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因病住院,他在百无聊赖地观望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时,突然发现:大西洋的轮廓是相对应的。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突出部竟和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想,当年的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一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由于漂移破裂后而最后分开了。但在当时,魏格纳无法证明自己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只是在一年以后从别人的论文里知道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美洲有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时,他才能肯定自己的发现,并于1912年在德国地质协会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伟大的发现来源于运用了科学“移植思维”。  相似文献   

2.
板块构造的发现始于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一次意外发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艾尔弗雷德·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百无聊赖时,他的目光从窗外的常青藤移到了室内墙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相似文献   

3.
如同一艘巨型飞船,地球载着艺芙众生,高速飞行于浩渺的太空。而在我们的脚下,在柔软炽热的地慢岩浆之上,大陆正在缓慢地漂移着。难道是巧合打开一幅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曲线是如此的吻合,就像是一块大陆裂成了两半一样,而裂开的部分就成了浩瀚的大西洋。早在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两个大陆相隔万里,难道其海岸线吻合仅仅是巧合?20世纪初,德国人魏格纳对此问题产生了强烈兴趣。魏格纳1880年生于柏林,后来成为了气象学家。通过对化石和气象记录的详细研究后,魏格纳于1915年发表…  相似文献   

4.
《现代地学开创者A·魏格纳》一文介绍了大陆漂移说创立、淹没和复兴的过程。魏格纳的学说带来了一场地学革命。然而当时由于相应的其他学科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他的理论不能被人们接受,以至在保守派的反对声浪中逐渐淹没。淹没的原因是“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魏格纳逝世多年之后,被遗弃、埋葬已达数十年之久的大陆漂移论,终于回到了学术界,魏格纳的思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段科学史,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是魏格纳诞辰130周年,也是他在30岁时大胆提出"大陆漂移说"假设100周年,亦是他在50岁时为小心求证"大陆漂移说"而英勇献身80周年。今天,我们纪念这三个日子,就是要继承发扬魏格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1912年德国青年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假说,说大陆在地球表面经过漂移后,才到达现在这样的位置.他认为侏罗纪前(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大西洋并不存在,南北美洲大陆和欧非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当时的印度大陆也在南半球,与南极洲、非洲相连.魏格纳的标新立异的假说,在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这样大块的陆地真的能漂移了几千公里吗?当时既未得到证实,也未否定.在魏格纳逝世后,大陆漂移学说就衰落了下去.  相似文献   

7.
建一 《科学之友》2000,(5):17-17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吗?那些活跃于中生代的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突然销声匿迹是什么原因?人们一直努力试图解开这些地球史上的未解之谜。在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由看地图发现,把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拼在一起大体吻合,用同样方法似乎可把地球上的陆地拼成一个整体,于是他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地球陆地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原始古陆",后来经过漂移分开的"大陆漂移假  相似文献   

8.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古人的观念里,天地最初是一片混沌,是盘古用巨斧劈开的,而在他倒下后,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化作了日月、山川、草木…… 巧的是,地质学上也有"盘古",它不是神仙,而是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认为,那个时候所有的陆地都是连接在一起的.正所谓"合久必分",大地分裂成各大陆块四散漂...  相似文献   

9.
正在人类漫长的地理大发现中,詹姆斯·库克是继麦哲伦之后贡献最大的一位探险家,他在太平洋共做了3次远航,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使人们了解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真相,在世界地图上又增添了8 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极大地冲击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南半球是一块陆地"的谬想。此外,他还发现了社会群岛、夏威夷群岛等。库克的航行伴随着伟大的发现,也伴随着传奇、神秘、激动、惊险、磨难与死亡。  相似文献   

10.
科学幽默     
《科学24小时》2011,(6):49-49
地图上的牛奶 天气炎热,妈妈让王辉把牛奶放进冰箱,王辉却从书桌里找出一张世界地图,把它摊开平放在桌上,然后将一瓶牛奶放在地图的南极地区。  相似文献   

11.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为探求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研究和思考了二十年的时间,却未取得突破,但他对此研究仍然如痴如醉。曾有一次,他的友人来看望他时,见到他在办公室中走来走去,紧皱双眉,桌上还铺满了卡片。原来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已经几天没出办公室了。他尝试了各种可能的表格形式都不成功,但是他并不气馁。有一次,他连续三天三夜坐在办公桌旁苦苦思索,试图将自己的成果制成周期表,可是没有成功。大概是太劳累的缘故,门捷列夫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突然他被惊醒,因为他梦见了一张清晰的元素周期表,他急忙把梦中的那张表画了下来。门  相似文献   

