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伦理是科技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情侣机器人将引发与传统的婚姻伦理、性伦理相冲突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人与情侣机器人之间的爱情,情侣机器人的地位与权利问题,与情侣机器人之间的性关系是否道德,是否可以虐待情侣机器人,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及其解决,需要哲学家、科学家、制造商与使用者共同面对,从而使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2.
算法伦理给脑机接口伦理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算法的不透明性降低了人对算法和数据处理器的信任;算法的不确定性阻碍了信息可获得性和可理解性,也阻碍了信息隐私;算法的易误导特性带来了歧视问题。而算法作为驱动脑机接口的底层技术,因上述特性相应带来了安全、隐私、自我同一性、自治、责任和歧视等伦理问题。研究发现,技术层面的提高算法透明度或许存在问题,而启用算法审计和归还用户紧急制动权是必要的;非技术层面的提升编码通识水平、扩充脑机接口使用策略和重新解读责任概念和归责问题也是亟需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2):40-44
在探究机器人道德意义的进程中,机器人伦理学内部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和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建立在机器人的客观本质和特征之基础上,这既使它陷入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又使它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实践悖论。通过将机器人的道德意义与机器人在具体的人-机器人关系中呈现于人类意识面前的表观特征相关联,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优势:它不仅避免了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实践悖论,而且还对人类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确证了从机器人伦理的实在论进路走向机器人伦理的关系论进路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可能获得主体意识的前景,人类需要思考人与机器人应以何种伦理关系相处.以先秦道家著作《老子》"善"论为视角,反思人类用名言系统来区分人与机器人的尊卑等级,提倡人类与机器人的共生共感.在此基础上,通过"上善若水"的他者伦理,主张人类对机器人实施"不仁"的平等关怀、"不敢"的敬畏关怀和"不积"的共赢关怀...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性玩偶与AI的结合体,伴侣机器人能够在“身”“心”维度满足人类需要,但这并不能构成其充当人类伴侣的充分道德理由。为此,伴侣机器人需要得到严肃的伦理审视。考察从小到大的三大伦理场域:“个体-家庭-社会”,伴侣机器人可能会对当前人类的“身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造成强烈冲击。原因有三:一、伴侣机器人并不具有专属于“人”的性别,但它因具类人化的外形,故可获得虚幻的“第三性别”。二、伴侣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性能力,故可成为家庭生活中想象的“第三者”,对夫妻的情感及性关系造成威胁。三、伴侣机器人不是道德主体,但人们又易将道德期待附加在它身上,使其处于尴尬的“道德盲区”。综上,伴侣机器人只能停留在伴侣的功能性维度,而无法上升至伦理性维度。故,机器人不能成为人类的伴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颇为关注情侣机器人的理论研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研发并销售情侣机器人.各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接受情侣机器人,但总的来说比例并不高.关于情侣机器人的伦理争论焦点主要有,女性客体化问题、同意与强奸问题、欺骗问题、社会孤立问题,以及是否应该禁止使用等问题,正反两方均有支持者.我们需要充... 相似文献
7.
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是无需人类干预,便能自主搜索、识别、决策,并作出致命性打击的武器系统.在经典正义战争理论视域下,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对伦理的挑战主要涉及“算法区分”困境,军事需要与附带伤害难题,以及致命决策去人类化导致的责任鸿沟问题.可围绕设计研发、应用监管、责任溯源三方面加强风险应对.为避免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超... 相似文献
9.
10.
纳米伦理是基于纳米技术和伦理责任的双重意义产生的,从语境角度来看,纳米伦理包含三方面内容:纳米伦理的自然语境分析、纳米伦理的社会语境分析和纳米伦理的各人语境分析。基于对纳米伦理内涵的阐释,我们会发现,纳米伦理具有预测性、永恒性、公平性、前进性、革命性和多元性这六个特征。一些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的归宿点都在应用上,纳米伦理也不例外,它的应用是理论应用和实践应用结合的双重语境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脑机接口介导的行为可以被视为超越身体的非具身性质的感知行动过程,该过程因其能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而与普通人相比似乎承担更多的责备与惩罚,而这仅仅出于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因而据此引入道德运气理论。研究发现,已有关于脑机接口和道德运气问题的研究更侧重意向性的探讨,忽视了可控性视角下技术隐含的内在出错机制,而控制与意向性作为能动性的双重视角,对于考察脑机接口加持下的“人工身体”所附有的独特道德运气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14.
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至今已有近20个年头,其安全性问题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使相关伦理问题具有特殊性。本文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不确定性的根源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如何结合这一特点使用生命伦理的原则对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进行评判,并对应如何以责任伦理的观念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监管等相关主体进行伦理规约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孝道要求“善事父母”,这种“善事”具体体现在“养亲、敬亲、顺亲”三个方面。机器人护理可以划分为浅层护理(shallow care)、深层护理(deep care)、良好护理(good care)三个层次,与孝道要求的三个方面相呼应。目前机器人护理能力的发展能够基本契合“养亲”“敬亲”以及“顺亲”要求,因此从理论上说,护理机器人能够作为子女践行孝道的协助者,从而帮助子女更好地行孝。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责任模糊、虚假交往以及关系变化等实践难题,为此就需要正视机器人护理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工程伦理目前正发生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可以从信息哲学角度给予阐明。传统的印刷物书面语言创造了一个“象征的一般化交往媒介”对象世界,传统的工程伦理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媒介创造了一个以个性为特征的对象世界,它是当今工程伦理的基础。信息哲学认为这是一个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进程,而任何信息量的增加都意味着伦理上善的意义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拉图尔自2000年后广泛参与气候与环境议题,但他并没有采取一般环境伦理学家"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框架,而是引入"盖亚"的概念,对传统的自然观发起批判.拉图尔认为"自然"只是一个虚构概念而不是一个现成实体,"回归自然"之类的口号无益于促成积极行动.拉图尔号召用盖亚视角取代自然观,他认为盖亚理论的要害并不是把地球看作什么...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的论辩双方皆从后果论的分析框架出发,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使得论辩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通过引入现象学的过程论思想,表明道德增强技术恰恰构成了对传统德性习得过程的省略甚至剥夺,使该项技术进一步导致个体经验的剥夺和个人同一性的剥夺这两个伦理问题。从而道德增强技术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升人的道德能力,反而会因为道德经验的普遍阙如,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能力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
克隆技术的发展与传统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如何对待、甚至解决这些冲突,是应用伦理学界应该关注的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在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人们应该利用伦理观念对它进行积极的引导,而不是仅仅以传统伦理观念为借口对技术加以太多的限制.在历史上,在伦理观念与技术之间各种激烈的论争面前,往往是前者做出了最终的让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伦理框架应该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