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相似文献   

2.
王莘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73-3977,3980
以萨北二区密闭取芯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微相、溢岸薄层砂和席状砂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大庆油田杏十三区太103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溢岸薄层砂和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萨北二区系统取心井岩心的精细观察与分析,得出研究区高一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在取心井上共识别出5种主要沉积微相。精细分析了取芯井区的平面沉积微相展布,从而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重点刻画了三种单砂体的参数及特征,为油田开发调整特别是剩余油的预测提供重要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对认识地下单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及分析注采矛盾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通过对双城气田扶余油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制定了沉积单元划分原则、对比方法;优选出了分层标准井,建立了封闭主干对比剖面。首次进行了约54000井层次的整体、统一、精细的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把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为3砂组17小层39个沉积单元,从而建立起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6.
新民油田目前已经处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注采矛盾显著,采收率大幅降低,亟待开展精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新民油田民1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砂体精细刻画工作,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开展单砂体层次的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而分析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特征体现在层间差异、层内差异和平面差异等方面;沉积微相、沉积韵律、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单一或组合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层间差异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差异主要受沉积韵律等因素控制,平面差异受控于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多参数综合方法判别沉积微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和测井曲线模式 ,在取心井的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 ,建立各微相的样本库 ;然后根据取心井的测井资料 ,运用统计学结合计算机编程 ,统计各个样本井段上储层参数分布特征 ,建立不同微相上各参数分布模式 ;最后根据各微相上参数分布模式建立判别方程 ,利用其判别其他测井井段的沉积微相类型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将已知沉积微相的认识模式化去认识未知目标沉积微相 .在大港枣南油田研究中 ,综合运用泥质含量、单砂体厚度、砂体含泥量等参数 ,快速而准确地判别了 32 1口井 13个小层沉积微相 .实践证明 ,多参数综合方法融合了传统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识别沉积微相的优点 ,用于油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发的深入,开发区井距由开发初期的500-600m,到目前的一百米甚至几十米,加密的井网为恢复砂体原始的空间展布特征成为可能。本文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利用密井网开发区的测井、录井及各种地质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认为松辽盆地萨尔图油田葡萄花油层的为大型复合河道砂体,通过对1000多口井的详细解剖,提出了大型复合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为其它地区大型复合河道砂体的解剖提供参考,为大型复合河道砂体内剩余油挖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是二次开发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以大港油区二次开发先导区羊三木油田为例,在单砂层级地层精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对厚油层进行细分研究.重点识别层内夹层,采用储层构型分析的思路,建立厚油层细分三维地质模型,将厚砂层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流动单元,并利用水淹层解释、剩余油饱和度监测井等手段,描述厚油层层内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0.
以油田密网井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储层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大量现代沉积资料调研和露头考查的基础上,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三区葡Ⅰ-2油层为例,通过详细的曲流河边滩储层的沉积特征描述和砂体储、隔层结构分析,形成揭示单一边滩砂体内部侧积夹层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层内建筑结构研究思路.该研究思路在理论上主要涉及相互叠置的河道砂体沉积单元的微相识别、单砂体劈分、描述,在应用上主要涉及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表征技术.以葡Ⅰ-22砂层为例的侧积夹层外部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的精细描述结果,表明这一技术方法是描述河流相储集砂体均质体系特征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可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开采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辽吉裂谷沉积建造特征认识,结合吉南地区的资料将辽吉裂谷划分为三套沉积建造:早期(下部)陆源砂泥质—火山碎屑岩建造;中期(中部)碳酸盐建造和晚期(上部)碎屑岩,建造清楚地反映了辽吉裂谷从拉张断陷快速沉降到慢速沉降直至消亡收缩的从海进至海退的整个大的沉积旋回的演变过程。这一理论在辽吉裂谷寻找矿具有广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各组的沉积环境不尽相同,沉积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种分析鉴定化验资料,在岩性分析和沉积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河口湾与潮坪沉积体系.