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际因果指的是实际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哲学家路易斯开创了对实际因果的基于反事实框架的形式化研究。路易斯的定义被认为存在着不足,特别的,这一定义面临着传递性问题。当前对实际因果的形式化讨论主要基于两类形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与神经元图,但是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可能与实际因果并不融洽;在梳理了三个基于神经元图的反事实定义后,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是合理的,那么传递性问题将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把因果定义为实际事件之间因果依赖的传递闭包,可以解决困扰规则性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也确证了因果是传递的。在随后的讨论中因果传递性的反例不断涌现,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刘易斯因果定义的合理性。希区柯克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理论,他也认同通过反事实来理解因果,但和刘易斯不同,他引入了结构方程的工具来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并通过"活跃路径"来定义因果关系,他指出我们可以在不付出因果是传递性这个代价的情况之下,也可以合理地获得刘易斯因果定义的那些好处,而且还能够解决困扰他的定义的那些反例。笔者试图证明所有用以反驳因果传递性的反例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概念偷换,并不构成对刘易斯因果理论的反驳,并给出反例说明希区柯克所自信的那些结构因果模型的优点,比如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也有其界限,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中也有其无法克服的"言不尽意"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心智因果与随附因果的讨论成为因果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助机制的概念,本文分离并说明这些讨论中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性质因果,进而分析了这一讨论中两位主要学者伍德瓦德与钟磊的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指出其优劣;最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能更适于分析实际的性质因果.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因果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了被誉为“统计学因果推断革命”的潜在结果模型,还有朱迪亚·珀尔所主导的结构因果模型。这个理论在深刻改变社会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范式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同时也裨益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研究的新思路,为人工智能进入“小数据、大任务”的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光照。本文将对结构因果模型的根本设想、数学化进程及其人工智能愿景做细致地评述。  相似文献   

5.
米尔斯坦出于对学界种群定义多样化和种群多元论的不满,并受物种个体论的启发,在其自身关于种群内因果相互作用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种群个体论,并在种群个体论的框架内,通过具体区分及阐明生殖相互作用和生存相互作用,发展了一个因果相互作用的种群定义。从研究对象、进路和目标上分析,米尔斯坦的因果相互作用种群个体论是实在论的。后期米尔斯坦通过完善、扩展和捍卫因果相互作用者种群概念,以及回应质疑,进一步为因果相互作用种群个体论的实在论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6.
指称的因果理论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是关于单称词项指称机制的两种竞争理论,本文通过考察对克里普克式因果指称理论的批评,讨论了对指称的因果理论进行修正的戴维特策略和埃文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名称的使用实践给出了确定名称指称的基础语义学论题,认为遵守规则是该论题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8-122
计算机因果建模的发展经历了线性模型、单一路径机制模型和选择模型三个阶段。建模技术从原因变量选择转换至多条因果路径分析,建模理念以统计学中的相关性代替了哲学意义上的因果信念。计算机因果建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修正模型以增强协调力的改进策略,逐步破解未知的背景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8.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介入主义与机制理论是当代两大主要的因果理论。MRL观点和ADT观点是自然律理论的两大阵营。在因果性和自然律理论上呈现的是围绕着休谟主义传统的争论。"新休谟主义"反对在因果与非因果、自然律与经验规律之间设置截然的区分。但基于神经科学实践的要求,"机制"概念不能不担负起诉诸实在本身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加准确地说明人类的情绪机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历史回顾以及现代学者实验研究成果的借鉴,维果茨基创造性地将情绪现象置入由理智、意志等多重因素所组成的综合心理结构中,并坚持使用一元论的因果原则来对这一结构的内在机制进行说明。在这种全新的科学建构活动中,以“言语思维”为主导的人类行为成为了驱动情绪机制的终极原因,由此,在维果茨基范围广泛的心理学实践中便体现出一以贯之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划亮一根火柴,直觉上会选择划火柴而不是有氧气作为的火柴燃烧的原因.但原始的干预主义的结构方程架构蕴涵两者都是原因,放弃了因果选择,因而是有缺陷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可以在原结构方程架构中加入干预的合适标靶标准,进行因果选择.