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联对中国核技术援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研发核武器初期,苏联对华提供了积极的核技术援助,然而由于中苏领导人的政治分歧导致苏联最终停止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发工作的援助,两国同盟关系也随之解体.文章简要回顾了这段历史并深入分析了苏联停止核援助的原因,提出中苏两国领导人个人层面的冲突、两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认识分歧、对重大战略问题的不同考虑以及当时中共处理两国关系的立场和方式是使苏联终止对华核技术援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953-1964年,苏联在航天技术领域,曾经取得过一系列民瞩目的世界第一。本文认为,其空间技术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动因是:第一,苏联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航天技术的 ,得益于教育事业的进步;第三,科学研究有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一支杰出科学家队伍;第四,苏联发展航天科技,不仅有系统研究机构,而且有体制上的优势;第五,政府对科技人员采取了物质、精神并举的措施,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首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核司令"程开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开甲院士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他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称号。  相似文献   

4.
正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  相似文献   

5.
二战末期,美国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关于美国动用核武器的原因,人们一直认为是为了促使目本尽快投降以结束二战。但俄罗斯历史学家伊戈尔·阿塔马年科在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却认为,美国之所以投原子弹,主要是为了阻止苏联进攻土耳其。  相似文献   

6.
一听到“核”这个字,人们或许就会感到害怕或恐惧,很自然地与核辐射、核武器、核爆炸、核事故联系起来。有的人甚至会联想起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惨案来。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是源于对核技术不了解,而在这种陌生感觉的作用下,人们便会臆想地罗织出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冠在“核”字之上。然而,即使核对人体具有极大的摧残与破坏作用,但核并不可怕,即便有核辐射,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共有5万件各种类型的核武器,如果核武器在生产、运输、贮藏和服役过程中发生意外爆炸,后果就不堪设想。但自核武器问世50年来,虽然出现了种种意外事故,但从未引起意外的核爆炸。为什么核武器能安全贮运呢?原因是核武器在制造时就采用了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全球性核战争的噩梦逐渐远去,取而代之成为核安全议题热门内容的,是核武器扩散乃至落入恐怖组织之手的危险。对苏联核武器失控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只要有一枚核弹落入"流氓政权"或恐怖分子手里,就足以制造惊天之变。而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不少传言称,苏联的部分核武器遭到"贱卖"或是不知下落。好在从目前能够掌握的情况看,这种说法距事实相去甚远。好莱坞的剧本迄今没有成为现实,公众对此的恐惧也就只是在美国电影《碟中谍4》中再度得到体现。但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美俄联手遏制核扩散的努力。流言频传吓坏西方公众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不时传出苏联核武器被倒卖的消息。2005年1月28日,一家韩国媒体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又是农业第一生产大国。面对新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他跟随时代需求、立足科研、创新科研,为现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注入活力;他为人谦逊,带领着课题组,往返于实验室和田地间,亲力亲为,在保护性耕作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身淳朴张显着一名科研工作者对农业的热发,他就是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杨悦乾。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重元素体系往往表现出优异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质,其特殊的活性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因而是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的宝库,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大多数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是重元素;铀、钚等锕系元素是核能源、核武器的核心成分;稀土元素更是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09,(7):42-43
1965年,美国和印度情报机关曾秘密组织了一支登山队,企图将核探测仪器安装在喜马拉雅山上,刺探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试验情报。此次间谍行动最终因天气原因无功而返,但行动中使用的一部核发电机却不翼而飞,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地方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自从科技部组织开展省部共建实验室以来,调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兵团科研基地的建设,增强了兵团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建设使科技条件明显改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创建于1957年,是当时学习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的产物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半导体专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1980年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成立,该所成为直属学校领导、具有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单位,在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结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文章依据档案、访谈等资料对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微电子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情况做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许评是青岛市立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作为一名兼具科研和临床的医务工作者:他潜心科研,大胆创新,建立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细胞移植实验室;他专注临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通过娴熟的微创手术技艺,解除病人的痛苦。许评,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默默奉献,执着前行,走近许评,走近这位“精诚为医,创新科研”的医务工作者,感受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9,(5):8-9
“如果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核电站发生事故,周边居民无需撤离,只要在家里吃点碘片就可以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的有关专家说。而在20年前,即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依然让人们“谈核色变”。  相似文献   

16.
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入产出效率成为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2012年至2016年99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总结报告的投入产出效率截面数据为依据,采用DEA-BCC模型构建出不同领域科研效率评价体系,经测算并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进行验证,在验证基础上得出不同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趋势,为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创新竞争中的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今天和未来全球竞争必须应对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列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这绝非易事,存在大量理论上和实践方面的难题有待研究解决,而且在今后的创新实践中还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需要研究求解。在众多备受关注的问题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否健康发展尤为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为什么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为创建高效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必须弄清楚企业创新的类型。文中提出了4种主要创新形式;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创建企业内生研发机构和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中必须善于处理好参与各方的利益,产学研结合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益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8.
广西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是通过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三合一评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执法的主要技术支持部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是本中心主要检测、科研、制标的任务之一。动物源性食品是目前进出口量较大宗的食品之一,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9.
科研诚信专员的设立是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至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大部分大学均设立了科研诚信专员,对科研诚信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或负责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咨询、建议、受理,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等事宜。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科研诚信专员制度进行研究,可以对我国科研诚信的制度化建设提供借鉴:(1)设立常设的科研诚信专员(专门岗位);(2)落实“三公开”要求;(3)推进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科学家 马大猷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声学家,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 20世纪50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成为发展我国声学科学的重要基地;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音质的主要设计者;他组建科研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