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琛琛 《工程与建设》2011,25(2):175-177
随着城市范围的逐步扩大,城市边缘区旅游种类越来越多,文章归纳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常见的五种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模式,并指出其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边缘区的扩展状况密切关系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演变.基于1994、2000、2005、2009年4个时期 TM 影像资料提取出的建设用地数据,通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系数和建设用地密度指标,利用象限 缓冲区分析法将大兴区分成8个象限进行扩展分析,研究1994—2009年大 兴 区 建 设 用 地 扩 展 的 时 空 分 异 特 征.分析表 明,大兴区在15a间建设用地剧烈增加,且增加的强度越来越快;各 区 建 设 用 地 密 度 的 差 距 越 来 越 大,但 差 距 并 非 均 等 变大;大兴区建设用地扩展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因素与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3.
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总结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区内涵、特征、范围界定、演化过程、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城市边缘区存在问题的研究,并相应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的扩展状况密切关系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演变.基于1994、2000、2005、2009年4个时期TM影像资料提取出的建设用地数据,通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系数和建设用地密度指标,利用象限缓冲区分析法将大兴区分成8个象限进行扩展分析,研究1994—2009年大兴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表明,大兴区在15a间建设用地剧烈增加,且增加的强度越来越快;各区建设用地密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但差距并非均等变大;大兴区建设用地扩展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因素与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休假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日益蓬勃,短途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常见方式.本文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城市边缘区旅游的现状、开发原因、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总结,并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沙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举足轻重。根据长沙市边缘区各乡镇经济单元的区位、交通、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提出卫星城镇模式、交通主导模式、园区开发模式、产业主导模式、旅游开发模式共5种主要发展模式,以及组团开发、区域推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兰州城市边缘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卫星城镇发展是保证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接地带,是城市扩张的前沿,也是城乡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准确地识别城市边缘区,有助于从城乡对比的角度来衡量城市化程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推进城市规划学科的进展.以海口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选用不透水面指数评价土地利用程度,然后运用最大熵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界定海口市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并对海口市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进行具体识别.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验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并依据识别结果对海口市2009—2017年城市边缘区扩展状况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城市边缘区扩展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交通和人口等因子的影响.将不透水面指数与最大熵阈值分割法相结合可以直接从遥感影像中识别出城市边缘区,这是后续对这一特殊区域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对海口城市边缘区扩张研究,有助于促进海口市的城乡协调发展,其对海口市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边缘区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的定性描述,而对边缘区的定量界定及增长驱动力研究较少.依据徐州市1987~2008年遥感图像,运用信息熵和异速增长模型对徐中城市边缘区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边缘区扩张具有方向性,1987~2003年城市边缘区的扩张方向为东南方向,2003~2008年主要为北方向和西北方;基于异速增长模型人口的增长方向与城市边缘区的扩展方向基本吻合,说明人口是推动城市边缘区扩张的一个主导因素;在徐州城市边缘区扩张过程中,增加的城市用地主要来自于灌溉水田和林地,但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地带开发房地产的现状,分析了房地产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提出中心区是形成动迁的最初动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区耕地变化的发展预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试验研究区,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最小二乘法模型预测。运用定性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所选定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变化范围和变化量),变化过程,从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动向。通过对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并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部门等提出合理性,科学性建议,对实际工作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模拟用地扩张,对了解区域未来用地状况、科学合理编制城乡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选取3期Landsat影像,采用基于决策向导的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链(CA-Markov)的综合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过去6年间研究区的用地类型时空转化特征进行分析,模拟研究区用地状况并采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检验,利用经过验证的限制条件和因子模拟研究区未来的用地格局.结果显示:基于决策向导的CA-Markov模型对模拟城镇用地扩张具有可靠性,模拟精度可达80.62%;研究区未来建设用地将继续大幅扩张,调整现有规划增加建设用地以及提高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方能满足进一步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地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内村庄城镇化发展问题意义重大.从发展思路上阐述了村庄城镇化的4个主要层面内容,并结合江浙经济发达地区村庄城镇化发展实例,总结出了产业聚集型、商贸市场型和旅游特色型等3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为避免由房地产为主导而造成城市建设的无序,避免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盲目拆迁和“驱赶农村居民“,需要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和社会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提出一个理性和科学的空间建设引导。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角度建立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研究区域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建设策略,对各居民点未来建设进行空间引导。  相似文献   

17.
提出"全碳排"核算方法,其核算账户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费潜在碳耗用和废弃物排放潜在碳耗用;以太阳能值为量纲归一化工具,进行全碳排放量核算;以全碳排核算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碳排人口承载量、单位碳排经济产出量和单位碳排人均可支配收入获取量等信息,构建能够反映碳效率和发展协调度的碳排放绩效综合指数,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以北京市和重庆市为例,评价2001—2011年间的碳排放综合绩效。结果显示:两个城市的能源消耗碳排在全碳排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可见即使从全碳排视角来看,能源消费仍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两个城市三个方面的分指标值差异较大,可见不同的生产水平对碳排影响不容忽视;较之仅考虑能源碳排及碳生产率的传统碳效率评估,基于"全碳排"核算的碳综合绩效评价,可以更为公平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为地区碳减排责任认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对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的分析,发现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已由过去定性的经验划定逐步走向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文章以西安地区2002年1:100000的遥感图像做成的假彩色合成影像图为计算依据,结合Matlab软件编制程序识别图像,运用“断裂点”法和“信息熵”法来进行运算处理,划定了西安城市边缘区的范围。尽管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主观经验判断的问题,但通过对西安城市边缘区划定的结果来看,两种方法可行性还是比较强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能够带给经济增长更多的动力和空间,而城市经济增长反馈于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和GDP数据,运用脱钩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主城区在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处于扩张性复钩(2001、2002脱钩指数r1分别为-0.504,-0.173),随着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逐渐从扩张性复钩转变成弱脱钩(2003,2004,2005脱钩指数r1分别为0.064,0.245,0.307),跟理想状态的强脱钩的差距逐渐缩小;重庆东南翼和东北翼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则是处于弱脱钩状态,2006—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向扩张性复钩转变。2)2000-2005年间重庆主城及周边少数区县建设用地扩展与第二产业增长呈扩张性复钩(g10,t10),其余区域均弱脱钩(g10,t10),2006—2010年间弱脱钩趋势更为显著;主城区及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区县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状况逐渐减小,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两翼的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武隆、黔江等地多数区县处于明显的弱脱钩状态,其他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况愈发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化过程中,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可归纳为3种最基本模式:统征统管模式,整体国有化模式和产权二元化模式。通过对我国现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文章指出进行制度创新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前提,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保证。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与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