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反例,它表明合适标靶标准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不必假设...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开拓了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条件依赖关系来定义因果性的研究进路。然而,该进路面临着可能世界相似性标准存在理论困境、因果性定义不恰当等问题。朱亚迪·珀尔将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因果推理,提出了因果模型理论,该理论在应对“回溯性”和“共伴性”及多元联结问题上具有相对于刘易斯理论的独特优势。但因果模型理论在刻画假设性思考之选择机制上存在不足。借鉴交互信念可计算理论等新成果,可为因果模型论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解释项和被解释项之间的逻辑相关、统计相关以及因果相关等语义学模型都不能揭示科学解释的内在机制。解释必须涉及语境,必须关注解释主体。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等人把解释拓展为理论、事实和语境的三元关系,但因为不是基于解释者的模型,也不能摆脱解释困境。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解释模型介于解释模型的语义学进路和语用学进路之间,它立足于把解释的因果关系和解释者的信念相结合,把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考虑在内从而避免科学解释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的群体生物学中,有三种模型都是通过性状适合度(trait fitness)的分布来解释和预见种群结构变化的量和方向。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都将性状适合度看成是一种因果属性,而丹尼斯.沃尔什(Denis Walsh)等则指出它们仅仅是一种统计学的属性。笔者通过分析沃尔什的有力论证,尝试表明如果将性状适合度看成是一种因果属性的话,将导致Simpson悖论,因而是不融贯的。所以,关于种群结构变化的统计学解释要优于因果解释。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16.
萨尔蒙提出科学说明是要提供"因果机制".在他看来,因果性是优先的,有了因果才有说明,而且他认为有些因果是可以不需要定律的,所以因果也比定律更为基本.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萨尔蒙的观点进行反驳:(1)萨尔蒙用"记号传递"作为区分因果过程和虚假过程的条件,可能绕不开因果概念,会有循环定义的问题.(2)萨尔蒙承认单一因果,但是单一因果只有在我们对科学定律有所认识才能予以辨别.(3)因果性可以表达为定律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表达为因果,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的关联可以表现为定律形式,但两者之间并没超距的因果作用.(4)萨尔蒙认为科学说明应该是本体论,但是科学说明作为人的活动应该是认识论.即便从本体论可能是萨尔蒙所谓"从下至上式",但是从认识论上,科学说明应该是"从上至下式".  相似文献   

17.
干预主义者所持有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单一标准的,他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优于因果多元主义。但是,通过对因果多元主义的分类表明,伍德沃德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因果多元主义进而驳斥因果多元主义是有失偏颇的,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不仅和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相互融合,而且支持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许多学者聚焦于研究因果关系的深层原因,根源于人工智能界在深度学习上对模型稳健型的需求,映射出统计学方法在因果问题上面临困境;因果关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不同于哲学语境下的特殊关注点,应该进行跨学科研究界定因果问题的内涵;在哲学语境下从AI领域角度讨论导致因果研究陷于困境的独立同分布问题,可能是近期使得研究取得进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突现论是基于系统论与心灵哲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现象解释的方法的一种新型整体主义理论。社会突现论认为,社会一方面由个体聚集突现而成,前者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与个体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不能化归为后者。社会突现论视域中的社会因果研究是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为背景,对于社会层次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研究。社会突现论所关注的社会因果问题是某个社会事件是否能够作为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另一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突现论认为,某个社会事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其他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因果既与个体密切相关又不可化归为个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因果原理的石里克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自然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信念之一,但哲学家的任务在于探寻因果原理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关于它的最深刻意义.本文详细评析了石里克对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不存在单独的因果律,因果联系只蕴涵于表示自然律的数学函数中.建立在人们能够对量值进行准确测量假设之上的传统因果原理,在理论上是自我矛盾的.统计的研究方法似乎为传统因果原理走出困境找到了出路,要想根本摆脱传统因果原理的困境,只有放弃传统因果原理的绝对真实性而满足于概率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