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林纾在翻译中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在西方的冲击下被迫接受进化的观点,大力引入西方小说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不认为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两难的处境使林纾从传统意识形态出发论证西学可学,同时也利用西学反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史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本族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为了寻求民族发展,两国都翻译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吸收学习西方文化。但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差异,因而两国的翻译活动也有不同。本文从两国历史背景和对西方的认识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咨 《科技信息》2010,(13):210-210
在中国的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高潮是出现在晚清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为中华文化的长河引来了从印度来的水,而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则带来了来自西方的水,掀起了中国翻译的第二次高潮。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概述,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近代学者黄遵宪,从西学中源的观点出发主张学西,既摆脱了"夏夷之辩",又承认西方他者(the other)的存在,最终走向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自尊、理性的声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华夏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学者黄遵宪,从西学中源的观点出发主张学西,既摆脱了"夏夷之辩",又承认西方他者(the other)的存在,最终走向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自尊、理性的声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华夏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熟悉掌握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对翻译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翻译的障碍。要达到两种文化之间真正的交流,只有将翻译与文化自然结合,从而避免交流中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谚语作为人们生活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精炼而富哲理的固定语言表达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英汉谚语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差异.本文就一些中英常用的谚语进行比较,从这些比较中,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同与异.了解这些文化,对学习、翻译、正确使用英语谚语以及了解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旅游英语是旅游涉外行业从业者所使用的职业性专用英语。在旅游英语的文献材料中,涉及东西方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译介,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旅游英语文献的翻译存在许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译成英语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明末以欧洲耶稣会士入华为开端,西方学术文化开始大规模输入,尤以宗教和科学为主。西学楔入中国社会,反响最为强烈、也最为复杂的莫过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他们面对同样的西方文化却作出了各异其态的反应;而面对不同的西学内容,同一个人却又有不同的态度。崇祯年间,同朝为官的徐光启与刘宗周,对待西教士和西学的立场正好站在了对立的两级,而从崇祯年间开始接触西学的黄宗羲,则在借鉴、调和徐、刘西学观的基础上,独树创见,提出了“中学西窃”说。本文将探讨黄宗羲与徐、刘西学观的关系,并揭示黄宗羲西学观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一…  相似文献   

12.
汉英三原颜色词和文化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黄蓝是汉英三原颜色词 ,它聚焦了中西方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信仰、心理、审美等诸多领域的特点 ,折射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社会的文明差异。在跨文化研究中 ,该词系涉及到文化认同性和文化非同性。因而对之进行深入研究 ,有利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翻译、教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为例,分析近代西方先进思想如何通过翻译会通传入中国并被人接受,且总结出当时主要的翻译会通策略,包括加按语、加注释、删减和增译等,同时揭示了晚清西学会通的经世致用的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古今文化的会通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娜 《科技信息》2008,(9):206-206
到本世纪中期,西方翻译理论总的发展趋势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文学线和语言学线。其发展过程又是阶段性的,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学翻译观占上风,主要讨论直译与意译、形式与内容、同化与异化、忠实与美等问题。在第二阶段中,语言学翻译观取代了文学翻译观,居主导地位,主要探讨翻译与语言层次,与语境、语义和语言功能的关系。尽管两派各持己见,其自身的某些观点又不乏矛盾之处,但其所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本世纪80年代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翻译开始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另外,在原来的文学和语言翻译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另外一条线索,即文化线索。本文将从文学线、语言学线和文化线几条线索来剖析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王辉 《科技信息》2012,(32):172-173
“翻译腔”是大学生英汉互译中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分析并找出“翻译腔”形成的原因对于完善译文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指出“翻译腔”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及思维模式,尤其在于译者对西方文化及思维模式的隔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种较为切实可行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体系,彼此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以“翻译”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作共同的研究对象,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共性,本文从“忠实,通顺”、“读者反映论”和“译者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赵现标 《科技信息》2009,(18):136-136,137
严复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享誉中外的大翻译家。严译著作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西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至今还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无疑,严复的翻译是很成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成功?本文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就五个方面分析了严复翻译成功的人文因素: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和古文根底;扎实的西学功底;严复的特殊地位;正确的翻译策略;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海燕 《科技信息》2010,(34):I0365-I0365
明末清初时期,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为了传教他们传入编写和翻译出版了各种书籍,推动了中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论述了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我国的文献传播情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校分阝庐抗议》是冯桂芬的著名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冯桂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本文主要从《校分阝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其中西文化观集中体现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上,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重要的还在于他承认了西方诸国的“富强之术”,对于采西学比前人提出了较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