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本文认为,王守国所著《诚斋诗研究》一书,集多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扬万里的诗歌进行剖析,立足微观,折射宏观,在对诫斋诗的勾幽入微与阐释中揭示出中国诗歌美学的宏观特征及发展走向,并且在作家作品的系统研究上,走出了一条比较新颖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张建雄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2)
穆旦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本文通过对穆旦《诗八首》的分析,说明它所包含的异质情感和理性审视对中国现代 爱情诗传统的终结意义。同时说明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滋润下,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4.
穆旦和钱钟书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擘,其作品分别集中在诗歌领域和小说领域。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位作家,却在其代表作《诗八首》和《围城》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相近性。这种相近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内在涵义和艺术表现方面,尤其是对感情的认识和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剖析,无不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诗作《有的人》以近似口语化的非常态逻辑语言开篇,凭借“生”与“死”两个矛盾概念的两极碰撞,勾勒出诗歌的艺术框架,思想意义反向扩张,对立中求得统一,显示出深邃的辩证哲理,主题因此而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6.
关于陶渊明《赠长沙公并序》一诗的写作时间,前人考订有误。正确的应是作者晋孝武帝太元十八癸已(公元393年)作者任江州祭酒之时,年29岁。诗中的“长沙公”亦非陶延寿,而应为延寿之父陶绰之。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菩萨蛮》十五首词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然而在这富丽的艳词背后却饱含温庭筠理想落空的绵绵恨意,联系整个时代和词人的真实情况,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位士子特立独行的真本色、真性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角度入手,结合杜甫的生活道路、政治理想、忧患情怀及其艺术追求、审美理想,围绕《春夜喜雨》展开个案分析,认为此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并进一步认为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其他作品的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9.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杨俊才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2)
梁启超在当代人物传记方面的创作成就很少有人注意。本文从它的几篇代表作出发,分析了梁启超当代人物传 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肯定他在传记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审美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审美教育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趣味"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情感"作为审美教育的本质,以"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从而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内容、地位及方式,故而为中国现代意义上审美教育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齐己诗集校注》中的四首诗中涉及到的人物"丞相"、"关令"、"马辨"、"栖公"、"徐员外"注释进行辩证。指出"丞相家"非马殷家,而是唐相张九龄家;"关令",非谓苻坚,而"马辨"非为人物,用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典故;"栖公"非谓栖隐,而是齐己的另一诗人僧友栖蟾;"徐员外"非不详其人,而是马楚国天策府学士徐仲雅。 相似文献
14.
《蜀中广记》是闽中曹学佺官四川右参政期间搜罗巴蜀文献精心剪裁编写的史部杂抄类著作,此书征引资料浩繁,又保存了不少曹学佺本人的诗文.这些作品不仅可补《石仓诗稿》《曹学佺集》之缺失,亦可据曹氏行迹正别集编年之误,更可与别集对勘,价值不菲. 相似文献
15.
王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5)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由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新的“国家观”,塑造近代社会理想人格“新民”形象;二是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发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倾其多半生精力研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有其理论价值所在,也有失之偏颇之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政治救国为价值目标来开启人生航程的梁启超,其思想焦点经历了两个层面的深入性转变:一是从政治到文化、从为救国而新民到为立人而立人的转变;二是在对人的理解上,披理入情,并把对情感的思考,从着眼于情感与国民性、政治的关系向情感与人的存在、与生命的自由伸展的关系做了大幅度的拓展。正是对文化和生命意义上的“人”的终极眷注,正是从追寻人生灵趣的角度对情感的肯定,使梁启超将早年的政治功利美学发展为情感、趣味、生命一体的文艺美学和审美人生论。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 超,作为资产阶级的史学领域的拓荒者,他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 但是当时的历史观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对科学历史做出真正的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青年时期曾热心于政治而晚年潜心于学问的梁启超,不论从政还是治学,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兴邦救国.这使他的治学生涯既融进了政治家的风范,又具备了学者的品格.而他的文艺思想亦兼具二重性,既重其学术性,即文学本身特质的探求,又重其政治性,即对政治与民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现存王闿运六卷本《唐诗选》最早是光绪二年刊刻于成都尊经书局,但根据王闿运日记、年谱及其他一些资料,可推知该选本初次刊刻时间非光绪二年,而应该是光绪十二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梁启超系统地探讨了晚清时期举办的国内地方公债的历史.尤其是对"袁世凯式公债"的评析,集中披露了地方官僚竞相举借国内公债的真相,体现了梁启超在内债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清醒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