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新参数的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271^110及其衰变链各核的结合能进行计算,并用所得的结果计算α衰变能,然后用新参数的Viola—Seaborg公式计算这些原子核的衰变寿命。所得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原子核的中子数 N 和质子数 Z 的乘积与质量数 A 的平方之商(NZ)/(A~2) 近似为一常数的事实,以及用核力的汤川势计算核结合能的结果出发,得出了一个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合能新公式。  相似文献   

3.
用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系统地计算了A<40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讨论了轻核的均方根半径,给出了原子核均方根半径对原子核平均结合能及同位旋的依赖关系.在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唯象公式,用于描述A<40的所有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均方根半径.该公式考虑了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分离能及同位旋效应,不仅可以很好地符合稳定核的均方根半径,也能符合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的半径,包括有晕结构的核.  相似文献   

4.
剩余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对原子核质量和核子对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选定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相邻原子核的质量以及最后一个质子与中子剩余相互作用(δV_(1p-1n))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的奇核δV_(1p-1n)和偶核δV_(1p-1n)两个经验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得到一个新的经验公式,这个经验公式可以同时描述奇核和偶核两种剩余相互作用.分别运用AME2012和AME2016数据库的实验值结合新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质量数A≥100的原子核质量分别与AME2012和AME2016数据库中的实验值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值与AME2012和AME2016数据库中的实验值较吻合(A≥100时,与AME2012比较得到的均方根误差(RMSD)≈138.4 keV;与数据库AME2016比较得到的RMSD≈141 keV).此外,运用本文新的经验公式结合一些已知的核质量(AME2012)预言了一些未知的核质量,对比发现,本文的预言值与AME2012和AME2016的结果也吻合,其中一些预言值与AME2016中的实验值也较接近.由此说明本文计算中质核和重核质量的精确性可与AME2012外推法相媲美.  相似文献   

5.
原子核内核子的动量分布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的性质至关重要,核子关联是影响核内核子动量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基于核内核子短程关联的性质,分析研究了核内核子的动量分布,并计算了一些原子核内核子处在费米面以上的几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原子核中超流型对偶关联作用,利用Nilsson波函数和刘元等人计算出的能隙值,计算了S_m~(154)核的转动惯量。计算结果表明,核转动惯量可能与核具体特性有密切关系,刘元等计算出的能隙值,不能给出与实验符合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夸克能量损失公式和从轻子-原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得到的束缚核子中的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FNAL E866 800 GeV的质子打击不同原子核的Drell-Yan过程截面比,发现考虑能量损失的计算结果与FNAL E866实验数据符合甚好.建议在利用核Drell-Yan过程实验数据抽取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时考虑能量损失效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不同参数的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区(Z≥104)70个原子核的结合能进行计算,利用所得结果计算α衰变能,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新参数的结果更为理想.然后将新参数的α衰变能代入新参数的Viola-Seaborg公式,计算超重核区原子核的衰变寿命,通过对所得结果和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出研究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能量从20至180MeV区域反质子与原子核的散射现象.从多次散射的理论框架,获得反质子的光学势,这一光学势能很好地描述从轻核至重核在整个能区的弹性散射实验.同时从Glauber多次散射理论,也获得与弹性散射实验相一致的结果.对于非弹性散射,DWIA的计算结果也与实验一致.这些表明在低能区反质子与原子核的散射是多次散射为主.  相似文献   

10.
超重核素287 115及其a衰变链的基态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287 115及其a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研究表明宏观一微观模型对新核素287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a衰变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也十分接近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此外,讨论了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在研究超重核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宏观-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287 115及其α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研究表明宏观-微观模型对新核素^287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α衰变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也十分接近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此外,讨论了宏观一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在研究超重核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从六十年代起,Glauber理论广泛用于原子核之间的散射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功。在处理核——核散射时可以将核子——核的Glauber多次散射理论直接推广到核——核散射,得到一个形式简单的散射振幅公式(参看第二节公式(7))。然而在这一微观描述中,即使象~4He+~3H这样轻的原子核之间的碰撞,基于它们是多粒子体系,使得理论处理相当冗繁。至于计算粒子数更多的原子核之间的碰撞,其繁琐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核质量公式中的壳层修正项进行比较。我们选择了目前常用的四种核质量公式和三种壳层修正项互相配合,计算了1270个核素的质量,并讨论了计算结果,指出了与实验符合最好的核质量公式和壳修正项的形式。这些计算可作为进一步改进壳修正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超重核区(Z≥110)中的30个原子核运用文献[1]给出的新参数的Violar-Seaborg公式和文献[2]所给出的三个公式及其参数分别计算α衰变寿命,将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出上述四个计算α衰变寿命公式中最理想的公式是新参数的Violar-Seaborg公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 K=1/2时 Bohr—Mottclson 的转动谱公式对锕系和稀土区的22个核的66个 K=1/2实验转动带进行拟合,定出脱耦合常数,且分析了转动角动量和内禀角动量的耦合对转动谱和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原子核,K=1/2转动谱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6.
着重讨论了区分中子、质子的实际原子核体系的SO(6)动力学对称性。并利用这种动力学对称性预言了偶偶核122Xe~132Xe的低激发能谱,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相比较,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7.
运用推广的液滴模型(GLDM)并结合量子力学中的WKB方法计算了新核素263Hs,260Bh及其α衰变链上各核素的势垒贯穿概率,对该链上各原子核的α衰变半衰期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推广的液滴模型结合WKB方法计算出的α衰变半衰期可以很好地符合在超重核区的实验值,验证了推广的液滴模型在超重核区的适用性,能够很好地描述超重核的α衰变.同时,计算表明新核素260Bh和263Hs的合成及其半衰期的测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密度矩阵理论对原子核的结合能进行了计算,把原子核的能量看做密度矩阵的泛西,用变分原理求出原子核的能量和相应的核半径,假定核子间的作用势阱为高斯势阱,从低能实验数据来确定势阱参数,并假定交换作用为普通作用的二倍,则所得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大体相符。原子核的半径为1.2×10~(-13)A~(1/3)Cm,原子核的能量为(E/A)=-10.73+17.40A~(1/3)+(46.70-34.94A~(1/3))((2/A))~2+0.728~(Z~2/A(4/3))-0.556(Z~(4/3)/A~(4/3))+(0 偶一偶核 (69.0-40.9A~(1/3))1/A~2 奇数A核 (125.9-69.5A(1/3)) 奇—奇核)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尼尔逊势的宏观-微观理论系统研究了最近合成超重核294118及其α衰变链的基态性质.给出了这些原子核的结合能、α衰变能和寿命,重点讨论了这些原子核的α衰变能.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和其他理论模型作了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也与其他模型的结果接近,表明宏观微观理论模型对超重原子核基态性质的描述是可靠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超铀元素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于超重核实验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指数规律和理论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对超铀区原子核β-衰变寿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和讨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宏观-微观模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指数计算公式对超铀附近原子核寿命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也与宏观-微观的结果符合较好.对这些同位素链上原子核的未知β-衰变寿命的进行了理论预言,可为将来的实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