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文慧 《科技信息》2010,(34):22-22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自从面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关注。本文分析了这部小说的三大叙述者之一—班吉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重意义,作为小说的开篇叙述者,福克纳笔下的班吉形象丰满且具有多面性。他不仅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形形色色的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笔下有三个反面人物:杰生.康普生、金鱼眼、弗莱姆.斯诺普斯。研究者通常认为他们纯粹是邪恶人物,实际上这三个人并非天生就是邪恶之徒,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也有令人同情和怜悯之处。福克纳没有对人物进行概念化处理,他写出了人性的复杂矛盾,体现出了一个伟大作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3.
雷华 《科技信息》2009,(2):121-121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南方的没落贵族,她性格古怪,深居简出,最后竞毒死了自己的情人。福克纳通过塑造爱米丽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南方爱恨交织的感情。福克纳在对她进行无情讽刺的同时,也对她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杰克.伦敦和威廉.福克纳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印第安人形象。他们按照殖民者的标准被塑造成想像中的土著形象,他们是野蛮、愚昧和落后的象征,无法逃脱灭亡的悲剧命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第安人已经成为了模式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相似文献   

6.
自《废都》始,贾平凹的小说中陆续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为融入城市艰难打拼,他们中有周敏、柳月等“拉斯蒂涅”式的个人奋斗者,有高兴、五富等进城“讨生活”的农民工。他们有各自的理想追求、痛苦艰辛、迷茫困惑,跟城市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城市是亲和而非对立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者意识到忽略城市带给“打工者”的快乐新奇的另类生存体验,对底层人群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关怀,是对人性的另一种形式的压抑与践踏。  相似文献   

7.
周礼和儒家之礼都是对社会的规范、对人的约束。阮籍不赞同也不反感它的存在;魏晋之阮伪礼之风甚嚣尘上,不仅亵渎了礼的原则,也践踏了人类的善良与本真。于是,阮籍率意任性,践行自然之道,以此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迪尔西为福克纳笔下众多黑人形象之一,小说中的迪尔西既是作者的真实投射,又是基督的化身,用大爱托起了摇摇欲坠的康普生家族。她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毅力、仁爱与忠心等美德的体现。小说的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反映,与真实作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福克纳本人也把关爱、怜悯、同情和牺牲视作人类的普遍真理。由此可见,迪尔西与作品的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是一致的,是故事的可靠叙述者。  相似文献   

9.
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书,揭露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对人性的摧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态的践踏、人性的剥夺和人们之间矛盾对立的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不屈的灵魂     
福克纳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这在小说《八月之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通过分析处于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枷锁禁锢中南方人的生存状态,及人物莉娜和克里斯默斯身上所体现出的南方人固有的坚强不屈的优良品质,来剖析阴霾社会中充满人性光辉的光源所在,并重申了福克纳对南方人重生的期盼.  相似文献   

11.
传统伦理政治虽然早已消亡,而伦理政治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茅盾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考察,可以看出伦理政治思维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在获奖作品中最为根本的表现为女性对男性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二是在性关系上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但女性自我的生命意识却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
夏洛蒂·勃朗特与萨克雷分别塑造了家庭女教师形象 :简·爱与利蓓加。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中有异 :她们所处的时代 ,社会出身 ,人生道路大致相同 ,但在褒贬色彩和形象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则主要是由于创造形象的作家萨克雷与夏洛蒂·勃郎特性别不同造成的。作家性别的不同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梯度流域变换算法与传统算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变换是图像分割的有力工具,流域分割方法的性能主要依赖于图像梯度。文中利用传统单尺度梯度算子流域分割算法和多尺度形态梯度流域变换算法,分别作用于计算机视觉细胞图像和水果图像,结果显示传统分割算法和多尺度算子流域分割算法在不同的图像中显示出各自的优越性,第一种算法更适合于交叠区域不是很多,但质地不必十分均匀的图像;第二种则更适合于交叠区域较多,质地较均匀的图像。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歌从题材内容到风格特点呈现多元化色彩,既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也与诗人特定生活环境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思想化的相对开放、明、活跃,建构了诗人多元化的人学价值观。他们受多维人学价值取向影响,常常在特定条件下,对其思想化心理加以调节、反思甚至重构,并把其复杂内涵真实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作品从题材内容到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男性用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审美标准来诠释对女性的理解和期望,规范和约束着女性的精神、意志和身体,使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两性和谐相处和男女之间进行平等的精神对话与交流,于是,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便出现了一些为女性呐喊和描述女性自主意识苏醒的篇章。五四运动之后,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拉开了帷幕,作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深入发掘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女性文学形象,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前行指明了道路。21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似乎不如五四运动时期那么轰轰烈烈,但在文学作品中,依旧浮现出女性在社会、职场和家庭等压力之下的呐喊与奋进的身影。  相似文献   

16.
在前苏联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独立的精神和文学传统的持续探索的热情,表现了俄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来反思意识形态霸权所施加的制度化及对人的内在人性的影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这样的文学现象,无疑和中苏作家各自所在的精神人格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鼠,自然界的一普通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求生本能和谋生方式。仅由于鼠和人的某些利益相冲突,老鼠被人类所不齿,甚至遭灭门。人类对老鼠的态度可从一些词语、诗行以及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探索中英诗文中老鼠的形象,从而得知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人对老鼠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以及老鼠在不同文人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教学,实则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鉴赏品析的审美过程。本文依据接受美学原理并遵循文学鉴赏的自身规律,从赏析式教学法的角度,就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及点拨引导和启发学生想象、联想等问题,联系教学实际和具体作品进行了阐述。肯定并强调只有运用赏析式教学,学生才有可能在切身感受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文学形象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通过教学活动中的鉴赏感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形成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是在深刻洞悉社会生存境遇的基础上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创造出来的,是以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依附于文本结构之中,显示出深刻的丰富性和多层的文化意蕴;其动物意象包括凶猛动物、鸟类、家畜类、昆虫类,是以“群体”或群像而呈现的,这些意象反复的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隐喻性的存在,具有象征性。  相似文献   

20.
王彩云 《科技信息》2010,(31):153-153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作品中描写了大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构成了《聊斋志异》作品中最亮丽,最有魅力的部分。在近五百篇小说中描写女性形象的就接近二百篇。其中有一批贤德类女性,如林氏、颜氏、庚娘、细柳、珊瑚等都是作者尽力刻画的贤妻形象。在男性看来,她们的确很贤德,因为她们符合男性所设定的标准。但我们去认真分析她们的处境,会发现她们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贤德类女性形象加以分析,来阐述她们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