12.
沉没的家园     
扬珏 《科学之友》2002,(2):10-12
引言电影《大撒把》中男主角葛优有一句台词:“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一串璀璨的明珠。”的确,在美丽的南太平洋上镶嵌着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在这串珍珠中,位于斐济以北的图瓦卢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颗。但在大约50年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人们将再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位置了。  相似文献   

13.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意在向读者提供有关地球科学史上的新旧思想之间的一场激烈争论的概况。板块构造理论的先驱者,德国地质学家A.魏格纳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大陆漂移理论,不过当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直到六十年代才得到证实,这应归功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J.T.威尔逊。然而,当板块理论风靡全球时,苏联的地质学家别洛乌索夫则认为“这个假说不能接受”。他还武断地说“太西洋周缘不存在任何漂离的”现象。那么,板块构造理论到底怎样?请读者把这两篇文章看完,就会明白谁对谁错了。  相似文献   

14.
迟到的荣誉     
魏格纳获得迟到的荣誉.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期间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着实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马丁·瓦尔德西米勒1507年出版的那张世界地图,大概是美洲存在的最好的证明和确凿证据.它是出现美洲名字的第一份历史性文件.同时它也是第一张将西半球描绘成一个独立的完整大陆,并把太平洋描绘成一个独立水域的地图.这张地图基本上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美洲大陆差不多.  相似文献   

16.
托付     
一仲秋的后半夜,月亮西沉了,启明星已高悬在天空,可四周依然十分寂静,惟有窗外花园里不时传来秋虫细小而断续的鸣吟。掩映在郁郁葱葱树木之中的一座小别墅,突然亮起了柔和的灯光,打破了小楼的静谧、安详。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轻手轻脚地走向书房,从书柜上抽出一本《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最快的心率可能是蚊子的心率,每分钟可以博动1200次鲸的心脏电信号比人的要快,更像人的神经系统的电信号海蜥为逃避鲨鱼的捕食可以让心跳停止长达45分钟乔治·雷纳兹是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1958年他帮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开始致力于研究人在各种运动状况下心脏和心搏的反应和状况。此后他又转而醉心于动物的心脏和心搏的研究。15年来他和其合作者及学生已经记录了300多种动物心搏声音,包括最小的动物——一蚊子和最大的动物——一鲸。不过他最喜欢研究的还是各种鲸的心搏。去年10月他和助手呆在潜艇…  相似文献   

18.
"杨医生,当你读到这封微弱低沉但发自心底的呼唤‘救命"的信时,不知你能否理解一位少年心灵上的苦恼,能否帮他解脱.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半年来,我与父亲不和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16岁的我,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他一见我就说些讽刺、挖苦,有时还是大骂我的话,我只要一进家门就要挨骂.有时我不吭声,他也要说些让我无法承受的话.我反复检查自己是什么原因让他生气,但我没有找到,有时我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何这样对我,他便说‘你说话生硬,让人听了不顺’.  相似文献   

19.
马健 《科学之友》2002,(2):36-37
十八世纪初,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问世。这部以惊险有趣的孤岛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人性美的一个侧面。从那时起,人们又不断发现了许多新的“鲁滨逊”。 1911年,英国人皮斯随帆船“天堂”号在太平洋上漂流数天后,来到太平洋南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他就在这荒岛上度过了漫长的74年独居生活。直到1985年,一艘路过的德国货船才偶然间发现了他。其时,皮斯已经是一位88岁的老翁了。此人堪称“头号鲁滨逊”。  相似文献   

20.
心理咨询室老师:我是一名高中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人站在街上向天上看,过了没多久,他身后就站了一大群人,跟着他一起朝天上看,其实天上什么都没有。当时我听了这个笑话觉得这些人真傻,他们的行为很可笑。可是现在我发现自己也有点像他们一样了,比如某个同学买了一件衣服,从内心讲我并不认为这件衣服好看,可是同学们都说好,我也就会认为它好看,而且也会要求家长去买一件。再比如同学们经常一起到网吧去玩游戏,我知道这样会耽误学习,可同学们都说偶尔去去没问题,自己也就跟着去了。有时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