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中期逐渐成形的生物学学科,旨在从分子层面对生命体进行研究,并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理解。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微生物学传统、新拉马克主义在法国生物学界的支配地位、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断裂等背景下,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的工作从早期的酶适应研究逐渐转向了关于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并最终将生命体看作一台既非纯粹的机械决定论,又非目的论的控制论机器,这一观点在今天对于理解生命本身以及分子生物学都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理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评介以布鲁诺·拉图尔为代表的当代科学社会学家关于“科学争论”的形成及解决过程的论述。拉图尔认为,科学理论之争的产生并非如后经验主义哲学家描述的那样产生于科学发展的特定时期,其解决的标准也不为科学共同体听普遍认同,而主要取决于争论双方相抗衡的政治实力、各自的辩护技巧及实验室资源。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理论之争开拓出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中,有许多学者和许多学科在自组织问题的纲领下工作,但是,目前在自组织的整个面貌,诸理论的相互关系方面尚有许多不清晰之处。本文根据现代自组织理论的成果,探索性地提出四种自组织的基本机制。作者认为,自组织运动是这四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对它们在自组织整体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简单的探讨。这些讨论对清楚认识自组织纲领的全貌,对恰当理解诸种理论学科在整个纲领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现的社会基础——评布兰尼根科学发现的赋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现研究是科学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自然发生的客观事件,发现的地位获得仅决定于发现的原始文本。布兰尼根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等案例的详细考察提出科学发现的赋值解释模型,主张科学发现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社会建构的结果,科学家和科学解释者根据可理解性标准从备选的研究成果中选择并赋予其发现的地位,同时,赋值模型对于多重发现和科学发现优先权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07年1月16-19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在台北市组织召开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对照研讨会,两岸30多位生物学领域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分为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个学科组,就各学科两岸不一致的名词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并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两岸专家都能从科学的态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就两岸不一致的名词认真交换意见,本着尊重习惯、择优选用、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使不少名词达到了统一,对部分约定俗成的名词暂时各自保留,对一些学术上存在争议的名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使认识接近。对于少部分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名词,双方表示会后将分别召集有关专家进行深入讨论,以求进一步理解与认识。整个会议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达到了促进交流和加深理解的目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6.
近年,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它与社会、技术主体的互动关系引起了学界的深度反思。对技术主体认同融合的过程研究,有利于在新兴技术社会融合中防范道德风险。介于认知渗透在认同融合中的核心作用,本文以技术为视角,以聚合型认同融合为切入点,在技术及其对应的刻板印象中,基于内隐联系测试方法,将认同融合与渗透现象相结合,探究技术主体在内群、群际影响下,认同融合的变化和渗透过程。认为认同融合可分为三种类型:整合型认同融合、凝聚型认同融合和聚合型认同融合。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工程研究者们在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依旧各执一词的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双方将"工程"与"engineering"进行直接对译并按照自身文化语境中赋予源出语的涵义来理解译入语,阻碍了彼此真实意图的表达。通过将两个概念重新置于各自内生历史文化场境下进行概念史考察,一方面揭示出二者在涵义上的不对称,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双方学者所坚持立场的逻辑起点。最后考证了"工程"与技术史学概念"technological system"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美国宇航局机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岩石。科学家们认为,这块岩石应来自火星地壳内部深层区域,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火星内部结构的秘密。 科学家们将这块岩石命名为“马奎特岛”。“马奎特岛”颜色呈暗黑色,体积不会比篮球大多少。  相似文献   

9.
尽管多重实现的概念在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的讨论中十分常见,多重实现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却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波尔格与夏皮罗认为多重实现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见,而相泽与吉列特认为多重实现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双方的分歧源于二者各自采用不同的多重实现界定标准。波尔格与夏皮罗的界定标准由于过于依赖科学分类系统而陷入困境。此外,他们采用平面观点理解实现关系,但平面观点是有缺陷的。相比之下,相泽与吉列特的界定标准采用立体观点理解实现关系,能够更好地刻画实现关系的特点。因此,相泽与吉列特的界定标准更为可取。就此而言,多重实现在自然界中更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第一个新是“新制造”——我个人理解的“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称得上“新质生产力”的,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一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现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与现代心理学创始者冯特这两位各自缔造了一门现代学科的开风气者之间在思想史逻辑上的内在勾连问题仍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学术领域。从意识的内在性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如何为冯特的科学心理学先行奠基,并内在决定了科学心理学的可能与界限。而其它心理学势力所作的反抗冯特的努力由于仍始于笛卡尔的座架并最终停留于其内,结果往往沦为由笛卡尔所塑形的现代心理学的内部辩论。  相似文献   

