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脑机接口介导的行为可以被视为超越身体的非具身性质的感知行动过程,该过程因其能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而与普通人相比似乎承担更多的责备与惩罚,而这仅仅出于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因而据此引入道德运气理论。研究发现,已有关于脑机接口和道德运气问题的研究更侧重意向性的探讨,忽视了可控性视角下技术隐含的内在出错机制,而控制与意向性作为能动性的双重视角,对于考察脑机接口加持下的“人工身体”所附有的独特道德运气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脑机接口(BCI)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技术,它能让思想控制外部设备以完成相关行为。从行动哲学的角度看,BCI-媒介行为似乎可以作为有意行动,但这会产生一个能动性问题,即它的能动机制与人类的能动机制的差异会引发理解上的困境。已有的行动理论,特别是行动因果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BCI-媒介行为产生的能动性问题。如果仅仅把BCI-媒介行为看作能动性增强的结果,那么由BCI技术产生的能动性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此外,把BCI技术看作一种能动性增强技术,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由BCI技术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3.
行动的时间问题在当代行动理论中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它涉及到了该领域的众多重大问题,如行动的本体论问题、事件现、行动同一性问题等.该问题的提出和戴维森的立场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戴维森坚持行动同一理论,这样,他就面临如何解释最初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存在时间差的问题.戴维森表明,只要我们理解了动词的因果力量,行动的时间问题将易于得到解释.实际上,反行动同一理论者所依据的莱布尼茨法则必定在莱方面是有限制的,即在结果发生之前,我们根据结果采谈论不同描述下的行动是否同一行动是没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行动是我们理解人类行动具有规范性的关键。意向性活动所具有的结构特点使得意向性行动有了一种结构上的规范性,这种结构规范性通过因果性指称和适应指向表现出来,而一种适应指向使得意向性行动内在地具有规范性。这种内在的规范性最终在意向性行动的实践中表现为认知之力和意动之力的双重特征。正是意向性的结构特征和双重特征使得意向性行动最终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行动规范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technoscience”一词有取代“科学”“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传统词汇而成为当代科学实践统一称呼的趋势,甚至有将technoscience哲学看作科学哲学研究新范式的迹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拉图尔对technoscience的界定、使用及其所展现出来的科学实践的新图景,给人们的启发最大。在《科学在行动》中,拉图尔从“形成中的科学”视角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考察technoscience以突显其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technoscience是指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现代科学实践体制(regime)内,联络投资者、同盟者(包括科学陈述的反驳者)和各种非人类因素所构成的杂合体;它强调科学实践的技术化、组织化、商业化、网络化以及人类因素和非人类因素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考察科学及其实践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意图与有意图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是行动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意图优先进路与有意图的行动优先进路。本文试图表明,意图优先进路是行不通的。任何将有意图的行动分解为意图和中性要素的做法都会在它们之间产生一个无法填平的裂隙。因此,应该像有意图的行动优先进路一样,将有意图的行动看作是形而上学意义上基本的自然类,用它来解释意图。这意味着,在实践理性领域,占中心地位的是有意图的行动而不是意图。  相似文献   

