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连线》(Wire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用来描述诸如亚马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如今,此篇文章已经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文章之一,而“长尾理论”这个词也获得了《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2005年最佳创意奖”,成为商务人士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哲学工作者都痛感哲学──更准确地说是“哲学在中国”的贫困。现在,中国哲学界已很少有人谈论这个“学术贫困”的问题;原因之一大概是由于“钱袋贫困”比“哲学贫困”问题更能“刺痛”一些人的心。也正是自八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哲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经济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如“万斛泉涌”般出现。虽然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数量统计”,而实际上,无需这些统计数字人们已能深深感觉到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增长”(dramaticgrowth)。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势头目前仍在继续。在历史上,经济哲学曾经繁荣过,…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以及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其中有许多科技字汇,诸如,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或产业)等。high technology也是近些年来常常出现在媒体和人们口头上的一个词。而在我国民众中似乎总有人谈所谓“高科技”,其实这一英文词显而易见可直译为“高技术”。  相似文献   

4.
兰斯-蒂林效应是广义相对论中转动质量的惯性拖拽效应,它的提出者是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蒂林以及维也纳大学数学家兰斯。此效应的发现是人们长期思考旋转运动的惯性问题的结果,此类思考的早期代表研究是牛顿的水桶实验。马赫批判牛顿的绝对空间,重新阐述了惯性效应。爱因斯坦在惯性问题上受到马赫的影响,他提出广义相对论,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蒂林在爱因斯坦以及兰斯的帮助下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式提出兰斯-蒂林效应。重新回顾此效应的发现历史,可以看到,此效应的命名并不能反映出其发现者的真实贡献。实际上,爱因斯坦的贡献最大,蒂林次之,兰斯再次之。而蒂林作为维也纳大学相对论研究的中心人物,他在多数人还未充分理解广义相对论的深刻理论内涵之时,就以转动质量的效应问题展开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三大经典实验检验之外的又一种检验依据,他的工作值得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8,(7):43-43
由于外源基因插入染色体组位点的邻近序列对其表达有显著影响即位点效应,不同整合部位引起的位点效应,常造成各个转基因动物系之间外源基因表达巨大差异,甚至可使外源基因沉默,转基因效率低和整合位点效应是造成大型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技术上解决效率低和位点效应问题,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在国家863计划“使用基因打靶和BAC技术制备t-PA突变体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2005AA206620)课题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解决“双重失灵”是当今一大难题,“温州模式”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代表,其需求诱致机制应能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双重失灵”,促进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衡平的一个上佳链接。本文通过分析“温州模式”需求诱致行政指导机制运行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以求能为解决环境问题“双重失灵”提供“模式研究”范式。同时也从环保角度反思“温州模式”内涵,突破以往“经济领域”研究视角的锁定,真正发挥温州“体制与发展模式”的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算家认为数学知识源于生产实践,由“圣人则之”,即庖牺画八卦;为合六爻,作九九;后又有黄帝、隶首等人继续推广和发展,其中刘徽指出“隶首作数,其祥未闻”。数学的功用具有三个分层递进式的认识:(1)用于解决生活和生产实践问题“算在六艺”,而且包括一贯的“观象授时”国家行为;(2)理解世界的途径和研究数学的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刘徽为数学而数学“以阐世术之美”观点。该阶段的数学思想更多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主张作为实践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行动者不仅包括人,也包括非人的存在与力量。本文以ANT为理论基础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多元主体进行分析,指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既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人类行动者,也包括用户需求、战略部署、资金投入等非人类行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技术创新主体进行主客二分式的传统研究,有利于打开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黑箱,破解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源,对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关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及其如何实现等问题,一直停留在宏观知识形态的研究水平上。事实说明,这种一般性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而具体地解决科研主体中存在的“哲学无用论”或“无法结合”等现实问题。我们知道,哲学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科研主体的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哲学作为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未内化为主体哲学思维活动之前,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理论,避开主体思维活动这一环节,来谈论哲学的作用未免空泛,无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因此,研究科学研究过程中主体哲学思维是否存在及在哪些阶段上发挥作用就构成了研究哲学对自然科学作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凯 《科学大观园》2010,(15):F0003-F0003
7月12日,英国新研发的一款高科技无人驾驶隐形战斗机公开亮相。这款新机的名字Taranis来源于神话中的“雷电之神”,它具有隐身性,能打击多个目标,还能有效地防卫自己免受其他有人或无入敌机的攻击。该机呵通过卫星和指挥部进行通信,并自动执行精确打击远程目标和跨洲际目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彼得 《科学大观园》2010,(14):76-76
管理者的正确定义是什么?谁应该被列为管理人员?人们首次努力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但只是通过承认“专业人员”以及提倡“平行的发展机会”对旧的定义作了一些补充。这使得企业可以向高级的“专业”工作支付合理的报酬(而不是让晋升到一个对其他人的工作负责的职位上去成为取得更高报酬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这两门新兴学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讨论,作者认为:(1)尽管“哲学逻辑”在英美哲学界与逻辑界具有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宜在比较规范和合乎词义习惯的意义上使用“哲学逻辑”一词-用“哲学逻辑”指称不同于经典逻辑或标准逻辑的诸现代逻辑分支。(2)关于逻辑哲学,可以定义为研究逻辑特别是现代逻辑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元逻辑与语言哲学之间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无人驾驶汽车从概念提出到技术实现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提速,未来将可能颠覆现有的交通模式,给人类出行带来极大方便。但当无人驾驶汽车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可能出现伦理困境,如电车难题与隧道难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无人驾驶汽车必须自主做出伦理选择且其决策远离真实情景。当前解决这一伦理困境的对策主要聚焦于义务论、后果论和智能论三个方面。但是这些讨论未能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真实困境。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无人驾驶伦理困境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Juergen 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涉及到我们在理性层面上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主体自身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认识价值的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是科学认识价值论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旨在探讨科学创新及其价值增殖的标志(何为)、机制(如何)及根据(为何)。认识创新及其功能发生是增殖的标志;分化或重组是个体发生的途径,发生机制的关键是方法的引入和创新,核心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自我培殖能力是增殖的根据,表现为主体选择与客体创新,需求和问题的无限性,决定了增殖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典型结构,以及从专利视角分析的该领域发展现状;探讨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可靠性、伦理三个层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1-11
针对资源环境等行业应用对“资源三号”产品需求、“资源三号”立体测绘技术需求,研究和分析国外立体测图卫星技术特征及其航天立体测绘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基于“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的影像产品标准(传感器校正产品、系统几何纠正产品、精纠正产品、核线影像产品)和DSM(1:50000比例尺)产品标准,形成影像产品和DSM(1:50000比例尺)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与现有的4D产品标准、专题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一起形成“资源三号”卫星产品标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克斯·米勒(1823-1900)说过:“语言中包含着凝固了的哲学”。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从具体事物上升为抽象哲理。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这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痕迹。例如,“鼓励”、“刺激”这些抽象名词都是来自具体动作:鼓、刺,尽管现在说话人说到“鼓励”、“鼓舞”时已经很少想到“鼓”,说到“刺激”、“讽刺”、“讥讽”时也很少想到“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