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中国当代的环境与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环境保护中的根本性问题。在世界背景下,中国环境与发展思想了从传统发展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在环保战略上从最初的事后转向防治结合,到“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战略,直到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则表现出和理论的较大差异。在理论上对“先污染后治理”方式的拒绝以及对发展权力的强调,形成了中国环境与发展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环境哲学在我国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以问题意识的哲学思辨与连接时代的现实关怀在前沿学科多元互动、交叉融合中促进了新时代环境哲学学科的专业化、时代化与世界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环境哲学与西方环境哲学呈现出两种哲学范式。文化基础、话语体系与发展取向的差异促使中国环境哲学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哲学旧范式,其复合开阔的思域和现实多元的视域采用新思路带来了新颖的问题域,展现了环境哲学在汉语世界中的独特价值,在“求同存异”中谋求接地气与观世界的融会贯通。在实现未来环境哲学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环境哲学锻造出实践化、情景化,注重整体性、功能性和问题导向性等新理论层面。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顺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塑造更具引领力、更有现实感、更为多元化的环境哲学之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3.
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伦理是实践哲学的一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伦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关注而陷入了某种发展困境。与此同时,作为对传统的环境保护运动的补充和社会正义这一永恒主题在环境领域的延伸的环境正义运动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环境正义实际上是对传统民法原则的讨论和校正,其所代表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的倾向,也是环境伦理谋求自身发展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里,天人关系问题占居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各家各派提出了相当丰富的天人关系理论。现代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及其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这导致人和作为生存环境的自然的关系成为哲学反思的重要题材。本文从这个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理论,并将指出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环境哲学意义。这大致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性体谅;重申了公共德性和认知德性在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新发展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于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类宜居环境理论。然而,在370多年前,《园冶》已经奠定了古典宜居环境理论框架。《园冶》不仅是造园理论专著和重要的传统文化典籍,更是一部古典宜居环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这个新的视角来看,《园冶》的核心是宜居环境理论。古典宜居环境理论源于风水学,《园冶》扬弃风水学,吸取其合理因素,摈弃其迷信糟粕,其提出的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理论的基本框架是:构建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陶冶健康的精神生态环境,形成三者辩证统一的宜居生态系统链。《园冶》宜居环境理论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其灵魂是“天人合一”宇宙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价值理念;用形象思维方式,展现宜居环境理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中国学者围绕这一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争论,取得了许多有价值、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总结这些年来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认识中国环境伦理学发 趋势,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殿开对这门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苏湛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5):103-103,111
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研讨会于2004年12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现存主要问题”、“文化传统与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共同体内部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评价”、“科学与政治文明”等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环境消费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生态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人类消费的对象。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个人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距离。本文对环境和消费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功能主义的设计现受到了批判,设计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生态心理学的诞生,环境设计的人文评价标准与生态标准得到了链接,环境设计需要从广义的生态观点出发,满足人的深层生态需要,创造符合自然界内在价值的人工环境。这一环境设计观的变化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受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击,对此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环境设计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环境文化与环境文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文化是一个表征着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历史范畴,包含环境技术文化、环境行为文化、环境规范文化和环境心智文化四个子系统。环境文化学是以环境文化作业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极为丰富,环境文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能够促进环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协同和融合,其研究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贯通环境科学、环境审美和环境伦理是追求规范性和客观性的科学认知主义所难以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认知主义者所秉持的认识论科学观。这种认识论科学观具有确定性、客观性、规范性等特点,但其事实和价值的二分与主体和客体的二分却割裂了人与环境的整体关系,造成了关于环境的真、美、善分离。经验自然主义的科学概念对摆脱这一困境具有启发性。科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作为求真的科学可以连带出来审美和伦理的意蕴。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关于环境的真、美、善统一起来,并最终走向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中,表面上将自然与环境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而实际上暗含着根本性的转折:从自然向环境的重心转移,反映了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并预示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向。由是观之,环境伦理不过就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延展,尚未改变保护自然的伦理次序:把原有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加以推广,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以为就此达到了环境伦理的目的。与此不同,生态伦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最终会对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触及人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山川崇拜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旅行考察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宗教、风俗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社会需要是中国古代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未来地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全球问题的人类协调与中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全球问题可归结为人口、资源、环境三大方面,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协调,包括制定全球发展战略和国家间合理分配资源与责任,特别是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建立一种新的文明观。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尤需抓紧动作,其意义十分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7日至18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及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承办的“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东区新校邵逸夫科技馆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部分海外学者以及环保部门有关领导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17.
环境乐观主义:一种对环境悲观论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英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5):108-110,F0004
在未来学和环境保护领域内长期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对峙的局面,但在实践中始终是环境悲观主义占主导地位,环境乐观主义则不被大多教人所重视或者接受。其实对环境过于乐观或许会使我们付出巨大代价。但对环境过于悲观也会使我们付出更高的代价。环境乐观主义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价值可以使我们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问题。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统筹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和进行农村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的发展趋势、体制条件和发展基础。发展趋势是中央已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并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为此,中央一方面开始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转变以往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倾向;一方面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形势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美国拉斯维加斯南内华达社区学院哲学教授杰弗里.弗雷泽从环境美德———仁慈的角度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仁慈的环境美德是在传统的仁慈美德的基础上向自然的延伸,它将关怀的焦点投射到了人类和非人类共同体的整体繁荣。与仁慈的环境美德相反,环境恶习则会阻碍人们关怀自然。因此,克服环境恶习,培养环境美德,对于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弗雷泽的思想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环境价值:寻求公共的实践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多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15-19,,42,
“环境价值”是与“环境的价值”的不同的概念,西方近代理性的绝对理性观的主客体的分化奠定了逻辑基础,它使人们对环境关注的只是“环境的价值”,而未认识到“环境价值”。环境价值寻求的理性不再是那种抽象的绝对理性,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理性,理性的基础是人观实的生存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