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心态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外迁移民迁出世代生活的故土家园而重辟生活空间,其心态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在已经实现移民"搬得出"的基础上,要继续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各级政府和移民机构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移民的心态,方能更好地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作出移民工作的科学决策,推动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后期扶持工作的开展情况,关系着能否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和移民生存发展权利的实现。围绕"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培训"这一主题,本文探讨了提高移民培训效果的系列机制。  相似文献   

3.
何文辉 《科技资讯》2009,(17):61-61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了水库移民开发性安置的基本途径,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促进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推进安置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三峡移民经济现状及扶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三峡工程长期论证和各种原因,三峡库区经济十分落后,在大规模搬迁中,国家实施的是前期补偿政策,要达到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必须尽快实施后期扶持政策和措施,其扶持资金筹措,扶持对象,扶持办法等亟待研究并纳入研究决策。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事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大局,同时也具有特殊性。通过对湖北省外迁农村移民搬迁一年后的补偿情况、收支状况、基础设施、社会适应性、问题与期望等的入户调查,研究外迁移民的安置效果。调查表明:外迁移民安置补偿政策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移民获得了较好的土地、住房、基础设施,社会融入度也不低,搬迁对大多数移民来说是一次发展机会;同时部分移民因短期内不习惯安置地的生产经营方式、土地保障功能弱化而种地积极性不高、社会关系网络破坏而就业困难等,导致收入偏低,存在致贫或返迁的风险,以及存在移民对养老医疗不太满意等问题,移民期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为加快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外迁目标,及时解决移民安置后潜在的风险与问题,需要加强移民后期扶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三峡移民的难点在农村移民,农村移民的重点在万州。按照国家移民政策目标,三峡库区能否安置好农村移民,关系到三峡移民的成败。本文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分析了万州移民的容量和外迁安置的途径,提出了外迁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各级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移民工作,率领广大移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克难攻坚,以奉献精神铸就了三峡移民工程建设辉煌,顺利完成了三峡工程一期至四期移民搬迂任务并通过了四期移民工程验收,为按期实现三峡工程最终175米水位蓄水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三峡移民“搬得出”的安置目标,初步破解了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搬迁世界难题,树立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移民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安置任务全面完成,通过对三峡库区巫山县移民帮扶设施农业试点基地建设个案的探讨,摸索适宜于三峡移民安稳致富的新思路。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移民帮扶设施农业建设是解决部分后靠移民增收致富、保护水环境等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大棚、土地、水利、道路等整治和建设,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在建设管理、产业选择、经营机制、市场连接等方面要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为推广三峡库区移民帮扶设施农业建设、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万州区委、区政府用机关干部包户,推行人地挂钩和人房挂钩的办法,解析移民迂建这道世界级难题,是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创造性探索,为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积累了丰富的移民迁建经验。  相似文献   

10.
受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经济收入、移民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影响,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主人翁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外迁移民普遍存在“客居心态”,而“主人翁心态”则显得较为薄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调适和形成健康良好的“主人翁心态”,促进外迁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环境及生活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就地安置了50%的农村移民,由于该地区人口密度过大、人均耕地面积过小,农村移民耕地结构水平下降,致使人口与经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不可持续。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移民安置后期扶持力度,农村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移民后,由于环境发生改变,移民将产生相应的环境感知,而环境感知将会影响移民的环境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评估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生态移民所处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析了移民在环境变迁过程中的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律。研究表明:搬迁之初,移民呈现出对迁入地生产环境感知最为敏感,维持基本生计、增加收入成为移民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搬迁时间的增长,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感知程度增强,相对于生产及文化环境而言,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更为关注。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移民对民俗宗教、文娱设施、邻里关系等文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滑坡灾害在中国具有多发特征,能有效的对滑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是减少危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能够获得面式数据、成本低等优势。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能满足滑坡早期识别及动态监测的目的。以3景ALOS-2卫星PALSAR-2数据为数据源,采用二轨D-InSAR技术对米林滑坡进行形变监测,获得滑坡形变值。并最终得到米林滑坡灾前形变趋势,达到了发现变动,监测趋势的目的,形变趋势与实际结果一致,证明了D-InSAR技术用于滑坡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在广域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流动和户籍人口双向融合过程的视角,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究流动和户籍人口群际间居住融合对心理维度上社会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时,流动和户籍人口的居住融合对两群体心理融合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状况优于户籍人口;自有住房以及增加群体间居住邻近性的居住融合策略能显著地提升流动人口心理融合水平,但对户籍人口无显著影响;群际间交往能进一步提升居住邻近性对两群体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验证了“群际接触”理论。未来的融合政策应包括提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自有住房产权,促进两群体的居住邻近性和群际交往,消除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和排斥,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有恒产者有恒心”。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移民和流动人口的产生,给我国西部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要不断加强西部地区移民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而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6.
物体的质量和重量是否与运动速度有关?是否与带电状态有关?为什么陀螺旋转起来后"重量"会变轻?为什么电容器充电后"重量"会变轻?为什么气球充电后会向上飘?实验物体体积增加,导致空气的浮力增加,是产生称重变化的原因。物体的质量和重量与运动速度无关,与带电状态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7.
生态移民社会融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文章从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分析,认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总体融入水平还不高,还需政府、社会以及移民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移民才能从"二元社区"完全过渡到"敦睦他者",逐步走向"同质认同"。  相似文献   

18.
迁移者自由流动并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迁移者的空间选择聚集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人力资本积累与流入地工作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流动的方向,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其集聚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资本依赖度在迁移者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低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以住房分化视角, 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与房价数据, 分析流动人口住房占有的特征与空间格局, 住房阶层的结构及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 我国流动人口住房占有形成非农户籍、高学历流动人口大量占有城镇住房的特征, 呈现沿胡焕庸线分异的空间格局; 我国流动人口形成“三阶五层”的住房阶层结构; 户籍与社会保障的结构性因素仍然阻碍流动人口实现住房阶层跃迁; 部分流动人口凭借个人社会经济条件与流动要素等非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基本上实现住房资产积累; 制度变迁、城市规模与城乡差异共同作用, 加剧城市住房阶层分化, 导致下层住房阶层流动人口内卷与上层住房阶层优势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