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斯多亚学派在宏观宇宙和具体存在物之间构建了一个连续且统一的模型,并采用普纽玛(pneuma)这种火-气混合物作为联结宇宙-小宇宙的关键理论设施。一方面,普纽玛被界定为主动性元素的混合物,占据具体的物理空间,其扩张和收缩导致每一个具体存在物的产生、变化与运动,在此意义上构成了万物生成变化的最终原因。另一方面,普纽玛渗透于每一个物体内部,令整个世界成为统一的整体并保持这种整体性。早期斯多亚学派的这种普纽玛-宇宙论模型自提出以来就备受批评,被认为其普纽玛概念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本文将集中探讨普纽玛概念的内在演化以及所谓的"空间占位"问题,指出这种"不一致"只是表面上的,早期斯多亚学派实际上是从性质和功能两个层面分别对普纽玛做出了界定与说明。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根据斯多亚学派式的宇宙周期观念,引入一个二阶段的混合-生成模型来解释普纽玛与其他物质结合并推动变化的方式,则可以对于占位问题提出一个有利于斯多亚学派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的相关论述,试图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层面重构他的欲望-普纽玛-行动模型,并由此指出"普纽玛"在欲望导致行动的过程中,在物理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这种解释模型为亚里士多德突破身心二元论的传统思路、结合物理层面的因素来说明人类行动者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关键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戴维·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所做的评论并试图回应可能招致的批评,由此捍卫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与辩护。本文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对普纽玛的说明仍存在含混之处,但是他所持的这种心理物理学路线在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行动者的道德心理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3.
外尔与黎曼几何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一手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外尔1917-1923年间对黎曼几何的系统阐述和重大推广,包括内蕴地定义仿射联络、建立“纯粹无穷小几何”、引入投影和保形结构,以及对“度量本质”的群论分析。外尔的这些推广,尤其是他的“纯粹无穷小几何”以及对“度量本质”的分析,由于没有进入当代微分几何的标准语汇之中,今天已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了。但是,外尔的这些工作是从黎曼几何过渡到纤维丛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外尔从分析学转向李群理论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者,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这是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话题之一。盖伦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对周遭环境因素的考虑,并在"匮乏的生物体"意义上解释人的独特性的地位。卡姆拉认为盖伦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盖伦没有认识到,人作为唯一生物体拥有的不是"环境",而是"世界"。盖伦合理地揭示人类劳作与语言之间的相关性,但对于劳作中的语言问题并没有真正展开。卡姆拉指出了盖伦错误的实质:语言不应仅仅被视为人类的精神现象,而应该理解为具有语言的人类活生生的行为举止。通过对盖伦的批判,卡姆拉的建构主义哲学人类学获得三个向度:人的实际生存中的时间性维度;人的责任;语言的创制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知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觉经验需要通过脑内关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内在表征来解释,而身体、头部、眼睛的运动对于知觉经验具有间接作用。但这种解释并不成功,未能解决"视觉经验之谜"。奥立根和诺伊的感觉运动可能性理论通过分析两种感觉运动可能性,说明了运动以及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必要性。克拉克、布洛克、凯利以及坎贝尔反对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作用。本文将在概览上述争议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眼动的最新经验研究,指出运动对于知觉经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发生和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五公设可证明性问题的提出;建立了逻辑上为真的两种非欧几何,即问题的解决;非欧几何深层基础无矛盾性和经验有效性的研究,即理论(答案)的评价。三个阶段相续继起,互为条件,构成多几何思想演化发展的清晰脉络。文章特别注意分析了哲学思想在其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启迪作用和先驱向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的立体及其名称进行了较多的考察,是他对全书概念、术语进行"审辨名分"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努力为《九章算术》的数学知识构建理论基础的一种体现.本文分为不做解释、只解释实物含义、只解释几何含义、既解释实物含义又解释几何含义等四种类型分析了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立体及其名称和用语的处理方式,指出刘徽对立体...  相似文献   

