粉效果  相似文献   

9.
选取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4个虫株,以及中国的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2个虫株进行生物学杂交和交配对象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部分虫株可以发生种间杂交,正交总交配成功率为4.2%,反交总交配成功率为10%,反交成功率是正交的2倍。杂交整体发生率极低,杂交后代较难形成可持续的繁殖种群。采用松材线虫(简称Bx)/拟松材线虫(简称Bm)快速分子检测系统对杂交F1代幼虫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F1代幼虫既含有Bx分子标记也含有Bm分子标记。继代培养30 d后,杂交后代在基因型上表现出了不同趋向的分化,其中BxAN5♀×Bm JNL1 ♂、BxAN5 ♂×BmAN5♀和BxUSA ♂×Bm JNL1♀的杂交后代趋向于成为松材线虫占主导的种群,BxJNL5 ♂×BmJNL1♀的杂交后代趋向于成为拟松材线虫占主导的种群。在有种内交配资源存在情况下,无论松材线虫还是拟松材线虫均倾向于优先选择种内交配资源。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种间交配可能会产生,但杂交后代较难形成可持续性繁殖的生殖后代。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东方百合品种‘wellikealberty’、‘sorbone’、‘rodina’的种内杂交,以及以亚洲百合‘Brunello’,‘Prato’两个品种为母本,东方百合品种‘rodina’为父本进行了种间杂交试验,通过测定蒴果的坐果率、膨大程度、有胚率和幼胚萌发率等指标来判断杂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11.
12.
牦牛是川西北草地主要畜种之一,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获得了极为良好的适应性:牦牛高度适应高海拔、低气压、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其他牛种难以生存的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和粗放的饲牧条件,为牧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乳、肉、毛、役力及燃料,是藏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但是,受其分布区域严酷的自然气候条件所制约,牦牛表现为晚熟、生产性能低、牛群周转慢、产品商品率低。为在短期内提高其产品产量,改变其落后的生产性能,历史上曾采用种间杂交手段。用黄牛(♂)与牦牛(♀)交配产犏牛,利用其杂种优势;但受  相似文献   

13.
瘤牛种(Bos indicus)的外貌、生理特性等均不同于普通牛种(Bos taurus)。瘤牛能适应普通牛所难以适应的热带和亚热带生态环境条件,耐炎热、耐粗饲,对蚊、蝇侵扰和血液寄生虫病的抵抗力强。因此,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很重视发展瘤牛。苏联是世界上繁育瘤牛的国家之一。苏联的瘤牛生产主要在南部的阿塞拜疆、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塔吉克等共和国。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牦牛养殖业中现行的种间杂交种内不同亚种、品种间、品系间杂交改良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合于现行牦牛业杂交改良的发展思路及技术措施,为牦牛业的杂交与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杉木不同杂交组合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4组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和子代用改进的DEAE阴离子交换柱色谱法和硅胶薄层色谱法分离制备针叶磷脂酰甘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它们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杉木针叶中PG脂肪酸的组成主要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3-反式十六碳-烯酸。不同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表明杉木抗寒性有较强的遗传性。几个测定指标中,IUFA(不饱和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杉木抗寒性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6.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可配性与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鹅掌楸属树科杂交可配性及杂科优势在种实性状上的表现,结果表明:(l)千粒 重和种子饱满率在父本间和母本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个性状在不同母本间不相关(r= 0. 0071),而在不同父本间呈中度正相关(r=0. 664 7), 因此,不宜以千粒重作为比较母树间种 子品质的指标,而在研究不同父本时种子品质影响时,千粒重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不 同交配系统间及同一交配系统内不同交配组合间杂交可配性不同,授粉结实率应作为亲本选 择的重要依据。其中,以中国马褂木为轮回亲本的正、反交回交系统和以中国马褂木为母本的 杂交系统具有较高的杂交可配性,在杂交制科时可加以利用;(3)与中国马褂木种内交配系统 (CXC)相比,种间杂交系统(CXT)发芽效率提高 70.78%、平均发芽时间缩短1d、发芽高峰 期提早3d,这些都可以看作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形式。而 FI杂种马褂木自(近)交系统(H× H发芽效率最低、平均发芽时间最长、发芽高峰期出现最晚,则可能与近交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17.
阿尔泰山具有低矮植被的辽阔草原,普通牛、绵羊和山羊难以利用、而牦牛及其种间杂种能很好的利用。牦牛对饲料要求不严和不需建筑畜舍的投资,终年放牧在草场,被毛能极好地防寒。牦牛的繁殖力和普通牛一样,先进牧工由100头母牦牛可获得100头犊牛。牦牛是群居的家畜,一名牧工可放牧200—300头。牦牛成熟晚,7岁才能生长结束,成年母牦牛活重  相似文献   

18.
北美鹅掌楸和中国鹅掌楸种间杂交胚胎学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1.中国鹅掌楸花粉在北美鹅掌楸柱头上萌发良好,速度快且整齐。2.花粉管生长速度最早在80h进入胚囊,大多数在120h以后。个别花粉管在花柱中顶端膨大、破裂,或行至珠孔发生扭曲现象。3.花粉管通过柱头沟和花柱道时生长快,通过珠孔塞和珠孔以及珠柄时生长缓慢。4.控制授粉后5d左右发生双受精,合子休眠约20d左右,30d左右是球形胚,90d子叶胚形成;140d胚分化完成,种子成熟。5.连续三年的结籽率调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天蓝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远缘杂交第一代无性繁殖第七年花粉败育表现完全不育。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中,能观察到单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以及三分体、五分体、六分体,花粉粒呈教育型。这些异常变化是导致后代不育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天蓝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远缘杂交第一代无性繁殖第七年花粉败育表现完全不育。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中,能观察到单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以及三分体、五分体、六分体,花粉粒呈教育型。这些异常变化是导致后代不育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