在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沉积过程的分析是从沉积成因角度恢复和再现地质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是阐明沉积地质体形成机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沉积过程的储层表征以沉积成因为切入点,通过合理的重建储层沉积过程表征储层,更有利于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近年随着沉积学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沉积过程的研究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利用现代沉积提供的不同时段沉积影像资料,获取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进而重建连续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物理沉积模拟实验,在短时间内再现和重建沉积过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给定合理参数的前提下定量模拟沉积过程;利用露头结合探地雷达,精细刻画储层内部结构,进而探讨沉积过程理解储层形成机理;在地下密井网条件下,应用多井所揭示的沉积构型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结合地震连续切片成果,明确储层三维空间展布,在沉积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其演化过程。各种研究方法为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各方法又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应在完善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发展,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借鉴不同方法所给予的启示,最终合理的重建沉积过程更好的表征储层并揭示储层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沉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方法,对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沉积进行了研究。根据风暴岩的垂向序列类型、沉积构造特点和原地沉积物特征等总结出9种风暴岩序列和原地风暴岩、A型近源风暴岩、B型近源风暴岩和远源风暴岩等4种沉积模式,并总结了风暴岩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凹陷风暴沉积岩石类型丰富,包括各类碎屑岩、生物灰岩和火山碎屑岩。粒度分布具有“高斜多跳-悬式”、多段式和“高斜-段式”等多种样式,沉积构造发育渠模、冲刷面、截切等底层面侵蚀构造和递变层理、块状层理、丘状层理、洼状层理、平行层理等构造,还发育有波痕和各种同生变形构造、生物逃逸构造等。粒度分布和沉积构造反映出研究区兼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水动力机制。在剖面上,风暴沉积与非风暴沉积交互出现,发育程度与层位、古地形、古水深、构造位置及碎屑供给特征等条件有关;在平面上,风暴岩被非风暴岩所包围,向陆、向浅水方向一般为(扇)三角洲、滩坝沉积体,向盆地方向变为浊积岩或半深湖、深湖泥页岩。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张双楼矿区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根据钻孔资料及井下勘探资料,分析了张双楼矿区山西组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区山西组形成于以潮下带—潮坪环境、三角洲、曲流河为序的过渡相沉积环境中;沉积地层较稳定,南部、西南部以砂岩为主,北部以泥岩为主,碎屑物由南向北搬运;7、9煤为主采煤层,沉积较稳定。该研究为认识该矿区煤层的赋存规律、确定开采方案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银洞子硫化物多金属矿床为一沉积喷流型矿床,后期叠加改造作用较弱,比较完整地保存了热水同生沉积特征,构成完整记录喷溢热水流体活动的演化序列,是盆地古流体研究的理想天然实验室。矿区内热水沉积体在纵向上由于热水沉积岩层厚变化形成的一系列小的韵律层,组成一个热水沉积层厚从小—大—小的完整旋回结构层。该旋回结构层可以分为3部分:下部为含闪锌矿纹层碳质千枚岩;中部为以13号主矿体为代表的条带状富矿体;上部为含方铅矿纹层的铁白云质千枚岩。反映了热水喷溢沉积作用完整演化序列。热水沉积旋回岩石中Al2O3,MgO,Na2O,K2O含量以及(Fe+Mn)/Ti,SiO2/Al2O3,SiO2/MgO,SiO2/K2O比值等均表现出相似的旋回式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六盘山盆地基底具槽台过渡性质,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为祁连山前盆地的剪切挤压盆地;白垩系下统六盘山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5个油层组,发育有碎屑岩夹泥质灰岩,在顶部地层含少量的石膏层,垂向上从下向上发育砾岩-粗砂岩-细砂岩-泥岩-泥灰岩和石膏岩的沉积序列,沉积物颜色为从棕红色到灰黑色再从棕红色到灰黑色的沉积旋回,反映了2个水进水退的沉积旋回.根据六盘山盆地六盘山群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等,可以将六盘山群划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18.
沉积地球化学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于层序地层学研究来说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层序的识别,而层序的识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层序界面的识别,二是层序内体系域构成的识别.层序界面和层序内体系域的识别除宏观的沉积记录分析方法外,还可通过微观的沉积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来识别.研究表明,在层序界面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在层序界面上的Fe元素以高价Fe的氧化物形式出现;Al含量高,主要为Al的氧化物;K的含量大于Na元素的含量;Th/U比值很大.体系域与REE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含量密切相关,LST(或SMST)期REE含量最低,TST期REE含量逐渐增高至最大,海泛期达到最高, HST期又逐渐下降.LST期,微量元素含量最低,TST期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增高直至最高,HST期微量元素含量又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The concentrations and compositions of hydrocarbon contaminants, and molecularmarker indices in modern sediments from a core in the majo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hydrocarbons in the core, in combination with 210pb-dating,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ollution history of hydrocarbon pollutants in the Pearl River in the past 100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