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五臣注除了辨字、释义外,还给难字注音,反切、直音、四声三法兼用,以反切注音为主,辅以直音注音。并与朝鲜正德本《文选》、唐写本《文选》残卷中的五家音进行比较,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异同,还原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真正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熹用韵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字元(口每),1130年生在福建尤溪,1200年卒于福建建阳。他的《诗集传》在相当多的韵脚下都注上反切、直音或叶音,按照所注音读《诗》,在当时是很和谐的,而读叶音的韵脚,一般是朱熹读来不和谐而改读的。据此,我们便可以通过《诗集传》韵脚的注音归纳朱熹的用韵实际。作为一大学者,朱熹注音不可能用方音,所以,考察朱熹的用韵,实际上就是考察南宋前期的韵部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孟子集注》注音的探源与分析发现,善格物致知的理学大师朱熹对前人的注音成果并非全盘照搬,在以《孟子音义》为蓝本的基础上,广采众说,对于《群经音辨》《孟子张氏音义》《孟子丁氏手音》《说文解字》《孟子陆氏注》等书的音读是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汉字进入电子机械,必须正视方块汉字的现实及其特点。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古今汉字标音、注音的历史,这样有利于理解当前汉字发展的趋向。 汉字标音、注音的发展过程是:形声标音;“通假”借音;“况”求音;“反切”注音;字母注音。 形声标音:就是指一个字,一半表形(与义有关),一半表音。表音部分叫做“声符”。  相似文献   

6.
《列子释文》直音例释中有很多反切与直音,本文对其中的直音进行了重点探讨,发现这些直音特点作用各异,文章为此进行了分类阐释。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姚刊三韵本《类篇》讹舛较多,曾有文对其进行过校勘,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今仍以石部为例,利用现存字书、韵书等相关文献进行校订,例举“ 、 、 、 ”四字注音之误和“ 、 、 ”三字释义之误。  相似文献   

8.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一般被学界称作《王二》。此书由于传抄或韵书作者编纂的主观性,导致在用字、注音、引书和释义等方面存在不少谬误。故以《王二》原卷为研究对象,参证其他韵书典籍,采用声训、义训和境训等训诂方法,从文字、注音和引书等方面去校勘讹谬,以期为唐五代韵书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实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说"箐"     
“箐”字在现代各大型辞典中的注音、释义都不尽一致,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从辞典编纂的角度来探讨“箐”字的音义处理。并对“箐”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用法(用作地名、人名)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反切浅说     
反切是古代注汉字字音的一种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拼合一个汉字的音,过去汉字书写是直行款式,第一个字写在上叫反切上字,第二个字写在下叫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被切字,其形式是被切字在前,切语在后。例如:  相似文献   

11.
自从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并逐步出现了文学作品,伴随着文学作品的产生,中国古代对文学的诠释进行了许多探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庄子的"言意观"及《周易》中的"立象尽意"等思想,对我们的文学接受与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成语"骄奢淫逸"源于《左传》,经历了单音词单独运用、近义词两两连用阶段,最后四字连文定型为今成语,其词义古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诗题"亚枝花"之"亚",历来释义不一。根据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的解释,结合元稹《使东川.亚枝红》自注,取其纵者而言,意为"低"、"俯"、"垂","亚枝"解为"垂枝"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4.
“只X”粘合成词的可能性看似很大但是实际数量并不多,这主要是“X”语义的抽象性与单音节特点使然.在满足“X”要求的前提下,临界频率高促使“只X”语义虚化,句法结构重新分析.语法化之后的“只X”具有连词、副词以及副词和连词兼类等不同词性.“只X”的语法化分析为探索连词和副词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见异"概念,用"形器易征"与"文情难鉴"作对比,引出识鉴"文情"问题。鉴照"文情"的三个条件:一、圆该,二、博观,三、见异。鉴照"文情"的标志——见异,其内涵包括同中之异、众见中之异者和某物或某事的特质等。"见异"是获取"知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17.
计时动量词"稔"在汉语史上曾被广泛使用,"稔"来源于其"庄家成熟"之义,"年"由本义引申而来,梳理计时动量词"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状况可知其在元明清之后逐渐走向消亡,消亡的原因是其句法功能较弱,使用频率小,在竞争中为其他计时动量词所淘汰。  相似文献   

18.
语境是词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深入语境,静态词义才能实现动态转化,语用词义才能真正形成.可以把词义语境看成是由两种框架结构组成的:一是相关因素参与的客体框架结构(简称客体框架);二是交际双方参与的主体框架结构(简称主体框架).词义语境对语用词义的理解价值包括:语境可以显示词义、可以延伸词义和赋予词语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词语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和开放的,意义的建构往往和文本中其它成分或其它文本联系在一起。词语的意义被放置在互文性编织成的意义网络之中。从词语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等角度探讨了互文性对词语意义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既非该词语言义的具体体现 ,亦非该词的联想义、社会义或色彩义 ,而是指该词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 ,由于特定的语境和用法的制约 ,随情应景产生出来的 ,与其语言义不相吻合的临时性意义 ,是偏离其语言义的言语义。这种临时义主要是通过辞格运用 ,词类活用 ,施受同词等方式来实现的。某词的临时义受该词的语言义 ,语音及语境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