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本质上说,诺贝尔奖精神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及其遗嘱所确定的,并经诺贝尔奖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育学校教育理念等因素,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这两者的融合,又是人类精神在特定时期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说 ,诺贝尔奖精神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及其遗嘱所确定的 ,并经诺贝尔奖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 ,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育学校教育理念等因素 ,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它既是这两者的融合 ,又是人类精神在特定时期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作为发明家和科学家的诺贝尔 ,一方面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穷毕生智慧和精力于发明创造和科学实业 ,获得过 35 0项发明专利成果和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员的荣誉与奖赏 ;并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其主…  相似文献   

3.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以及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此次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却又一对夫妻同时获奖,爱德华·莫索尔和梅·布莱特夫妇俩已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得主Sharpless等于2001年首次提出click chemistry一词,之后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高效合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各种结构的高分子,国内的学者也在积极开展关于click chemistry的研究。赵卫光等发表了一篇综述,简要介绍了click chemistry在有机小分子合成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得主Sharpless等于2001年首次提出click chemistry一词,之后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高效合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各种结构的高分子,国内的学者也在积极开展关于click chemistry的研究。赵卫光等发表了一篇综述,简要介绍了click chemistry在有机小分子合成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扬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作为衡量标准,一些家族的确称得上人才辈出。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到10月4日美国人罗杰·科恩伯格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共有6对父子、4对夫妻以及1对兄弟先后领受过这一国际大奖。对这些获奖者的家族而言,问鼎诺贝尔奖似乎已成为一种传统。居里家族获奖最多法国的居里家族是当之无愧的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家族,先后出过4名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获奖者,并于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妇的女儿伊雷娜·约…  相似文献   

8.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诺贝尔奖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当我们置身这个殿堂仰望诺贝尔奖之项背,慨叹那些引领时代风骚的科学精英们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时,当我们因此而反省我中华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落伍时,我们的量尺迅速地测出了我们在经济基础,科研体制,基础研究,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在找出了国力和体制的症结之后,我们是否也足够地重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在个体精神品质上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些年来,平均每年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无疑是在告诉世人,日本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其"雄心壮志"。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叹,日本人怎么又得奖了?产生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倘若你仔细算一下,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新增诺贝尔奖牌已  相似文献   

12.
刘霞 《科学大观园》2022,(21):34-35
<正>诺贝尔奖也有如一株大树,有地上光鲜的一面,也有地下不为人知的并不那么“高贵”的另一面。诺贝尔奖一直充满争议,这些争议或许撕破了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完美无缺。但是,也正是这些争议为其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让其从神坛走下,生机盎然地走入历史长河。当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被问到他最想同哪位已故人士交谈时,他说:“我的父亲,我会告诉他我赢得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受人尊重,这一点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诺贝尔奖村的隐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得逊河畔黑斯廷斯村位于纽约州韦斯特彻斯特县,是纽约市的一个郊区.黑斯廷斯村只有8000人口,但人杰地灵,风景优美,是钻研学术的理想地方,历年来出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可谓"聪明村".  相似文献   

14.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的三位医学奖得主分别是英国的西德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约翰·E·苏尔斯顿(John E.Sulston)和美国的H·罗伯特·霍维兹(H.Robert Horitz),各人平分约10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研究诺贝尔奖的视角,通过研究分析加菲尔德个人网页中关于诺贝尔奖的51篇原文,我们对这位情报学家研究诺贝尔奖的视角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加菲尔德研究引文分析能否预测诺贝尔奖,他们是否都写过引文杰作,获奖项目是否是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最高被引频次、获得诺贝尔奖和科学承认之间的关系,职业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关注日本的科学研究环境,运用引文分析确定是否属于早期发现等七个方面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第三届浙洽会高新技术和风险投资论坛在宁波举行,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到会演讲,并发表新世纪初中国科技10大猜想,它们分别是:核电,磁悬浮电车,氢气燃料电池,纳米光纤,沙漠产业,太阳能农机具,环境产业,产生20位诺贝尔奖得主,烟草丧失中国市场,移民月球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4,(22):40-41
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莫索尔以及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大脑内的定位系统能让我们在空间中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脆层面机制。对大脑定位系统机制的发现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显示了特定的细胞群相互协同工作达成更加高等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宜居世界和地外文明。但是,为什么地球人类一直未能看到或联系上地外生命呢?对于著名的"费米悖论"所提出的这个谜团,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或许是地球气候变化阻止了地球人类与外星文明的联系。"费米悖论"是由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恩里克一费米提出。该理论认为,地外文明存在于宇宙之中,而且  相似文献   

20.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发明带来的种种舒适、便利和幸福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人类两千年来最伟大的发明呢?原因何在? 日前,美国的《世界日报》为此特地专访了一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和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国际知名的科学精英们有些提到了大家公认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