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刻画2010—2017年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时空演变轨迹,并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度量二者的空间错位程度.结果表明,游览人数重心始终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回转与折返,并呈现三角板型空间特征.而收入重心轨迹沿"西南—东北—西—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回转,呈"十"字型空间分布.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11.82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km.两类重心经纬度变化与其差值变化均显示新疆西部、北部地区景区竞争优势明显.43.48%的高、中错位区均以北部地区景区为主,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国际大巴扎和天山天池景区ISM贡献度G值之和为50.5%,此为影响全局空间错位的关键区域.受新疆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政府政策导向、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差异等多方面影响,使二者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并出现错位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重心研究方法对1995—2006年全国及7大区国内旅游客流量、收入重心的空间动态变化轨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6年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呈“西北—北—东南—西北”移动,整体向北移动,国内旅游收入南北差距有明显的缩小;1995年以来国内旅游客流量重心呈“西南—西”方向移动,西南区的旅游业为我国旅游次级增长极,国内旅游客流量东西差距不断缩小.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客流量重心的位置和变动轨迹不一致,整体国内旅游收入重心较同期客流量重心偏东.7大区国内旅游客流量、收入重心呈现出各异的时空变化特点,各区内国内旅游发展存在较大不均衡性,多表现出省区间交错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1—2016年安徽省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安徽省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公路里程、旅游总人数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本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对邻近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要因地制宜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方向;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由旅游发展型城市带动旅游增长型、落后型城市。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安徽省17个地市1999-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并对旅游产品与旅游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虽然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在逐步缩小,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是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应通过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应进行适度的非均衡发展,以实现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本文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和SSM空间模型揭示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及其效应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地域差异明显;旅游经济总量不大,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不强,各地市旅游业空间竞争力均有所提升,毗邻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对研究区域影响显著;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与各地市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的差异及其消长变动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以GIS的空间统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安徽省2009~2016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经济热点区位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沿江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域数量逐年增多,方向上呈现沿长江自东向西扩展,冷点区空间位置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皖西北的阜阳市。安徽省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随机分布,局部集聚不明显,皖中地区增长率略大。最后,从区位、物质积累、政策、市场发育水平、人才五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森林人家”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SDE)、核密度估计(KDE)和空间自相关(ESDA)等方法,基于安徽省省域以及皖南、皖中和皖北三大区域等多个尺度对2008年、 2014年和2016年安徽省“森林人家”空间格局进行点、面多维测度,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不同因素对全省以及三大区域“森林人家”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人家”整体呈南密北疏空间态势;皖南地区一直处于全省“森林人家”热点地区,冷热点区域格局大体呈现南热北冷分布格局;影响全省“森林人家”分异格局的核心因素主要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人数、人口密度等,但影响三大区域森林人家空间格局的核心因素存在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新疆铁路、公路交通和旅游经济数据,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研究新疆14地州市的陆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为完善交通和旅游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提供现实依据.结论为:1)新疆陆路交通可达性整体呈现出以乌鲁木齐城市群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局部区域上,北疆地区的陆路交通可达性远远优于南疆地区,和田地区的可达性最差;2)前四级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集中在可达性高的北疆地区,尤其是乌鲁木齐城市群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最为密切,首府乌鲁木齐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3)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显著;4)陆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总量相关性明显,均体现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理集中指数、重心模型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进行综合探究,并结合相关性系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场强层级区际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以红河州为中心的单核分布模式;(2)旅游流重心总体呈现在波动中向东南方向偏移的态势,偏移速度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各市州对旅游流吸引力的波动程度渐趋降低,但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在持续扩大;(3)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及文山等市州形成了旅游经济联系高强度集聚区,怒江州与其他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均较弱;各市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4)旅游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化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据此构建了江西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结合ArcGIS可视化表达对2005~2015年江西省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江西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但综合水平都不高,旅游设施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影响江西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2)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重心整体向北迁移,4个重心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震荡徘徊,整体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特点,而4个重心所形成的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逐渐缩小;3)10 a间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状况普遍存在且分异明显.高度错位区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错位程度逐渐南移,呈现出"北部凸显—中部凹陷—南部凸显"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旅游产业布局,本研究以新疆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 2007年、 2019年的截面数据,利用重力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A级景区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新疆A级景区重心与旅游经济重心演变呈现较大差异,景区重心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迁移并逐渐靠近几何重心,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新疆A级景区分布呈现"离散→凝聚"的演化特征和"分散型→一核多边→两核心三组团"的核密度演变特征.(3)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疆A级景区空间格局并构建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旅游微博注册数,利用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西北五省旅游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北五省的整体旅游信息化水平不高.从省域来看,陕西省发展较好;从省内来看,省会城市具有领跑效应;从旅游主体类别来看,旅游企业发展较好;(2)西北五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格局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效应;(3)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及旅游发展水平是制约西北五省整体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五省A级景区资源价值与旅游收入匹配为研究对象,选取五省各自A级景区数量和2019年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指标,利用旅游空间错位指数、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模型分析西北地区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现象.结果 表明:A级景区重心为(96.35°E,38.66°N),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为(102.15°E,37.81°N),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007年~2016年的数据,对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的分析选取了国内游客到访率和旅游区位熵的指标,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分析选取了入境游客到访率和游客的动态指标,分别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全面分析了安徽近十年的旅游市场变化情况.选取了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邻近六省的截面数据,对七省区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虽有一定差距,但是不太大,而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各市差距较大,尤以黄山、池州为甚,皖南—皖中—皖北梯度递减.最后又从游客量、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对七省进行全面比较分析,安徽省各项指标在七省中排名都不高,处于中下等,表现出落后的状态.据此,提出了发展安徽旅游业的建议,为区域旅游的平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重心模型、重心偏移距离和方向计算公式,选取2000—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出人口重心地理坐标,结合重心路径几何图示法,在Arc GIS 10.0环境下绘制出人口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图,从偏移方向、移动距离、移动速度、斜率等方面来研究在2000—2013年期间人口重心的空间转移动态变化路径,得到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情况.研究表明:在2000—2013年期间,我国人口重心基本上位于(113°E,31°N)附近,人口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远大于南北差异,我国人口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年际变化复杂,13年来总体趋势向东北偏移,但在近几年开始转向西北,移动速度缓慢,平均每年仅移动2.11 km.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口重心产生偏移的主要驱动力,从2015年国家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推测中国人口重心在近几年中将继续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力,构建旅游新模式,以加快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化的步伐.方法 选取2000-2018年安徽省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以安徽省国内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和铁路旅游周转量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结果 人均生产总值和铁路营业里程对安徽省国内旅游收入有着显著影响.结论 给出了安徽省提高旅游发展力以及如何构建特色模式的建议,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全域旅游模式以此发展多元化旅游路线;通过打造"O2O旅游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仿造"乌镇模式"缩减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19.
基于百度指数统计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8月31日逐日网络关注度数据,从周时段、月时段、黄金周期间、三大旅游区域和网络关注客源地域特征5个方面研究安徽省22个著名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周时段内,网络关注度整体呈"平日高、周末低"特征,周五达到最大值;逐月来看,呈"三峰三谷"特征,关注高峰集中在12、3及4月;黄金周前5天关注度均明显上升,到节前一天达到最高峰,节后出现明显下降;网络关注客源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特征。三大区域网络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皖南最高且季节性波动最为明显,大合肥区次之,皖北最低且波动较小。需做好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全省旅游业均衡发展、旅游客流高峰期预防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