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宽到林地.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布后,福建、江西、辽宁等省首先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安徽省先后也有宁国市、黄山区、南谯区和怀远县四个地方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军  焦健 《甘肃科技》2011,27(20):14-15,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交给农民,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通过对甘肃省永登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实际情况和开展林改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林改后给农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科技引领,突出技术创新,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深做实林长制,通过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挖掘发展潜力,聚力林业转型创新,打造生态强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增长,林业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桐城市先后荣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安徽省森林城市""全省发展农民林业合作组织特别奖""全省油茶发展先进县"等一系列殊荣。  相似文献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农户对林木具有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一重大举措,对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江西省武宁县为研究对象,利用林改前后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对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按林种、年龄、优势树种、起源、权属的森林面积、蓄积构成,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森林资源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吴楠 《科技信息》2011,(27):I0407-I0408
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确权,即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土地权益是林农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核心权益。由于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还不够彻底,对林农土地权益的保障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平原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发现林农和基层组织的改革意愿不太强烈,笔者探究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主客观原因。从林地、林权和农民阶层碎片化现实,以及林业的比较效益,城市化进程,森林分类区划、区域林业定位等角度进行了剖析,认为只有采取相应的制度,提高集体林权的产权量化、分配并合理地进行产权流转,从根本上解决林权碎片化带来的产权分配失衡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集体成员的利益,实现农户增收、集体资本增值的目的,从而解决平原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农户成为林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根据湖北省利川市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集体林权改革后农户林地投入状况,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户林地投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林地块数和离家距离、农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了解程度以及采伐限额制度对农户林地投入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林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适当放宽采伐限额政策、规范林地流转以及加大对农户经营林业的补贴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是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是建立高效、透明、科学、有序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林权所有者经营自主权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新的集体林经营体制,但这种经营主体多样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林权结构分散化的发展格局,对构建新型林业部门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集体林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概念、范围、任务,通过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日渐普及,CBE的评价与CAI的评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对CBE的评价与CAI的评价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人们的认识差异较大,有些甚至是混乱的.本文拟就CBE评价与CAI评价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阐述顾客满意度测评中应用模糊集合论的观念的方法的必要性,本文在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标(ACSI)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提取顾客期望与感知质量,感知质量与价格等级,顾客抱怨与顾客忠诚三对测评因素,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构建了顾客 满意度测评的模糊集合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调动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本文根据考核指标对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要求引入层次分析法,通过评定,客观地赋予考核指标不同的权重,实例表明层次分析法的优越性,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给出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参考我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包含3个评价项目共18个评价因子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在5个评价等级中明显趋向好和很好两级,旅游资源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传统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其不足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资产评估方法。综合的资产评估方法通过对信息系统资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影响分析进行资产评估。在每个评估步骤中提出相应的评估模型。同时,运用综合评估方法,对某单位信息系统进行资产评估应用,计算出了系统中各部分的权重值,从而有效验证了综合评估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评判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济阳县地下水水质特点,选用Fe、Cl-、SO2-4、NO-3、NO-2、F-、As、Hg、Cu等27个监测指标,采用模糊评判法评价出济阳县地下水水质处于II类水-V类水之间,与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对比表明,模糊评判法更适合于劣质地下水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可拆卸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拆卸性的评价指标,给出了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和可拆卸评价方法,并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层次分析法中较难解决的一致性判断问题。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产品或零部件可拆卸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比较系统全面地实现了对可拆卸性的评价,而且可以指导设计者对结构等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8.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QE) and non-quantitative evaluation(NQE) is an important evaluation tool in the fields of academic level evaluation(e.g., EasyChair, Academic paper review form) and internet commodity evaluation(e.g., Amazon’s review, Feedback). But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QE and NQE greatly reduces the correctness and us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Therefore, it is a necessary task to judge whether QE is consistent with NQE. In this paper, the predicate formula satisfi...  相似文献   

19.
电气推进船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气推进船舶的概念及发展概况,综合运用现有的资料及数据分析了其成本、效率、可靠性与维修性、机动性、排放物的控制、质量与尺度、振动与噪音等等特性,并与非电气推进的船舶进行了对比,从而对现有关于其优缺点的论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甘蓝为泡菜发酵主要原料,采用直投式优质发酵复合菌种发酵方法生产泡菜,选取色泽、气味、口味、脆度指标为泡菜评价因素并确定各因素其合理权重,对不同菌种比例发酵的6种泡菜产品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对感官评价的影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区分出不同产品的等级,是对四川泡菜进行感官评价的较好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四川泡菜等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感官品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