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曦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汉译英的主要障碍。汉译英有直译、直译加注、借用与意译四种方法。用归化或直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传达社交语用中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英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意义固定的数字成语,但这些数字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英译中,要准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数字的形式和意义并非易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人们的目光从一味追求语言层面的对等转换到了功能的对等,为探讨汉语成语中数字的英译方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的中国,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描述新生事物的新词也随之增多,出现在各种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对于这些新词的翻译,尤其是经贸领域新词的翻译,对于翻译者是一项棘手的工作。本文先概述了经贸新词的特点、种类等,其次介绍了传统的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标准,接着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最后以上述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经贸新词翻译的对策,以期对经贸新词的翻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外宣品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策略。选取语用功能对等这一切入点来管窥旅游文本的文本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对旅游英汉两种文本进行了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5.
黄峰斌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4):70-72
英汉句子结构存在着差别,尤其体现在谓语动词上。相对英语而言,汉语兼语句为汉语一大特色。本文从分析汉语兼语句的结构特征入手,通过英汉句子谓语动词对比,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汉语兼语句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语言中人称称谓纷繁众多,其中"老"词缀构成的人称称谓颇具代表性,本文以"老"前缀构成的人称称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构成和人称称谓特色及其对应英文翻译,借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数字的模糊功能,分析了模糊数字在创造中国古典诗歌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语用功能,提出了古诗中数词英译的六种基本方法:完全照数直译法、变换数字改译法、略去数字意译法、增添数字意译法、词类转换法、数字转换法。 相似文献
9.
旅游英语的特殊性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本着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和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重点原则,综合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充分发挥其目的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更好地推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数字的语用功能及其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数字的模糊功能, 分析了模糊数字在创造中国古典诗歌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语用功能, 提出了古诗中数词英译的六种基本方法: 完全照数直译法、变换数字改译法、略去数字意译法、增添数字意译法、词类转换法、数字转换法. 相似文献
11.
12.
古丽拜克热·托尔逊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5-7,46
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的“称代”,其作用是避复求简,使语言表达简洁紧凑。不同类型的称代有着不同的表意特点,能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提高称代的表意功能。运用“称代”时,不仅要求称代的语体明确,还必须注意交际场合,协调语体,做到言与意合。 相似文献
13.
陈琼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88-90,95
现实中汉语新词的英译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实例就其中语言差异导致中国式英语、文化信息的缺失、表达悖于习惯、政治性词语措辞不够谨慎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汉语特色新词英译应采取异化策略,并提出了音译加解释和直译加解释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68-73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中的社会称谓语进行分析,给出汉语社会称谓语的选择因素和选择模式。研究发现,汉语社会称谓语面称的选择受社会身份、关联因素、情景因素和最小化原则等制约;背称的选择受共享知识、关联因素和最小化原则等制约。在具体语境中,交际者根据选择因素,寻找相关的选择路径,恰当地称谓对方。 相似文献
16.
金瑜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1)
文化、语言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章旨在通过汉英颜色词“黑”与“black”的文化内涵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子的子女”及“孙子的孙子女”这两个称谓的方言用词比较复杂,存在着多层次交叉的现象。这两个称谓的方言词来源有两种:一是秉承古词用法;一是古称谓词指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8.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运用标记理论,对汉语的称呼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构建称呼语形式和功能的关联模式。本文以称呼语所反映的亲密程度和发话人意图为参数归纳出四种关联模式,认为称呼语的功能变异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必须充分考虑语用中的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20.
范丽君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5,32(6):139-142
亲属称谓词是亲属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蒙古语亲属称谓词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蒙、汉两个民族在婚姻家庭层面上的影响特点。从语言、文化和婚姻的角度可以说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借入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