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虚拟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公共性建构的形态,公共领域因倚重虚拟技术得到一种复合效应,一方面是公共性得以建构,另一方面则是公共精神被压制,这导致应用虚拟技术后公共性建构进入一个本身需要克服两难,但又难以克服的建构困境.应用虚拟技术进行公共性建构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即需要网络媒体、国家与公民的三方努力. 相似文献
2.
算法伦理问题直接产生于算法设计实践,而算法设计的伦理问题源自不同算法设计者的伦理立场,是现实世界与技术界互动交融的结果。根据算法设计主体的差异化价值取向,可将相关伦理立场分为功利论、契约论、义务论、德性论等四大类型。算法设计的四种伦理立场在治理中极易导致四种特性鲜明的伦理倾向,即功利论下技治主义的弱正义性、契约论下规则主义的强形式公正性、义务论下规范主义的弱目的性以及德性论下自律主义的不可控性。算法设计的伦理治理应以构建负责人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为指引,在实践中要遵守算法向善的基本价值立场,坚持公共善的核心伦理导向和负责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算法设计道德化的全流程覆盖并完善相关伦理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公共性视角对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涉及的科普需求、科普事业、科普事业产品等公共性载体进行分析,尝试回答科技传播与普及为什么具有公共性,其公共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其公共性又具有哪些特征等问题。指出,科普事业及其产品在实质上是满足科普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途径与物品中介,但并非是唯一路径。随着科普产业的兴起,上述方式途径与物品中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5.
6.
自1919年西方兴起的"技术治理运动"后,在技术发展史上,技术治理在当代的理念与实践往往是通过与国家、社会的"嵌入"完成演进的,其具有"面向国家""面向社会"和"面向技术"的多重面向.三重面向的呈现与嬗变体现了技术治理在国家实践中形成了作为治理手段的技术治理、作为赋权工具的技术治理以及作为技术本身的技术治理等不同属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认知以及监管治理还需要提升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警惕区块链伪链的出现.区块链伪链没有带来真正的"去中心化",而是导致"再中心化";区块链伪链无法确保上链的非原生数据真实可靠,导致"原生错误",无法实现"输入信任".因此,亟需加强对区块链伪链的有效... 相似文献
8.
技术治理在创新公共治理方式、增进社会进步与福祉的同时,也存在技术自身安全隐患、公民权利易受侵犯、技术鸿沟不断扩大、治理权力过于集中与治理绩效陷内卷化等风险。技术存在赋权与约束的两面性、基层社会治理的避责避险考量、技术治理的化约主义行动逻辑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是技术治理风险的根源所在。对此,要在防范技术安全风险、促进技术发展进步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社会支持和构建合作框架等路径彰显技术治理的价值理性,规范治理行为,弥合技术鸿沟,化解技术治理风险,推进技术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技术治理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智能革命更是将之推进到智能治理的新阶段。在基本理念层面,有限技术治理信奉科技谦逊主义,坚持有限工具原则,主张渐进工程方法,赞同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在主要措施层面,有限技术治理防范伪技术治理,控制反治理现象,完善再治理制度。有限技术治理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结合中国传统与国情,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0.
11.
如何将道德价值和伦理责任设计到智能人工物中,成为技术治理不可忽视的难题。本文运用技术现象学还原法,通过对智能人工物的价值与责任问题源起与范围、责任分配的追溯。梳理出技术内在关系进路、混合式系统进路和价值敏感设计进路三种技术治理路径。以期为智能人工物的技术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国家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作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而网络空间伦理治理则是创新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视域。网络空间伦理治理旨在建构网络空间的良性伦理秩序,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提高政府技术治理绩效的运作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界对技术治理研究的框架主要有技术赋权与技术监管、技术生产与技术约束.然而这两种研究视角都将技术治理的治理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从技术治理的制度层面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反思当前我国技术治理绩效提高仍停留于表层的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忽略了制度支持在技术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事实出发,进而提出一种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数据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前沿应用,算法推荐实现了信息与人之间的精准高效匹配,满足了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推荐过程中造就的"茧房效应"、"马太效应"、"过滤气泡"和"全景监狱",也使得受众的喜好固化、视野窄化、价值观极化,导致作为"普遍适用参照点"的主流意识形态被算法遮蔽。新时代摆脱算法推荐场域中的意识形态危局,要进行技术的内部矫正,借助人文的外部弥合,加强法治的全程约束,完善媒介素养的教育,通过多种举措的协同联动,实现技术逻辑和价值逻辑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算法深入生活,算法本体论概念的提出表明哲学界对算法的研究和反思进入到了 一个重要阶段.算法本体论概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算法在我们生活中正在扮演以及未来可能继续扮演的角色.同时,算法本体论概念的提出伴随着对算法本体论的批判,其中生命伦理政治是最重要的批判视角.但这个视角有其局限性,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是对生命伦理政治...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溯源区田法的技术形态及其来源,可以发现传统农业经济史中的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与汉代原始区田法相比,经清代士人变通后的区田形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可操作性,其田间管理方法在深耕、浅作、稀种、熟粪等环节更加细化成熟;另一方面,看似严密而完善的技术体系却在人、水、肥三重因素的制约下,难以实现区田法倡导者所标榜的高产目标,更无法大规模推广,造成区田法经济功能的缺失。造成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区田法所具备的农政属性使之成为官员施政与士绅治理的重要手段,它并不是源于农业实践的纯粹技术。其背后的地方治理逻辑在于,由士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区种试验通过技术与权力的勾连,最终目标旨在构建其所处的基层秩序,从而形成了传统社会独特的技术教化情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