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更加突出.给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举办人文讲座等,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质;给中文专业学生开设文学文本解读课程,引导他们走近和欣赏文学经典,可以帮助他们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改探索及其教材新编比较活跃,但由于还没有一种探索在实际教学上获得普遍认同,从而未能使作为中学语文的延续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在广泛性上完成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转型.在大学的一般课程课时处于一再压缩、分化、小型化的今天,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由多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大学语文只是其中从文学角度进入的一门.它与大学的文学专业教育突出文学内在论的教学不同,更与中学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教学不同,它的目标是培育学生借助文学重新审视生活意义的心智.  相似文献   

3.
佘丹清,男,1966年出生,湖南桃源人。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南省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教学团队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核心成员,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非文学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必须定位适当,定位不适当,不仅影响到课程的效果,还会危及课程的生命力。大学语文课首先应当是文学课,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应当成为大学语文的基本目标;大学语文课还应当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语文课又应当是方法课,训练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洪艳  施琦 《南昌高专学报》2006,21(5):69-70,73
我校作为全省高校楹联教育示范基地,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开设了楹联课程,并在全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将楹联文化纳入教学大纲。因此,有必要对楹联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更好地促进该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陈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9-112,119
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以提高大学生母语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在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既必要又重要,但是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只有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建设,从而提高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明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4):153-154
从历史、现实、国际、国内几方面回顾了大学语文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途径:正确定位;长远规划;逐步推进。在此基础上,把大学语文设置成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课程,其教学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在具体教学中应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突出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学习相关文学及文化知识,强化审美实践,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非专业”的角度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和审视,认为成功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避其“非专业”所短,扬其“非专业”之长,加强课程的“专业”建设,在“专业”和“非专业”的平衡和互进中,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机制,促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10.
从高考恢复至今,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程。在大学之前的教学阶段,语文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课程,进入大学后语文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有所改变,很多非文学专业都徘徊在开设或不开设的犹豫中。且综观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来学习,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越来越少见,学生读的不多,教师讲得也不多,这种情况进一步传递了当今大学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该文主要对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及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现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名称及内容“高四化”、“专业化”、“影视化”三方面.对策主要有从改变大学语文名称入手,将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改为《中国文学与文化》;围绕新的课程名称建构全新的课程体系;针对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启用“循环式”教学法并配套改革考试与考评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处境比较尴尬,教学比较混乱,于是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的问题。全问讨论了三个问题,即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定位。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第三,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越发注重思政教育,这就说明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课程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出使用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是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内涵、传达文学底蕴的有效途径之一,涉及学生数量众多,专业涵盖范围较广,在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虽然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既有显著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资源,为思政化教育的融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该文围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分析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化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昱 《科技信息》2006,(12):124-125
大学语文有其自身的特色,它既有鲜明的人文性,又有很强的工具性。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并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其难点是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拓展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的高校改革背景下,大学语文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教育环境的挤压、教材的杂乱陈旧、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大学语文几乎处于“失语”境地。只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意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性功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使大学语文走出困境并重新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策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国家、学校、教师多方重视,共同努力;大力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期,有些青年学生内心空虚、茫然,丰富其精神内涵成为当前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语文"课程文学名篇汇集,正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的良好载体.可以凭借文学内涵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选取利于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延伸丰富精神内涵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21,(1):83-86
课程思政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也是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浸润思政教育的政治性,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有利于厚植思政教育的学理性,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价值性。但同时,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着顶层设计落地困难,部分师生重视不够;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课程建设不足;教学改革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困境。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守正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立德树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其着眼点应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改进与创新。不管是人才培养需要、文化素养课程的现状还是就文化素养的课程的内容而言,都应该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改进与创新。在改进与创新的内容和途径方面,应适当的缩减大学语文的诗文部分、重点突出应用性、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增加影视鉴赏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还应解决好文化素养课程所需教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