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文码化概念是其描述分析技术之更新迭代的核心概念。文码化是指对连续而混沌的流程的离散化。斯蒂格勒所说的文码化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异。延异是替补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斯蒂格勒看来,技术文码化是人类的延异。因为人类在起源处一无所有,技术就成了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技术是人类之无本质的替补。人类生命的生成过程是与纯粹生命生成的断裂,其生成是技术的生成。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已经出现了三次技术文码化革命,分别是:书写技术文码化革命,印刷技术文码化革命和科学技术文码化革命。当今时代正是科学技术文码化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斯蒂格勒去世,媒体、艺术界和文艺研究界反响强烈,世界技术哲学界反应并不大。世人皆以斯蒂格勒为技术哲学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技术哲学家,甚至称自己"超哲学"。[1]可是,他却成功地帮助技术哲学尤其是法国技术哲学,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就提升技术哲学曝光度而言,斯蒂格勒与拉图尔贡献不相上下。然而,技术哲学界对两人的评价差别不小,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古希腊神话和哲学、现代人类学的解读和分析,斯蒂格勒提出了他的"代具"技术理论,认为技术是人类因自身之缺陷而不得不向外延伸、人类只有依赖于它们才能在世界中生存的代具。斯蒂格勒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它批判并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海德格尔"座架"技术观在人与技术关系上的某些偏颇之处;另一方面,它把技术之产生归咎于人类自身之缺陷。所以,尽管这一观点在哲学人类学中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但它同当代人类学、历史学所提供的史料相矛盾,故而它在理论和逻辑上仍存在着有待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哲学家总想努力对他所处的时代说些什么,斯蒂格勒亦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框定与加速现象成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时代规定性。在斯蒂格勒看来,数字技术所推动的超级工业社会或自动化社会开启了无产阶级化的新阶段,正在使人类社会走向邪恶化和下流化,甚至沿着向下的"恶的螺旋"滑向系统性愚昧的时代。[1]为了回应人类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推动下的这一"技术突变"(technological mutation),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是现代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海德格尔着眼于对技术的形而上的分析,伯格曼和伊德则实现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克努斯和斯蒂格勒在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技术的两条新的路径。有别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纯粹形而上的追问,当代技术哲学转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从伦理、政治、工程和日常生活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斯蒂格勒大概是当代最与众不同的哲学家了。作为一个以形而上学为己任的人,他竟然同人类学家安德烈·勒华-古尔汉(Audit Leroi-Gourhan)(1)的团队开展紧密合,以期"完完全全地重新建立一套关于技术的论述"。[1]这一切实在太不正常。哲学家并非没有关注人类学的先例,拉图尔(Bruno Latour)就算上一个。但和拉图尔亲力亲为地走到实验室里去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不同,  相似文献   

8.
从工业到后工业,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斯蒂格勒对记忆的研究主要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这与西方哲学史中对人类记忆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第三记忆的研究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现象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第三记忆出发,我们将斯蒂格勒的记忆分为记忆的形式性、记忆的商品性、记忆的客观性和记忆的政治性等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当代欧洲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伯纳德·斯蒂格勒一生虽短,却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正如所有真正的哲学家一样,他的思想极为丰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和扩展。下面这篇文字不过是一次为表敬意的粗浅涉入,写下它的人还只是刚刚开始欣赏斯蒂格勒的等身作品所涉及的宽广领域。他的作品以其亲身经历为始:街头抗议者(1968年)、法国共产党党员、农场工人、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10.