12.
文文 《科学大观园》2013,(24):53-53
新DNA研究或许揭开了”雪人”之谜。科学家们对雪人毛发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它拥有的基因与一种远古北极熊的非常匹配,为此研究人员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存在棕熊的一个亚种,而它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虚构的动物。雪人又称“喜马拉雅雪人”或者“大脚怪”,几个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重新审视库恩的“范式”本意和DNA双螺旋模型发现的历史背景与科学价值基础上,提出了与颜青山先生截然相反的观点: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是分子生物学范式的确立者。同时对颜文中有关分子生物学范式的方法纲领、逻辑基础和共同体心态的划分以及其他两个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不能仅对生产力发展这样一个价值信息做出反应,还应充分关注应运而生的意识形态后果。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意蕴的科学认知,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摒弃片面的“单向度”式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9-112
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生态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不断演化。这一争论的产生既受学科多元发展趋势的影响,也受自身概念语义含糊等方面的影响。从不同层面考察该争论:本体论层面,生态学整体论者和还原论者均认同物质构成的一致性,但对属性的可还原性持不同立场;认识论层面,二者的争论在于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下向解释路径还是上向解释路径,但这两种立场并非处于对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三位发育遗传学家,但完成这些成果的技术和理论早在30年代就已具备,为什么一直关注发育问题的摩尔根以及后来的生物学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本文给出的基本答案是,长期以来生物学家认为对发育的理解依赖于对基因调控的了解。由此,本文对发育遗传学技术和摩尔根发育遗传思想作了历史的考察,并比较了发育遗传和基因调控两种研究形态的异同,以期洞见生命科学发展的一般结构。  相似文献   

17.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家们从来将自己作为卓越的思想批判者。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支配自己生活的制度安排。早在20世纪研究性大学的学科化哲学家们,大学将他们安排在研究部门,他们在学科内撰写论文并被(越来越多的替代学科)同行所评议。奇怪的是,这种变化却被不予置评,或被认为某一研究学术领域中必要专业化的简单部分。这个部门已经被默认为思想生根发芽的中性部门,它不是自身对象的反映。学科部门化并不必然导致哲学理论化这种影响,或推断出什么地方可以安置哲学家,或是怎么样,被置于别处,他们也许能够找到对现存世界可替代性的思考或者产生新的哲学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9.
“朊病毒”这一译名已成大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prion是美国科学家S.B.Prusiner(S.B.布鲁西纳)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物,被认为是疯牛病、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Prusiner因此发现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词的中文名一直比较混乱,曾出现过朊病毒、朊蛋白、毒蛋白、蛋白病毒、蛋白粒子、蛋白感染粒子、蛋白侵染因子、感染蛋白子、朊毒体、锯蛋白、普利昂、普恩蛋白、普赖子等。 全国科技名词委曾组织prion中文名的讨论,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有的赞同朊病毒,有的提出了普朊、感染朊、染朊子、朊、朊毒等名称。 全国科技名词委2006年公布的《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将pfion定名为“普里昂”,又称“朊粒”。但在其他学科名词审定过程中,专家们对此词的中文名仍有很多不同意见,赞同“朊病毒”等译名的也比较多。同时,近年科技界对prion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分歧,这对如何定中文名也有一定影响。名词使用混乱必然影响科技的交流,定名不统一将使使用者无所适从。为规范prion的中文名,全国科技名词委拟研讨协调此问题,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本刊展开书面讨论,作进一步探讨。本刊欢迎专家、读者来稿来函提出pnon的中文定名意见。这里先发表部分专家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材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建筹备会于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材料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师昌绪院士、理事长周廉院士、秘书长王克光教授等11名专家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一致认为,材料科学是在21世纪将取得重大发展的学科,随着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有关材料科学的名词术语十分繁多和复杂。因此,材料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显得十分重要。会议决定在名词委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尽快开展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和公布工作。会议决定在明年初组建材料科学技术分委员会,并立即进行审定和加注释义工作。
(刘青)
第二届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研讨会于2004年10月12~17日在台北市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组成以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宋大祥院士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12人赴台参加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50多人。大陆代表团12位代表分别来自全国科技名词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动物所、河北大学等单位。台湾方面有“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对动物形态、分类、生态学、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等多个分支学科的名词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并获得了建设性的成果。整个会议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达到了促进交流和加深理解的目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