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盐酸罗哌卡因明胶微球,高倍显微镜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盐酸罗呱卡因的含量,外科植入手术法给药将其植入大鼠坐骨神经,观测其镇痛持续时间及其对运动的影响。表明药效学显示微球可较明显地延长盐酸罗哌卡因对大鼠运动阻滞的时间及提高痛阈值。表明盐酸罗哌卡因明胶微球是一种较新剂型,制备工艺简便,有一定的缓释性,能适当延长罗哌卡因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超氧化物歧化酶明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其药物配方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本文旨在观察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的效果,并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的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其药物配方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本文旨在观察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的效果,并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的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综合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认为以0.2%罗哌卡因伍用相应浓度的舒芬太尼用于PCEA镇痛效果良好,兼顾镇静,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氯普鲁卡因在骶管麻醉中的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及麻醉痛觉出现时间。方法:选择择期肛门直肠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罗哌卡因复合氯普鲁卡因混合液20mL,对照组用布比卡因复合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分别在注药后1,3,5,7,9,12,15min测定痛觉和运动消退情况。术后每隔15min评估痛觉及运动阻滞平面的恢复情况。结果:罗哌卡因复合氯普鲁卡因在骶管麻醉中具有麻醉起效快、运动恢复快、痛觉恢复慢及麻醉药毒性低的特点。结论:罗哌卡因复合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可缩短手术等待时间,患者术后不愉快感及疼痛明显减轻,血压及心率基本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 选择30例ASAI-Ⅱ级手术病人,手术种类包括:胸腹部手术26例,脊椎手术2例,下肢手术2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15例。A组镇痛药配方:0.5%罗哌卡因20ml 0.9%生理盐水78ml 0.005%芬太尼2ml,B组0.5%布比卡因20ml 0.9%生理盐水78ml 0.005%芬太尼2ml。两组基础注药速率(持续背景剂量)均为3ml/h,病人自控给药剂量(PCA)为2ml。锁定时间为30分钟,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低浓度罗哌卡因术后PCEA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阻滞轻,比较低浓度布比卡因有一定优势。结论 罗哌卡因是PCEA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以聚乙烯醇、明胶和环硫氯丙烷为原料制备的一种巯基功能化聚乙烯醇-明胶复合微球吸附剂,具有组成可控、尺寸均匀和微观结构多孔性等特点,在高浓度汞离子环境下对汞离子的吸附率可达93.0%,在微量汞离子环境下对汞离子的吸收率为99.2%,并且多次使用后其损失率低于1.0%,是新一代高性能汞吸附用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9.
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制备了大粒径明胶微球,微球平均直径约250μm.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制备的明胶微球进行后处理,得到表面形貌不同的明胶微球.用形貌各异的明胶微球作为微裁体培养成纤维细胞,结果表明细胞粘附率不同.成纤维细胞在明胶微栽体上生长情况良好,有明显的增殖现象.其中,经冷冻干燥处理得到的明胶微球具有孔道结构,适合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作为细胞微裁体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模板法制备明胶多孔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粒为致孔剂,采用模板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明胶多孔微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PS微粒的用量和粒径大小可以控制微球和孔径的大小,且微球表面有均匀的孔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生物可降解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可降解明胶为载体,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 考察了固化剂加入时间对微球质量的影响, 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明胶溶液的浓度、 搅拌速度、 水油相比例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明胶微球, 具有粒径均一、 成球率高的特点, 微球表面平滑, 平均粒径为13.72 μm.  相似文献   

12.
用于骨修复的明胶/羟基磷灰石(HAP)复合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简单介绍了明胶/HAP复合物及其改性,详细综述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明胶/HAP复合微球的特点、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最后对明胶/HAP复合材料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3.
明胶膜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浸涂的方法制备了明胶膜,测定了膜的机械性能、溶胀性能、对水的敏感性以及膜的含水量,并探讨了涂布温度、成膜液的pH、增塑剂甘油的添加量、交联剂的种类及添加量以及贮存环境湿度对明胶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浸涂方法制备明胶膜时,w=0.12的明胶成膜液适宜的涂布温度为33~38℃;成膜液的pH在7左右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随着增塑剂甘油用量增加,膜的抗拉强度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增大;交联剂甲醛和明矾都有明显的交联作用,但交联剂的添加量过多时,不适合用浸涂的方法制备膜;随着贮存湿度的增加,膜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和含水量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4.
酸法水解明胶的试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工业明胶为原料,选用优质的肽键断裂剂,通过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温度、水解时间、pH值),试制出合格的水解明胶。  相似文献   

15.
用简单的手涂方法制备了明胶膜,研究了明胶溶液的浓度、pH值、增塑剂甘油的用量以及添加剂乙醇的用量对明胶膜抗拉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明胶溶液浓度增加,膜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2)成膜液的pH值在7.0左右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3)随着增塑剂甘油含量的增加,膜干燥所需时间增长且抗拉强度降低;(4)乙醇用量为10%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5)明胶膜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溶胀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巴沙鱼皮明胶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巴沙鱼皮制备明胶工艺过程中,硫酸质量分数、硫酸处理时间、明胶提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为1%浓度的硫酸处理12 h,提取时间为4 h,料液比为1∶6,提取温度为50℃.在此工艺条件下,明胶得率为75.15%,明胶粘度为3.66 mPa.s,凝胶强度为234 g.  相似文献   

17.
京尼平对壳聚糖及明胶的交联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壳聚糖和明胶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作为医用植入材料其力学性能往往不能达到要求.交联是改善其力学性能的常用方法,但传统化学合成交联剂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细胞毒性.选用天然化合物京尼平为生物交联剂,借助紫外光谱分析方法,对京尼平与壳聚糖的交联反应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建立了该交联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的初步模型.对壳聚糖-京尼平和壳聚糖-明胶-京尼平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溶胀性能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在溶菌酶的存在下壳聚糖-京尼平复合体系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明胶-京尼平复合体系的机械性能与京尼平的加入量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 Because of the wide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 of biomed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fields, a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done to fabricate different kinds of microspheres with tailored structural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ver the last decade~([1]). Among them, stimuli responsive microspheres are microspheres that show ability to change their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olloidal propertie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imuli such as changes of temperature, pH, chemicals, light, ele…  相似文献   

19.
以水为溶剂制备明胶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在60 ℃~65 ℃纺得明胶超细纤维,探讨了溶液质量分数、静电电压及纤网收集距离等因素对明胶/水溶液体系静电纺丝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及65 ℃时,明胶溶液的黏度随其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大幅上升,呈2次指数关系;随着明胶溶液质量分数的降低(从25%降到15%),所得纤维平均直径减少(从266.5 nm降为167.7 nm);随着静电纺丝电压升高,纤维直径下降,当电压大于17 kV以后其变化趋于平缓;改变静电纺丝收集距离,从11 cm到21cm,电纺所得的纤维直径为165~210 nm,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