“控制论原理研究计划”具有其明确的组织目标、独特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力图建立一个“进化一控制论系统哲学或世界观”体系。进化系统哲学以进化论、自组织、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系统科学为基础,并进行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整合与统一,涵括了过程本体论,建构认识论,进化伦理观三个哲学层面。这种系统哲学或世界观将为一系列古老的哲学问题提供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日常生活惯用语的“讨论”这一词组,在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是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特别是论及到技术进步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时,更见他对“讨论’’的重视。这一现象值得探究。哈贝马斯之所以重视“讨论”,在于他通过语言研究,从意识哲学转向了交往哲学,从双重理性化的视野考察技术进步与人的解放关系,把“讨论”看作加强交往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字记忆是人们通过现代技术将信息转化成存储于脑外的能被计算机运算、提取和传送的数据。依据斯蒂格勒的技术思想,数字记忆是一种第三持留的物质性记录,数字技术本质上是记忆技术的发展。在数字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个体的记忆通过寄寓于数据得到了增强甚至永生;但同时,个体的记忆成为工业化的原材料被收集与挖掘,记忆的选择和检索被依附算法的大数据所规训,记忆被迫共享而不再拥有自主控制的私密性。数字记忆不允许遗忘的存在,个体进入了数字全景监狱中。基于数字化第三持留的记忆的工业化,不仅导致了知识的丧失,还造成了欲望与个性化的毁灭,从而引发时代的精神性危机。为了抵抗数字记忆的威胁,当代需要发展数字遗忘来维护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直接作用于“人”自身,使人从“自然人”逐渐转向“技术人”,从而引发人类对其产生深度的人文主义焦虑。道家生命文化将“生命”与对“道”的追求关联起来,并更注重对生命的人文价值的追寻,因而可以为人类增强技术提供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指引。在目的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养生”“心斋”等概念为HET在人类物质与人文层面提供了“目的校正”;在认识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真知”“物化”等范畴引导HET消解“是非之争”,打破“成心”;在方法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以“道”为宗,以“以明”和“因是”为HET提供了方法论规范。总体上,从道家生命文化对HET进行人文主义审视,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从道家生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资源可以得出,对于HET,并不在于一味地摒弃此类技术,而是“人文地”引导技术服务于人类最为“本真”的需求,服务于人类自身成长尤其是人文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尼耳斯·玻尔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国内外研究尼耳斯·玻尔的文章专著已是不少,百家之言,颇多灼见。最近,看到戈革先生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物理学思想史丛书”所写的《尼耳斯·玻尔——他的生平、学术和思想》一书,使人又感到新的振奋,新的开拓。诚如著者所言:“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想或学术流派,事实上可以给后世人们提供不可穷尽的研究课题。”一尼耳斯·玻尔迈进科学殿堂的道路比较平稳顺随,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使他得到汲取前人知识的便利,为他担负科学变革的重要使命打下坚实基础。此书第二章以清晰的笔触记述了玻尔在  相似文献   

15.
恩斯特·迈尔的弟子罗伯特·特里弗斯是一位有着传奇般人生经历的美籍犹太裔进化生物学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化生物学变革中涌现的最重要人物之一,是达尔文以来影响最大的进化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互惠利他理论、亲代投资理论、特里弗斯-威拉德理论、亲子冲突理论等理论为行为生态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社会科学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学界在谈论庄子“技术”思想时,常从现代技术概念出发,或认为庄子反技术,或认为其推崇技术,使其“技术”观呈现出二元悖论的局面。通过对《庄子》的系统梳理,发现“技术”作为复合词并不见于文本,庄子“技术”思想主要凝结于他关于“技”或“术”的观念或寓言中,与“道”密切相关。庄子并不是最终指向技术本身,而是在“道”的宇宙观下,借技术活动来关注人的生命,追求技艺自由、回归自然与人文生态。抑或说,借贬“技术”来反对通往“道”的一切藩篱,借褒“技术”来赞扬一种近乎超功利、超结构的技术来体道、悟道,以求养身、养生、养神,最终达到关注人、人的生命本真。这种技术思想对当代人们克服异化和实现生命本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与康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在一生中多次阅读康德,他接受康德对概念和感觉经验的明确划分,并同样强调整理纷乱的感觉经验需要概念工具。但爱因斯坦不赞同康德的先验论,反对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并否认几何学是康德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新康德主义者也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的起点会盟镇,北靠黄河、南依邙山,素有“河洛江南”的美誉,生于斯长于此的梁永红主任身上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和黄河赋予他的博大与灵动,这让他在畜牧科研的路上有所为、有所思,硕果累累,但依然虚怀若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是金”,时光的流逝正如黄河之水奔流赴海,大浪淘沙,在梁主任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岁月积淀下的稳健厚重,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9.
技术之思--海德格尔技术观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足于工具论的技术解释,没有揭示出技术的真正本质以及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海德格尔从他的存在论原理出发,阐释了他的独特的技术思想,认为“构架是技术的本质”。技术通过物质化、效用化、对象化等等方式完成了世界的构架,它是一切存在者都无可逃避的基本事件,是人类的必然境遇。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进化认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普尔在上世纪完成他的证伪主义的逻辑学和方法论论证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应用研究之后。从60年代中期开始,重点转向三个世界的本体论,进化哲学和生物学哲学的研究。其中对进化认识论研究占着一个突出的地位,他将猜测与反驳的知识增长过程看作是一个多样性的试探性解决,变异和自然选择过程,阐明了知识进步的达尔文机制,他提出和阐明一般进化论的原则,并将它应用于动物行为,生命世界的认识的发展,人类技术与文化的进步以及世界3的自主发展中去尽管当代许多哲学家认为,证伪主义已被“证伪”,我却认为,她是一只火凤凰,经过被批判的烈火的洗礼,却在进化认识论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