7.
如何描述行动性(agency)是行动哲学的中心课题,寻找行动性的哲学分析与逻辑表达是许多研究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概括了有关行动性的主要理论,特别讨论它与因果性的关系,以及相应的逻辑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为此,一个改进的尝试方案被提出:它以Searle的行动中的意图为哲学基础,以动态逻辑为主要逻辑表达手段。此外,本文还比较了我们的方案与其它行动性理论的异同,同时指出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柏格森的“二元论”重新定义了物质,并利用当时的大脑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身心观--即身体不是精神或记忆的仓库,而仅仅是生命体行动的工具,精神或记忆无论如何都不是大脑的产物。他的“二元论”本质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论。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哲学的典型思维方式,其一方面来自于对传统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又是他的新体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它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这也使柏格森成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现代哲学的伟大先行者。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有如他对技术的追问,其运思的方式同样源于其追问“是”的意义的方式。他把建造的本质理解为定居,把定居理解为人在大地上“是”的方式,归属于定居的建造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由此展开地点与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这是当代建筑理论界的共识。要开展建筑哲学的研究,把握建筑的本质,必须深入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转向导致了哲学解释学中方法论立场和本体论立场的分歧,解释由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转化为人的生存方式,自此出现了“解释”与“诠释”的术语界分,导致“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具有旨趣迥异的法理蕴含。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区分具有法律概念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上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总是被人们在多种意义上来理解,但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哲学,那么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就只能作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作哲学现的理解。这样,对科学哲学的追寻与批判以及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人类需要的发展、人类思维的逻辑都使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成为21世纪哲学观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技术创新设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而从社会学理论中所谓社会行动的“行动参照构架”的含义来看,技术创新行动本身是包含其环境因素的行动构架整体或行动系统,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行动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并限定了其特殊的环境变量及其特征。正是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出发,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行动的三个最主要的环境变量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拉图尔基于广义对称性原则和拟客体的概念,提出行动本体论,消解了现代性主客二元对立,实现了非还原性的异质建构。他进而提出差异性的"存在模式",强调非现代性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文化,这有助于当代科学哲学的开放性发展,并填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意图的形而上学"作为行动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最初的论述中,研究者习惯把意图理解成为一种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向状态,即把意图还原成信念或愿望,或者它们的叠加。但是随着行动哲学与心灵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意向性"论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关于意图的立场,认为意图是一种不能被还原的、并且有其独特性的意向状态,而这种独特性对于行动的说明发挥着基础作用。近年来,学界虽然出现了对早期意图理论的新辩护,但这些辩护没能充分体现出意图在行动说明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并不构成对意图的独特性的反驳。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起源非洲说”、“人类起源亚洲说”和“人类起源多地区说”这三大人类起源学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建立在以基因分析作为核心的根基上,这里没有“劳动创造了人”这个哲学性的解释,而更加信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的研究结晶。  相似文献   

16.
感受质的问题因为其对理解意识本质的重要性而在心灵哲学中被热烈地讨论.然而,与对感受质问题关注的程度相比,哲学家们对“感受质”这个词本身历史的关注似乎不够.普遍认为“感受质”一词主要由刘易斯所引入,然而在刘易斯之前,该词已经出现在历史文献和哲学翻译文献中了,特别是在哲学家皮尔士的著作中.考察该词在早期哲学翻译文献,在皮尔士、刘易斯以及费格尔著作中的使用有助于弄清“感受质”一词的历史含义,对理解当今心灵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也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近期参加了由山西大学科技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这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这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中心受教育部社政司委托所制定的“科学技术哲学‘十五’科研规划”进行审定。笔者在此无意对这一规划本身提出任何具体的意见 ,而只是想从更为一般的角度表明自己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定位”问题的一些想法。事实上 ,这一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成对于张功耀同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2 0 0 1年第一期上所发表的文章“哲学是什么 ?哲学家应该做些什么 ?”(以下简称为…  相似文献   

18.
natural history一般被翻译成“博物学”,文章从三方面论述应译为“自然史”。这一译名之争将远不止是文辞上的修订,更关涉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诠释,提出史学传统与哲学传统相对,是以具体的、地方性的、体验性的的、记述的方式展开的,因此natural history仍然是一种史学。  相似文献   

19.
算法伦理给脑机接口伦理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算法的不透明性降低了人对算法和数据处理器的信任;算法的不确定性阻碍了信息可获得性和可理解性,也阻碍了信息隐私;算法的易误导特性带来了歧视问题。而算法作为驱动脑机接口的底层技术,因上述特性相应带来了安全、隐私、自我同一性、自治、责任和歧视等伦理问题。研究发现,技术层面的提高算法透明度或许存在问题,而启用算法审计和归还用户紧急制动权是必要的;非技术层面的提升编码通识水平、扩充脑机接口使用策略和重新解读责任概念和归责问题也是亟需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哲学工作者都痛感哲学──更准确地说是“哲学在中国”的贫困。现在,中国哲学界已很少有人谈论这个“学术贫困”的问题;原因之一大概是由于“钱袋贫困”比“哲学贫困”问题更能“刺痛”一些人的心。也正是自八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哲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经济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如“万斛泉涌”般出现。虽然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数量统计”,而实际上,无需这些统计数字人们已能深深感觉到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增长”(dramaticgrowth)。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势头目前仍在继续。在历史上,经济哲学曾经繁荣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