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MNDO方法在VAX8350计算机上对香茶菜酸和道浮香茶菜乙素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给出了分子轨道及其能级、电荷密度、键级.并对其电子结构与抗癌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云南两种香茶菜属植物灰岩香茶菜与淡黄香茶菜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其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的方法。结果:两种香茶菜属植物根的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有一定差异。结论:实验结果可为其生药鉴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总序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总序香茶菜(RabdosiaRacemosa(Hemsl)Hara)和蓝萼香茶菜(Rabdosiajaponica(Burm f)Haravar.galaucocalyx(Maxin)Hara)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别鉴定出46种和40种组分,所鉴定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占其全油的84 77%和73 5%.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酯类、烷类等.  相似文献   

4.
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药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茶菜属植物全世界大约有150种,已研究品种达80种。香茶菜属植物具有抗肿瘤及抗菌消炎作用,其生物活性物质是二萜类化合物。本文对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现状、抗肿瘤机理及药用功能进行了概括,并对其药用功能的开发利用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龙胜香茶菜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胜香茶菜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出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胜香茶菜素E(1)、鲁山冬凌草丙素(2)、β-谷甾醇(3)和十六烷酸(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石油醚部位中活性成分β-谷甾醇含量近5%。  相似文献   

6.
蓝萼香茶菜提取液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忠民  沙伟  胡修茵 《广西科学》2007,14(2):160-162
分别以无水乙醇、乙酸乙酯、三氯甲烷、蒸馏水和丙酮作为提取剂,用回流提取的方式提取蓝萼香茶菜[Isodon japonica(Burm.f.)Har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的5种提取液,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稀释法测定提取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米曲菌的抑菌效力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5种提取液对实验菌均有抑菌作用,对4种致病菌的MIC的排列顺序为:无水乙醇提取液<三氯甲烷提取液<丙酮提取液<乙酸乙酯提取液<蒸馏水提取液。  相似文献   

7.
维西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肃产维西香茶菜(Rabdosia weisiensisC.Y.Wu)茎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6个已知化合物,用波谱学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熊果酸(1);3β-乙酰氧基-12-烯-28-乌苏酸(2);胡麻素(3);欧槲寄生甙乙(4);胡萝卜甙(5);β-谷甾醇(6).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丽江产的露珠香茶菜Isodonirrorata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其叶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3个化合物,利用IR,MS和NMR等波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从唇形和尾叶香茶菜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提取了4个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以及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方法,对以上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化合物1在该植物的文献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及应用进展喜人.本文综述了利用Bt杀虫蛋白基因、豇豆蛋白酶抑制素基因、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以及外源凝集素基因等抗虫基因开展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的概况,并探讨了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植物多糖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植物多糖由于它们独特的功能和低毒性,作为新药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表征鉴定的方法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医药领域潜在应用价值.并就实验室对芦荟多糖的研究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葛根甙元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根甙元在0.1mol·L-1H2SO4底液中,出现一灵敏的示波极谱导数峰。峰电位为-1.10V(vs.SCE),峰电流与葛根甙元浓度在5.0×10-7~6.0×10-6mol·L-1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10-7mol·L-1.用于片剂的测定,回收率97.5%~105.0%,用吸附伏安法,当富集时间为60s时,峰电流与葛根甙元浓度在20×10-9~1.0×10-8,1.0×10-8~1.0×10-7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5.0×10-10mol·L-1.用多种电化学手段研究体系的电化学行为,测得电极反应电子数n=1.电子转移因数α=0.45。体系具有吸附性,并符合Frumkin吸附等温式,吸附因数β=1.33×105,吸引因数α=0.95.实验表明,葛根甙元的还原为不可逆两步单电子电极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丹皮酚的伏安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 pH =7.8的NaOH KH2 PO4 底液中 ,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以得到一灵敏的丹皮酚导数还原峰 ,其峰电位Ep=- 1.6 5V(vs .SCE) .峰电流与丹皮酚的浓度在 4 .0× 10 - 7~ 1.0× 10 - 5mol·L- 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r =0 .9998) ,检出限为 2 .0× 10 - 7mol·L- 1.该法用于牡丹皮中丹皮酚质量分数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体系的行为 ,结果表明 ,其电极过程为具有吸附性的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5.
芦荟甙在0.05mol·L^-1硫酸溶液中出现一灵敏的吸附伏安峰,峰电位为0.23V(vs.Ag/Cl)。峰电流与芦荟甙的浓度在2.0×10^-8~4.0×10^-7mol·L^-1和4.0×10^-7~6.0×10^-6mol·L^-1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9mol·L^-1(富集时间为150s)。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估安法研究了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并应用于芦荟原胶中芦荟甙的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习水产冬凌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炉台  姚娉 《贵州科学》1995,13(4):46-48
从贵州习水县产冬凌草叶中分离得到五种结晶性成分,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卢氏冬凌草甲素、卢氏冬凌草乙素贵州冬凌草,β-谷甾醇及线蓟素。  相似文献   

17.
短命植物异喙菊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命植物异喙菊,直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合点受精,合点端有帽状珠孔塞,合点端胚胎基部有短柱状装饰物,孢原细胞1个,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功能大孢子,其他三个退化.合点端、胚囊中都有不定胚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吴忠贤  安莉 《江西科学》1991,9(4):219-224
1988—1989年从南昌市郊油菜根际土壤分离得161个菌株,从中筛选出13个菌株进行生长促进试验.二次盆栽试验结果表明,JS-3和JS-4的促生长效果最好,油菜出苗率、植株鲜重、株高和叶片的大小以及产量均有显著增长.同时还讨论了JS-3、JS-4与JS司和JS-2配成菌株组合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报道单子叶植物纲的一个新科——芒苞草科营养器官形态解剖学研究。芒苞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无直立茎,具结构特殊的根状茎,花葶具茎结构.根具四原型原生中柱。根状茎,花葶,叶脉均为外韧维管束,后生木质部与韧皮部交合线呈直线形至微波状至U字形,叶片线形,有背腹面之分,但叶肉细胞无分化,气孔下陷,气孔器为单子叶植物Ⅲ型。从芒苞草科,石蒜科,百合科的营养器官比较解剖研究得知,它们之间在系统发育上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山西省忻州地区6类经济植物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