8.
对"遗传密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遗传密码概念在生物学理论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基因概念的语义性质,指出遗传密码只是对一个具体问题——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排序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并不承担更多的理论角色;也不能用来区分“遗传的”与“环境影响的“性状之间的差别。文章同时考察了近几年来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光学思想史学者马克·史密斯指出,以光学、视觉为研究对象的中世纪透视学家虽然普遍采用了几何分析方法处理光线的传播问题,但是他们所关心的更多是以视知觉为代表的,关于灵魂认识的"抽象理论"。该理论主张在更为综合的基本概念图示和自然哲学背景中考察"光"或"形式"的传播问题。因此,一场旨在颠覆这个基本概念图示,将自然哲学转变为自然科学的概念变革和方法革命对于近代光学乃至近代科学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希腊化时期医学残篇的个案研究,我们一方面确定亚里士多德的普纽玛/气理论,影响了他同时代及之后的医生;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帮助我们澄清了误解,不再认为希腊化时期普纽玛/气不断精细化系统化的分类是出于灵魂论的“理论需要”,而是当时几位著名医生传导系统的探索反过来推动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这些医生对人体传导系统的观察,解剖实验中的材料取舍,总在某些(特别是亚氏)理论预设下进行。这一哲学与医学、观念与实践相互的交织与影响,集中体现在希腊化时期气脉的发现(普拉萨格拉斯)、神经的发现(希罗斐鲁斯)以及三重人体生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埃拉西斯特拉图斯)上。这段时期概念或术语含义的流动性对理解及选择合适翻译造成巨大挑战,但在不同医学文本中重构其恰当内涵,正是理解希腊化早期医学对身体观之贡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齐尔塞尔论题"被部分学者认为存在一定的解释困境,因为它没有具体解释学者与工匠阶层之间的社会壁垒是如何瓦解,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他们的"互动"。从微观编史学的角度重新考察"齐尔塞尔论题"有助于我们化解这一困境。借助于哈金所提出的"表征-干预"模式,不仅有助于在微观史学层面,围绕"学者-工匠"问题这条主线,考察近代天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其中学者与工匠之间"互动"的真实图景,从而为"齐尔塞尔论题"提供合理辩护。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  相似文献   

13.
向量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16世纪到19世纪,随着对力学问题、位置几何以及复数的几何表示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向量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从向量理论产生的三条线索入手,通过对这个理论发展过程中众多数学物理学家的工作的考察,揭示了向量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数学可应用性问题一直未能被很好的解释,近期一种结构主义进路的"映射"理论被提出,认为可以仅仅通过诉诸数学与其所应用的领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来解释数学的可应用性。但该理论无法解释在某些数学应用的情况中,为何一些数学解无物理对应物。从认知的角度引入一种与映射理论相容的数学认知理论,通过解释数学与其所应用的领域之间结构相似性的认知来源,可以解释映射理论无法说明的问题。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由落体方程负数解的案例可以展现从认知进路解释数学可应用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九至十三世纪伊斯兰世界对平行线理论的贡献,并对几位著名学者为证明欧几里得平行公设所作的种种尝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他们的工作推动了平行线理论的发展,且在非欧几何前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4,(24):67-68
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找出为什么宇宙崩塌并没有发生,这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物理理论来解释这一宇宙起源问题.然而,来自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哥本哈根大学以及赫尔辛基大学的物理学家们认为应该有一个更为简单的解释.他们在发表研究的论文中指出时空曲率——_也就是引力,是如何在宇宙膨胀初期提供其所需的稳定性.该研究团队对希格斯粒子与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随能量如何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即使是二者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也可使得宇宙免于崩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宋元数学中几何代数化的数学特征,指出宋元数学传统独特之处在于其抽象化和形式化的代数演算,考察了和算对天元术与代数化几何传统的受容过程以及和式几何发展情形,讨论了和算在多项式方程组消元理论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于现代计算代数的意义,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吴方法与Grobner基方法等数学机械化方法在和式几何研究中的实践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贝特的"迟半秒"实验以及魏格纳的副现象论直接威胁了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地位,引起了"自由意志危机",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通过新的解读认为这些并不能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其中蒂莫西.奥康纳的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则是独树一帜的。他关注的是行动的整个因果链及其解释,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了自主体的原因作用和理由的解释相关性,认为自主体具有基于突现属性的自主体—因果力,是行动产生的原因。但该力具有概率性的结构化倾向,理由则从因果上构造了自主体—因果力并为该力发挥选择作用限定了范围。该理论对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心灵的动力学问题以及行动哲学中的行动解释问题有所启示,不失为解决自由意志危机的一种系统而有深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三位发育遗传学家,但完成这些成果的技术和理论早在30年代就已具备,为什么一直关注发育问题的摩尔根以及后来的生物学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本文给出的基本答案是,长期以来生物学家认为对发育的理解依赖于对基因调控的了解。由此,本文对发育遗传学技术和摩尔根发育遗传思想作了历史的考察,并比较了发育遗传和基因调控两种研究形态的异同,以期洞见生命科学发展的一般结构。  相似文献   

20.
科学理论的性质与地位、理论的变化与评价问题,一直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前者涉及到说明、预言、解释、还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后者关系到科学进步及其合理性的评价问题。它们对当代认识论问题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经验主义注重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历史主义不满足于这种静态的分析,认为它不仅大大缩小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围,而且无法说明理论变化和知识增长诸问题。历史主义的各位代表人物——如图尔敏、库恩、拉卡托斯、劳丹等——的科学哲学无疑推进了知识生长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困难而不能令人满意。通过作一历史性的批判考察,我们试图表明,对科学认识活动的分析,特别是对理论形成与理论变化过程的分析——这种应该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认知的分析,也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较为合理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