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9,(3):66-67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那么,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徐福到过日本一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徐福渡海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我在日本期间,兴趣使然,对此做了一点儿考察,包括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对于这一千古之谜,参加“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认为,立后关系到秦王朝的政权建设,但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及家庭环境之影响。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敏说,秦始皇在有机会立皇后的时间内未立皇后有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很复杂的。除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外,还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后宫美女过多有关。秦始皇曾4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3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正是有长生不死的厚…  相似文献   

4.
侯涛 《科学大观园》2013,(16):52-53
秦始皇年间,方士卢生从东方带着一本《录图书》回到咸阳,这本谶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东汉以来的近2000年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秦二世胡亥应验了这一预言,把秦朝灭亡的所有责任一股脑儿推到了他的身上。然而,细究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亡秦者非胡也,乃子婴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1996年,国家组织了200多个学者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于2000年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个年表把中国的历史往前推了1200年,到公元前2070年。中国的历史究竟有多久?  相似文献   

6.
“木兰从军”是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讲叙古代花木兰替代年迈的父亲服兵役,女扮男装从军12年的事情.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人,历朝历代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有人则认为是隋恭帝时人,还有人以《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为依据,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日本和韩国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去中国影响化”。即要把中国的影响去掉,企图否认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影响。比如,日本有学者说,日本的文化跟中国没关系,日本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甚至有的学者为了证明日本的历史古老而不惜弄虚作假。韩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黄河文明的祖先实际上是韩民族”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等身高针灸铜人,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日学者多认为系由中国古代传去的--或以为是宋天圣铜人,或认为是明正统仿宋铜人.1989年日本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关于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铸针灸铜人的史料记载,对这具针灸铜人的制作年代及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仅此一条史料还无法解释其他相关的疑团.近年来作者从该铜人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以大量更直接的证据及可靠的旁证证明:该铜人系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奉幕府之命,于1809至1819年间铸造.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1,(5):46-46
过去两三个星期,股市涨升不断。那天和几个朋友聚餐,有人开心地说:“住的套房快能解套了!”而也有人说:“我运气还不错,前一波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一波反倒有不少斩获。”另一位男性友人则接过话茬:“我就没这个命,我的运气一直超烂,该赚的时候赚不到,该赔的时候通通跑不掉。”  相似文献   

10.
田达 《科学大观园》2009,(20):35-36
中国赔款造就“日本奇迹”?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这个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日本学者认为,实际上中国的赔款与日本经济的起飞无关,相反,它还成为日本后来惨败的伏笔。加藤佑三说,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端于18世纪70年代,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这种传统工业化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二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各人都提出自己的见解,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作了有益的探讨。本文认为有很多见解都存在不妥之处,都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提出以“物极必反”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来解释“李约瑟难题”,算是一种新的说法,是否合理,有待于继续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木村资生于1968年提出中性说,对自然选择说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以下三个事实是与自然选择说的解释相反的:(1)存在着中性突变,中性突变能在种内贮存下去;(2)中性突变分子比有利突变分子的突变量大,且进化速度更快;(3)分子的进化速度一定。中性说提出之后,评价的分歧很大。有的认为它“在原则上违反了达尔文主义的核心-自然选择说",是"击中要害"的,又有人说"中性说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有人则干脆断言"不可能有这种既不好又不坏的中性突变"  相似文献   

13.
王青 《科学大观园》2006,(18):51-53
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从人类到细菌,从蓝铃花到蓝鲸),都源自同一种实体,一种30亿年或40亿年前漂浮在“原始汤”周围的原胞。这种实体是什么样子呢?它又是如何生活,以及生活在哪里呢?科学家正一步步为我们解开这些谜团。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6,(13):62
老爸说他小时候没受过性教育。爷爷在老爸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老爸是独子,跟着奶奶长大。奶奶是保守的人,一直到今天,只要电视上出现太亲昵的画面,奶奶就会走开,所以老爸更不可能从奶奶那儿得到性教育。“即使有,也是错的!”老爸对我说“,小时候,我问你奶奶,女生为什么没有小鸡鸡?你奶奶说女人本来是有的,因为得罪了秦始皇,统统被割掉,从此就成了女人!”一直到很大,老爸都认为女人是秦始皇造成的。他很痛恨秦始皇,不但焚书坑儒,还割女人的小鸡鸡!食色性也大概就因为老爸没人问,所以性教育都是“自修”的。他看过很多这类的书,学理一大堆,无…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在陕西省西安市境内,西安是千年古都,自西周建都丰镐,历经秦、汉、晋、魏、隋、唐,明等朝代。明王朝建立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西安留下了许许多多古文化遗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就是众多文化遗迹瑰宝中的一个。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  相似文献   

16.
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后,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这个农耕民族的面前:如何对付北方这帮野蛮的强盗呢?秦始皇的经济账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  相似文献   

17.
王征 《科学大观园》2007,(14):44-45
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是自秦始皇以来少有的好皇帝,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位学贯中西的学习型皇帝。然而,关于他的死却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他是病死  相似文献   

18.
范尧 《科学大观园》2009,(12):59-59
二战时期,英国情报人员成功的利用“图灵甜点”密码破译机,破译德国纳粹车方的“谜团”密码,使战争因此提前两年结束。近年来,一批二战老兵花费14年心血,复制了破译“谜团”密码的解码机,揭开这个谜团。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的大地形状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很多人以为,“天圆地方”是我国最早的宇宙理论。也有人说,这是古人对天地结构的直观认识。但仅仅“天圆地方”四个字,显然不能说成是理论;若说是直观认识,亦有种种不通之处。曾子就曾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可见,他也不认为天地形状是“天圆地方”。诚然,老子有“大方无隅”之说,但结合上下文看,这纯属哲学思  相似文献   

20.
“避雷针”一词最早见于日本。1872年,在日本的一本德日词典中,该词用来对译德语的Blitzableiter(避雷针),此后逐渐流行。20世纪初,“避雷针”进入中国,如在《世界通史》(1903)和《日本法规解字》(1907)中,均能找到例证。不过有人认为,“避雷针”这个名称不是很适合,于是出现了“接闪杆”。理由是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但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